银南星
《中华本草》:银南星
拼音注音
Yín Nán Xīnɡ
别名
银半夏、地珠半夏、银半夏
英文名
Highsheath Arisaema
出处
始载于《中国植物志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天南星科植物银南星的块茎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Arisaema bathycoleum Hand. Mazz采收和储藏:秋季采挖,除去须根及外皮,晒干或烘干。
原形态
多年生草本。块茎扁球形,直径1-2cm。鳞叶2,长6-8cm,抱持叶柄,短锐尖,有芒状硬尖头。叶1,叶柄长9-25cm,下部鞘状;叶片绿色,全缘或3全裂;3裂叶的裂片狭披针形或椭圆形,由中部向两头渐狭,侧脉上升,与中肋相交成20度-30度锐角,近边缘连结成集合脉;全缘单叶形态多变,线形、披针形至长圆形,长15-18cm,宽0.4-4cm,锐尖或渐尖,基部狭楔形至微心形。花序柄通常长于叶柄,长15-28cm,粗1-1.5mm,向上增粗;佛焰苞绿色或淡黄色,长8.5-17cm,管部漏斗状,长5-6cm,斜截形,边缘略反卷,无耳,檐部与管部近等长,较宽,卵状披针形;肉穗花序单性,纤细,下部2-3cm,具花,附属器细长,紫色至苍白,无柄,渐狭长线形的长尾,长9-20cm,弯曲下垂;雄花序紫色,雄花有雄蕊4,花药先端开裂。雌花序黄绿色,子房长卵圆形,先端渐狭为短的花柱,柱头头状。果序长3-4cm,浆果有种子1-4。花期7月,果期8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1600-3400m的松林下、草坡或高山草地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四川、云南等地。
形状
本品常于山珠南星 A. Yunnanense Buchet 混生。但本种叶片全缘或3裂,裂片狭长,披针形或椭圆形,附属器细长,长9-10cm,下垂。本种和山珠南星在云南均作半夏入药。云南西南部及南部干热河谷灌丛中的河谷南星 A. Prazeri Engl.也常用以代半夏。
性味
味辛;性平;有毒
归经
肺;胃;心经
功能主治
化痰止咳;和胃止呕;消肿散结。主痰饮咳嗽;胃寒呕吐;妊娠呕吐;神经性呕吐;骨折;痈疮衩起;蛇咬伤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-6g(宜用姜炮炙,久煎);或入丸散。外用:适量,研末调敷。
注意
阴虚燥咳,血证及口渴者禁服。
各家论述
《新华本草纲要》:块茎:味辛,性平,有毒。有化痰止咳、消肿散结、止吐的功能。用于蛇伤、痰饮咳嗽、胃寒呕吐、妊娠呕吐、神经性呕吐、痈疮初起、骨折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枪乌贼
- 云南希草
- 烟油
- 野厚朴花
- 硬骨藤
- 一枝旗
- 杄木
- 八月札
- 玉米黑霉
- 土牡蛎
- 土附子
- 秧青
- 羊耳朵叶
- 全叶青兰
- 一叶萩
- 白叶刺根
- 云实根
- 羌活鱼
- 豚卵
- 野鸡草
- 野鸦椿
- 百两金
- 药王茶
- 白山苔
- 八仙过海
- 八月炸
- 云苔草
- 白牛膝
- 益母草花
- 白苏子
- 白苣
- 头巾草
- 银灰旋花
- 白僵蚕
- 桤木枝梢
- 秋牡丹根
- 白花菜子
- 土常山
- 变色红菇
- 叩头虫
- 迎山红
- 白花灰毛槐树
- 白千层油
- 白枪杆
- 七角风
- 白果槲寄生
- 扒地蜈蚣
- 天蓬草
- 昆明堵喇
- 茵陈蒿
- 一匹绸
- 白叶火草
- 甜瓜皮
- 球穗花千斤拔
- 白榔皮
- 土人参
- 白石脂
- 宽叶返魂草
- 衣鱼
- 土当归
- 盐肤子
- 羊肌藤
- 白药子
- 七叶薯
- 桃儿七
- 银线草
- 白龙头
- 野丁香根
- 菟丝子
- 同形鳞毛蕨
- 藤杜仲
- 冰糖草
- 土荆芥
- 野芝麻根
- 百眼藤
- 田基黄
- 茜草
- 通花花
- 土蜂子
- 巴巴花
- 白花鬼针草
- 野西瓜苗子
- 白蜡树皮
- 野黄麻
- 条裂山莴苣
- 阳桃叶
- 田螺
- 迎红杜鹃
- 唐松草
- 玉带根
- 玉竹
- 土连翘
- 白丁香
- 千年不烂心
- 白云瓜梗
- 桐根
- 白婆婆纳
- 白子菜
- 包谷火焰包
- 白牛胆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