祁州一枝蒿
《*辞典》:祁州一枝蒿
拼音注音
Qí Zhōu Yì Zhī Hāo
别名
蛇舌草、竹叶艾(《广西药植名录》),鱼胆草、苦蒿(《云南中草药》)。
出处
《祁州药志》
来源
为菊科植物小飞蓬的全草。
原形态
一年生草本,高30~120厘米,全体绿色,具脱落性毛。上部多分枝,小枝柔弱。基部叶近匙形,长7~10厘米,宽1~1.5厘米,边缘齿裂或全缘,有缘毛;上部叶线形或线状披针形。头状花序直径约5毫米,具长柄,排列成圆锥花序;总苞半球形,长约4毫米;苞片线形;边缘舌献花白色,极小,雌性;中央管状花黄色,两性,先端5裂。瘦果扁平,略有毛,长约1.5毫米,冠毛长约4毫米。花期秋季。
生境分布
生于田野、路旁。分布华北、华东、华南各地。
化学成分
全草含挥发油0.29%(鲜品),1.14%(干品)。挥发油中含柠檬烯、芳樟醇,乙酸亚油醇酯及6%的醛类;还有母菊酯、去氢母菊酯和矢车菊属烃X。地上部分含枯牧烯及邻-苄基苯甲酸。
药理作用
开花季节的叶所含挥发油,能防治儿童对牛乳的过敏性泄泻。还可用于腹泻或内出血。
性味
《云南中草药》:"苦,凉。"
功能主治
清热,解毒,祛风止痒。治口腔炎,中耳炎,眼结膜炎,风火牙痛,风湿骨痛。
①《祁州药志》:"清凉解热。"
②《广西药植名录》:"退热,祛风湿。治骨痛,尿血,铜钱癣。"
③《云南中草药》:"清热,解毒。"
④《湖南药物志》:"杀虫止痒法风。"
用法用量
外用:捣敷、捣汁含漱或研末调敷。内服:煎汤0.3~1两。
复方
①治中耳炎:鱼胆草鲜叶,捣汁,加鳝鱼血滴耳,每日二次。
②治结膜炎:鱼胆草鲜叶,捣汁滴眼。
③治热性牙痛:鱼胆草鲜全草,捣烂含于牙痛处。
④治口腔炎:鱼胆草叶,加以配伍,水煎服。(选方出《云南中草药》)
⑤治大头风:小飞蓬一两,灯芯五枚,石膏三钱。水煎服。(《湖南药物志》)
⑥治肾囊风:小飞蓬二两。煎水洗患处。(《湖南药物志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小黄素馨
- 新疆卫矛
- 狭叶鸦葱
- 狭绿叶线蕨
- 球花党参
- 新疆藁本
- 红丹参
- 小花梾木
- 仙桃草
- 凤尾猪鬃草
- 金耳环
- 邪蒿
- 小飞蓬
- 蔷薇枝
- 小被单草
- 薤白
- 小黄鼠狼
- 小花五味子藤
- 小丁香
- 小狼毒
- 细柱五加
- 小花五味子根
- 小花琉璃草
- 小飞扬草
- 小龙胆草
- 荠苨
- 熊肉
- 小红蒜
- 细锥香茶菜
- 白线蛇
- 小羊肚菜
- 雀头血
- 冬青子
- 蕨
- 肉连环
- 苦绳
- 檀香泥
- 香秋海棠
- 火把花
- 雉尾
- 苋菜
- 独角芋
- 紫金皮
- 山矾根
- 微毛柃
- 白饭树
- 姜露
- 银边吊兰
- 虎尾兰根
- 苍白秤钩风
- 豪猪肉
- 五气朝阳草
- 黄瓜皮
- 杠板归
- 佛甲草
- 针砂
- 木本胡枝子皮
- 鬼笔
- 燕窠土
- 菟葵
- 南瓜瓤
- 小寸金黄
- 杜仲藤叶
- 林背子
- 长柄臭黄荆
- 金不换
- 马尿泡
- 旋复花根
- 红杉
- 橡实壳
- 小花青藤
- 乌鸦
- 倒地铃
- 红花点地梅
- 止咳草
- 桑椹酒
- 牛肝菌
- 紫桔梗
- 石萝藤
- 大烟锅草
- 独椒
- 大叶蛇泡簕
- 刺血红
- 胖根藤
- 小毛蓼
- 螃蟹甲
- 爬山猴
- 绛梨木
- 剑花
- 崖姜
- 泡桐花
- 柏树
- 无毛南蛇藤
- 紫楠根
- 半枫荷根
- 白背杨
- 白肚
- 紫杉
- 冰草
- 白背叶(峨嵋山胡椒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