一味药
《中华本草》:一味药
拼音注音
Yí Wèi Yào
别名
野槐树山皂角、铁皂角、山绿豆、一味药、紫花料梢、野绿豆、马料梢、夜闭草、绿豆柴、苦处喜、豆瓣木
英文名
Herb of False Indigo, False Indigo
出处
出自《贵州民间方药集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豆科植物马棘的根或地上部分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Indigofera pseudotinctoria Matsum.采收和储藏:在播种后的第2年8-9月收获,选晴天,离地面10cm处,割下地上部分,晒干即成,以后可每年收割1次。其根宜在秋后采收,切璺,晒干或鲜用。
原形态
马棘,小灌木,高1-3m。茎多分枝,幼枝灰褐色,有棱,被丁字毛。叶互生;叶柄长1-1.5cm,被平贴丁字毛;插叶小,狭三角形,长约1mm,时落;奇数羽状得叶,小叶7-11片,叶片椭圆形、倒卵形或倒卵状椭圆形,长1-2.5cm,先端圆或微凹,有小尖头,基部阔楔形或近圆形,两面有白色丁字毛。总状花序长3-11cm,花密集;花萼钟形,外被白色和棕色平贴丁字毛,萼筒生1-2mm,萼齿不等长,与萼筒近等长或略长;蝶形花淡红色或紫红色,旗瓣倒阔卵形,长4.5-6.5mm,先端螺壳状,翼瓣基部有耳状附属物,龙骨瓣距长约1mm,基部具耳;雄蕊10,二体。荚果线状圆柱形,长2.5-4(-5.5)cm,先端渐尖,幼时密被短丁字毛,种子间有横隔,仅在横隔上有紫红色斑点。种子椭圆形。花期5-8月,果期9-10月。
栽培
生物学特性,喜较温明向阳,耐贫瘠,常野生低山区的荒山、林边或石缝中栽培以选 排水良好的夹沙土较好,可利用荒坡和边角隙地栽种。[br]栽培技术,用种子繁殖。3-4月播种,整地,开1.3m宽的高畦,按33cm插窝距开窝点播,每1hm2用种量15kg左右。[br]田间管理,苗出齐后,扯草、追肥1次。苗高15cm时,匀苗、补苗,每窝留苗3-4株。并中耕除草、追肥1次。在7、10月各再中耕除草1次,10月中耕除草后,还要追肥1次过冬。以后每年都要中耕除草3次,在3、5、10月进行,追肥2次,在3、10月中耕除草后施用,肥料以人畜粪水为主。连续收获4-5年后,由于根蔸衰老,要另行播种。[br]病虫害防治,虫害有蜂蝓及蜗牛,食害幼苗,可在晴天早上撒鲜石灰粉防治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100-1300m处的山坡林缘及灌木丛中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江苏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湖北、湖南、广西、四川贵州、云南等地。
形状
同属植物浙江木蓝IndigoferaparkesiiCraib与本品药效相同。
性味
味苦;涩;性平
归经
脾,胃经。
功能主治
清热解表;散瘀消积。主风热感冒;肺热咳嗽;烧烫伤;疔疮;毒蛇咬伤;瘰疬;跌打损伤;食积腹胀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20-30g。外用:适量,鲜品捣敷;干品或炒炭存性研末,调敷。
复方
1、治痒子初起,结核硬块:一味药、马桑根、何首乌。炖猪肉服。(《四川中药志》)2、治小儿食积饱胀:一味药、刮经板、石竹根、鱼鳅串、萝卜子。熬水服。(《四川中药志》)3、治烂脚:马棘全草晒干,烧灰,用青油调敷。(《浙江民间常用草药》)
各家论述
1.《民间常用草药汇编》:利水,消胀。2.《四川中药志》:治痒子,小儿食积饱胀,寒凉咳嗽,食停及痔疮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一味药
拼音注音
Yí Wèi Yào
别名
野槐树(《植物名实图考》),野蓝枝子(《中国树木分类学》),狼牙草(《中国主要植物图说·豆科》),小豆柴、岩豆柴、铁扫把、野绿豆(《贵州民间方药集》),山皂角、铁皂角(《民间常用草药汇编》),山绿豆(《四川中药志》),紫花地料梢、马料梢(《浙扛天目山药植志》)。
出处
《贵州民间方药集》
来源
为豆科植物马棘的全草。9~10月采收。
原形态
马棘(《救荒本草》)
小灌木,高60~90厘米。茎多分枝,枝条有丁字毛。单数羽状复叶,互生,长5~6厘米;小叶7~11片,倒卵形或长圆形,长1~2.5厘米,宽5~14毫米,先端有凹陷,全缘,基部阔楔形,上面暗绿色,下面淡绿色,两面被平贴的丁字毛。总状花序,腋生,长4~6厘米,苞片脱落;萼小,斜形,绿色,具毛,5齿裂,不整齐;花冠蝶形,5瓣,红紫色或白色,旗瓣倒卵圆形,翼瓣卵圆形,微与龙骨瓣相连,龙骨瓣直立无嘴,基部两侧各具短距;雄蕊10,2体;雌蕊单1,子房上位,扁长形,无毛,1室,胚珠4~5枚,柱头多呈画笔状。荚果圆柱形,褐色,有种子数粒。花期5月。果期8月。
本植物的根(一味药根)亦供药用,另详。
生境分布
生长于山坡竹林下。分布于山西、湖南、湖北、江西、安徽、江苏、浙江、广东、广西、云南、贵州,四川等地。
性味
《四川中药志》:"味苦涩,性温,无毒。"
功能主治
治瘰疬,痔疮,食积,感寒咳嗽。
①《民间常用草药汇编》:"利水,消胀。"
②《四川中药志》:"治痒子,小儿食积抱胀,寒凉咳嗽,食停及痔疮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0.3~1两;或炖肉服。
复方
①治痒子初起,结核硬块:一味药、马桑根、何首乌,炖猪肉服。(《四川中药志》)
②治小儿食积饱胀:一味药、刮经板、石竹根、鱼鳅串、萝卜子,熬水服。(《四川中药志》)
③治烂脚:马棘全草晒干,烧灰,用青油调敷。(《浙江民间常用草药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山蚂蝗
- 桂花跌打
- 山豆根
- 大黄
- 毛黄堇
- 荔枝叶
- 糖橘红
- 金钮扣
- 屈头鸡根
- 天青地白
- 锦地罗
- 土瓜
- 藏荆芥
- 南瓜藤
- 山一笼鸡
- 灰锤
- 苦刺
- 东风菜
- 小报春花
- 桂花枝
- 叶下珠
- 羊角棉
- 大叶接骨藤
- 粟米
- 兔耳草
- 短枝六道木
- 自事口草
- 蟹爪
- 水芙蓉
- 星状风毛菊
- 鸥
- 圆锥花南蛇藤根
- 石楠
- 菟丝草
- 粘山药
- 滚龙草
- 潮风草
- 螃蟹七
- 萆薢
- 雷公藤
- 菊花根
- 山麻根
- 黄蜀葵花
- 雀瓮
- 梓树
- 石花
- 糠油
- 地核桃
- 蛋不老
- 白螺蛳壳
- 狐四足
- 河蚌
- 蒲葵子
- 姜皮
- 山麦冬
- 落花生
- 南瓜子
- 铁扫帚
- 白降丹
- 玛瑙
- 蟋蟀
- 荷秋藤
- 窄叶大戟
- 母猪藤根
- 鸡肉
- 桃叶
- 野扁豆
- 牦牛角
- 水红花子
- 黄蜀葵茎
- 鹤骨
- 莿(木冬)
- 厚皮香花
- 头顶一支花
- 龙舌兰
- 九节风
- 喜树果
- 土圞儿
- 芭茅
- 泽藓
- 牛角瓜
- 苔菜
- 橘
- 猫儿眼睛
- 黄花虱麻头
- 羚羊角
- 胡黄连
- 千年不烂心
- 薄叶黄芩
- 桂皮
- 野荔枝果
- 鸡冠子
- 绛梨木子
- 白蔻
- 胡萝卜
- 藏报春花
- 尿泡草
- 望月砂
- 仙人球
- 山韭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