蚺蛇膏
《中华本草》:蚺蛇膏
拼音注音
Rán Shé Gāo
别名
蟒油、蚺蛇油
英文名
Python fat
出处
出自《名医别录》。 陶弘景: (蚺蛇)真膏累累如梨豆子相着,他蛇膏皆大如梅李子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蟒科动物蟒蛇的脂肪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Python molurus bivittatus Schlegel采收和储藏:宰杀蚺蛇时,剥取脂肪,炼油。
原形态
蟒蛇,全长6-7m。肛孔两侧有爪状后肢的残余。生活时背面灰棕色或黄色,背脊具有1行红棕色、镶黑边略成方形的大斑块,两侧各有1行较小而中央较浅的斑块。头颈部背面有一矛形斑,头部腹面黄白色,躯干及尾腹面黄白色尽可杂有少数黑褐色斑。眶前鳞2,眶后鳞3或4;上唇鳞10-12,吻鳞及前2枚上唇鳞有唇窝,前后若干下唇鳞有较浅的唇窝。背鳞平滑无棱,中段65-72行;腹鳞较窄小,255-263;尾下鳞65-69对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活于热带、亚热带低山丛林中,夜间活动,能吞吃重10-15kg以下的野廘和山羊等动物,但主要以鼠类、鸟类、爬行类和两栖动物为食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福建、广东、海南、广西、贵州、云南。
性味
味甘;性平
归经
脾经
功能主治
祛风;解毒;清热润肤。主风毒癞疾;漏疮;冻疮;烫火伤;皮肤皲皱
用法用量
外用:适量,熔化涂敷。
复方
治漏疮: 取蟒油,铜锅内熬熟,随将黄醋入油内搅匀,油纸摊膏,贴患处十余日。(《年希尧集验良方》)
各家论述
1.《别录》:主皮肤风毒,妇人产后腹痛余疾。2. 陶弘景:能疗癞疾。3.《食疗本草》:主皮肤间毒气。4.《纲目》:绵裹塞耳聋。5.《纲目拾遗》:治漏疮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蚺蛇膏
拼音注音
Rán Shé Gāo
别名
蟒油(《纲目拾遗》)。
出处
《别录》
来源
为蟒蛇科动物蟒蛇的脂肪。
性味
①《别录》:"平,有小毒。"
②《纲目》:"甘,平,有小毒。"
功能主治
治风毒癞疾,漏疮。
①《别录》:"主皮肤风毒,妇人产后腹痛余疾。"
②陶弘景:"能疗癞疾。"
③《食疗本草》:"主皮肤间毒气。"
④《纲目》:"绵裹塞耳聋。"
⑤《纲目拾遗》:"治漏疮。"
用法用量
外用:熔化涂敷。
复方
治漏疮:取鳞油,铜锅内熬熟,随将黄醋入油内搅匀,油纸摊膏,贴患处十余日。(《年希尧集验良方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小岩白菜
- 早禾树
- 糯米藤
- 八节毛
- 粘毛鼠尾草果
- 广枝仁
- 蝮蛇蜕皮
- 山绿茶
- 丝绵木
- 山棯叶
- 针叶火绒草
- 锥连栎
- 藏红花
- 詹糖香
- 蜘蛛果茎叶
- 重唇鱼
- 锥栗果壳
- 自消容
- 走马风
- 鹧鸪脚
- 紫金牛根
- 藏青果
- 肿足蕨
- 鳣鱼肝
- 紫金血藤
- 蜇虫
- 追风伞
- 钟乳石
- 蜘蛛抱蛋
- 装饰卷柏
- 钻地风
- 钻天杨
- 震天雷
- 李根
- 紫金砂
- 紫铜矿
- 紫鸭跖草
- 肿柄菊叶
- 自事口草
- 藏青杠
- 蜘蛛网
- 走游草
- 转心莲
- 追骨风
- 醉针茅
- 醉针茅根
- 重叶莲
- 针刺铁仔
- 钟花草
- 锥螺壳
- 长毛风毛菊
- 长毛香科科
- 蜘蛛蜕壳
- 走马胎叶
- 酢浆草
- 钻秆虫
- 鲨鱼心
- 野扁豆
- 大头茶
- 镰羽贯众
- 扶桑
- 鮠鱼
- 金刚口摆
- 岩莴苣
- 九倒生
- 云木香
- 驴肾
- 厚叶贯众
- 蟛蜞菊
- 芦荟根
- 掌叶榕
- 羊七莲
- 独一味
- 紫红鞭
- 山甘草根
- 小泡通树
- 青竹标
- 禹州漏芦
- 美脉藁本
- 小麦苗
- 岗梅叶
- 长白鱼鳞松
- 地瓜藤
- 滇列当
- 山野扁豆
- 柠檬桉树脂
- 鲨鱼骨
- 野木耳菜
- 掌裂蟹甲草
- 辽东鳞毛蕨
- 海螺壳
- 虎骨胶
- 西南槐树
- 云南鸡矢藤
- 绿豆粉
- 木本远志
- 线叶金鸡菊
- 荚蒾根
- 漆树木心
- 米碎花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