玉蜀黍根
《中华本草》:玉蜀黍根
拼音注音
Yù Shǔ Shǔ Gēn
别名
玉蜀黍、抓地虎
英文名
root of Indian Corn, root of Maize
出处
出自《纲目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禾本科植物玉蜀黍的根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Zea mays L.采收和储藏:秋季采挖,洗净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玉蜀黍,高大的一年生栽培植物。秆粗壮,直立,高1-4m,通常不分枝,基部节处常有气生根。叶片宽大,线状披针形,边缘呈波状皱折,具强壮之中脉。在秆顶着生雄性开展的圆锥花序;雄花序的分枝三棱状,每节有2雄小穗,1无柄,1有短柄;每1雄小穗含2小花,颖片膜质,先端尖;外稃及内稃均透明膜质;在叶腋内抽出圆柱状的雌花序,雌花序外包有多数鞘状苞片,雌小穗密集成纵行排列于粗壮的穗轴上,颖片宽阔,先端圆形或微凹,外稃膜质透明。花、果期7-9月。
生境分布
全国各地广泛栽培。
化学成分
根含芳甙Ⅱ和R-芳香甙Ⅲ。
性味
味甘;性平
归经
心;肾;膀胱经
功能主治
利尿通淋;祛瘀止血。主小便不利;水肿;砂淋;胃痛;吐血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0-60g。
各家论述
1.《纲目》:主治淋沥沙石,痛不可忍,煎汤频饮。2.《岭南采药录》:利小便。3.《贵州民间方药集》:解热毒,去瘀。4.《民间常用草药汇编》:治吐血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玉蜀黍根
拼音注音
Yù Shǔ Shǔ Gēn
别名
抓地虎(《贵州民间方药集》)。
出处
《纲目》
来源
禾本科植物玉蜀黍的根。
原形态
植物形态详"玉蜀黍"条。
功能主治
利尿,去瘀。治砂淋,吐血。
①《纲目》:"主治淋沥沙石,痛不可忍,煎汤频饮。"
②《岭南采药录》:"利小便。"
③《贵州民间方药集》:"解热毒,去瘀。"
④《民间常用草药汇编》:"治土血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2~4两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栀子花
- 水龙胆草根
- 浙皖粗筒苣苔
- 栗子
- 桑枝
- 小扁草
- 柳叶亚菊蒿
- 三叶青
- 莲生桂子草根
- 卤碱
- 漏斗瓶蕨
- 刺南蛇藤
- 家独行菜
- 飞蛾树
- 椴叶独活
- 栾华
- 单花芥
- 仙掌子
- 细叶鼠曲草
- 紫苏子
- 柳白皮
- 菜头肾
- 苍山橐吾
- 野鸦椿根
- 三叶排草
- 麻腐
- 虱婆草
- 过江龙子
- 柿花
- 柏子仁
- 野酒花
- 红白二丸果
- (鱼彭)鱼鳃
- 曲枝天冬
- 蓼实
- 黄藤叶
- 大飞扬草
- 石香葇
- 虎肾
- 莿(木冬)
- 宁波溲疏
- 大红袍
- 地骷髅
- 木荷
- 大散血
- 猬脑
- 叉枝鸦葱
- 离根香
- 山樱桃
- 胡颓子
- 山莨菪
- 桦木皮
- 苦天茄
- 升麻
- 灰贯众
- 苦刺
- 葫芦巴
- 桦叶荚蒾
- 石楠
- 大叶千里光
- 蛇含石
- 桂花枝
- 花酸苔
- 山菠萝根
- 红娘子
- 松寄生
- 黄果茄
- 睡菜
- 刻裂紫堇
- 华中瘤足蕨
- 野猪头骨
- 雀麦米
- 猩猩木
- 小接骨丹
- 广石豆兰
- 乌鳢
- 金背枇杷果
- 三台红花
- 黄筒花
- 车前草
- 鳍蓟
- 金鱼
- 冻青叶
- 小苦参
- 绿茎槲寄生
- 玉蜀黍根
- 酸水草
- 苦草
- 狭叶山胡椒
- 紫草
- 佛手柑
- 川滇桤木
- 三角风
- 将军树
- 东廧子
- 鷩雉
- 花蕊石
- 盒果藤
- 水底龙
- 兰香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