祁州一枝蒿
《*辞典》:祁州一枝蒿
拼音注音
Qí Zhōu Yì Zhī Hāo
别名
蛇舌草、竹叶艾(《广西药植名录》),鱼胆草、苦蒿(《云南中草药》)。
出处
《祁州药志》
来源
为菊科植物小飞蓬的全草。
原形态
一年生草本,高30~120厘米,全体绿色,具脱落性毛。上部多分枝,小枝柔弱。基部叶近匙形,长7~10厘米,宽1~1.5厘米,边缘齿裂或全缘,有缘毛;上部叶线形或线状披针形。头状花序直径约5毫米,具长柄,排列成圆锥花序;总苞半球形,长约4毫米;苞片线形;边缘舌献花白色,极小,雌性;中央管状花黄色,两性,先端5裂。瘦果扁平,略有毛,长约1.5毫米,冠毛长约4毫米。花期秋季。
生境分布
生于田野、路旁。分布华北、华东、华南各地。
化学成分
全草含挥发油0.29%(鲜品),1.14%(干品)。挥发油中含柠檬烯、芳樟醇,乙酸亚油醇酯及6%的醛类;还有母菊酯、去氢母菊酯和矢车菊属烃X。地上部分含枯牧烯及邻-苄基苯甲酸。
药理作用
开花季节的叶所含挥发油,能防治儿童对牛乳的过敏性泄泻。还可用于腹泻或内出血。
性味
《云南中草药》:"苦,凉。"
功能主治
清热,解毒,祛风止痒。治口腔炎,中耳炎,眼结膜炎,风火牙痛,风湿骨痛。
①《祁州药志》:"清凉解热。"
②《广西药植名录》:"退热,祛风湿。治骨痛,尿血,铜钱癣。"
③《云南中草药》:"清热,解毒。"
④《湖南药物志》:"杀虫止痒法风。"
用法用量
外用:捣敷、捣汁含漱或研末调敷。内服:煎汤0.3~1两。
复方
①治中耳炎:鱼胆草鲜叶,捣汁,加鳝鱼血滴耳,每日二次。
②治结膜炎:鱼胆草鲜叶,捣汁滴眼。
③治热性牙痛:鱼胆草鲜全草,捣烂含于牙痛处。
④治口腔炎:鱼胆草叶,加以配伍,水煎服。(选方出《云南中草药》)
⑤治大头风:小飞蓬一两,灯芯五枚,石膏三钱。水煎服。(《湖南药物志》)
⑥治肾囊风:小飞蓬二两。煎水洗患处。(《湖南药物志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凤凰木
- 孜然
- 獐骨
- 鸨油
- 太白丽参
- 灵砂
- 白背叶
- 苘麻根
- 栗壳牛肝菌
- 荠苎
- 石风车子叶
- 华泽兰
- 黄蜀葵
- 亮叶冬青
- 巴山虎
- 杭州荠薴
- 大蒜
- 白花鹅掌柴
- 七角白蔹
- 粉叶地锦
- 对叶榕
- 大树三台
- 苦玄参
- 斑竹花
- 黑皮跌打
- 蓝叶棵
- 珂
- 隔山撬
- 苦参实
- 薄雪火绒草
- 葵花大蓟
- 鹈鹕脂油
- 篦子草
- 苦菜花子
- 款冬花
- 苦壶卢
- 蚌兰花
- 苦葛花
- 苦苣
- 石头菜
- 苦楝花
- 青棉花藤叶
- 苦荞头
- 绵萆薢
- 苦甘草
- 轻粉
- 木槿皮
- 苦杏仁
- 骑马参
- 青榨槭
- 荸荠
- 铅粉
- 青棉花藤根
- 青礞石
- 榼藤子
- 青竹蛇
- 鼍肉
- 苦芺
- 霸王鞭
- 尖叶唐松草
- 苦檀子
- 苦茄
- 鞭打绣球
- 石腊竹
- 黔桂醉魂藤
- 铁扫帚
- 铜罗伞
- 霸王七
- 苦天茄叶
- 铁
- 糠油
- 饱饭花
- 铁蚂蟥
- 豹子眼睛花
- 苦丁茶
- 苦地胆
- 铁扇子
- 苦葛根
- 苦白蜡
- 豹肉
- 青蒿露
- 青娘子
- 苦石莲
- 鳖头
- 铁马鞭
- 青通草
- 山橘叶
- 薄荷素油
- 芭蕉油
- 苦壶卢花
- 铁皮石斛
- 鳖甲胶
- 荜茇
- 小棕皮头
- 铁树叶
- 篦梳剑
- 芭蕉花
- 蚌壳草根
- 苦瓜藤
- 柯榔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