蚺蛇膏
《中华本草》:蚺蛇膏
拼音注音
Rán Shé Gāo
别名
蟒油、蚺蛇油
英文名
Python fat
出处
出自《名医别录》。 陶弘景: (蚺蛇)真膏累累如梨豆子相着,他蛇膏皆大如梅李子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蟒科动物蟒蛇的脂肪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Python molurus bivittatus Schlegel采收和储藏:宰杀蚺蛇时,剥取脂肪,炼油。
原形态
蟒蛇,全长6-7m。肛孔两侧有爪状后肢的残余。生活时背面灰棕色或黄色,背脊具有1行红棕色、镶黑边略成方形的大斑块,两侧各有1行较小而中央较浅的斑块。头颈部背面有一矛形斑,头部腹面黄白色,躯干及尾腹面黄白色尽可杂有少数黑褐色斑。眶前鳞2,眶后鳞3或4;上唇鳞10-12,吻鳞及前2枚上唇鳞有唇窝,前后若干下唇鳞有较浅的唇窝。背鳞平滑无棱,中段65-72行;腹鳞较窄小,255-263;尾下鳞65-69对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活于热带、亚热带低山丛林中,夜间活动,能吞吃重10-15kg以下的野廘和山羊等动物,但主要以鼠类、鸟类、爬行类和两栖动物为食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福建、广东、海南、广西、贵州、云南。
性味
味甘;性平
归经
脾经
功能主治
祛风;解毒;清热润肤。主风毒癞疾;漏疮;冻疮;烫火伤;皮肤皲皱
用法用量
外用:适量,熔化涂敷。
复方
治漏疮: 取蟒油,铜锅内熬熟,随将黄醋入油内搅匀,油纸摊膏,贴患处十余日。(《年希尧集验良方》)
各家论述
1.《别录》:主皮肤风毒,妇人产后腹痛余疾。2. 陶弘景:能疗癞疾。3.《食疗本草》:主皮肤间毒气。4.《纲目》:绵裹塞耳聋。5.《纲目拾遗》:治漏疮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蚺蛇膏
拼音注音
Rán Shé Gāo
别名
蟒油(《纲目拾遗》)。
出处
《别录》
来源
为蟒蛇科动物蟒蛇的脂肪。
性味
①《别录》:"平,有小毒。"
②《纲目》:"甘,平,有小毒。"
功能主治
治风毒癞疾,漏疮。
①《别录》:"主皮肤风毒,妇人产后腹痛余疾。"
②陶弘景:"能疗癞疾。"
③《食疗本草》:"主皮肤间毒气。"
④《纲目》:"绵裹塞耳聋。"
⑤《纲目拾遗》:"治漏疮。"
用法用量
外用:熔化涂敷。
复方
治漏疮:取鳞油,铜锅内熬熟,随将黄醋入油内搅匀,油纸摊膏,贴患处十余日。(《年希尧集验良方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扁担杆
- 鸡冠草
- 丝瓜藤
- 野苋子
- 紫参
- 麻糖风
- 胭脂木
- 土黄连
- 使君子叶
- 大钱麻
- 野丹参
- 紫葛
- 小米口袋
- 熊肉
- 小槐花
- 海鲶
- 护心胆
- 海非菜籽
- 八角莲
- 过岗龙
- 马槟榔
- 珍珠伞
- 石豇豆
- 黄唇鱼心
- 藏羚角
- 骨螺
- 鄂西天胡荽
- 星蕨
- 炮仗筒
- 银边吊兰
- 豆蔻壳
- 草灵仙
- 白残花
- 柠条子
- 蒒实
- 玫瑰茄
- 九味一枝蒿
- 何首乌
- 车前子
- 猫脚印
- 野兔毛
- 旱芹
- 白马骨
- 漆子
- 荷莲豆菜
- 水葱
- 番杏
- 三七
- 戴星草
- 拐枣七
- 锦地罗
- 海南茄
- 赤茯苓
- 甘遂
- 石瓜子莲
- 刺莓果根
- 挖耳草根
- 云南红豆蔻
- 一把伞
- 野香茅
- 杉木根
- 舞草
- 蓝布正
- 假鹊肾树
- 土丹参
- 鸡子白
- 黄花紫丹参
- 桔梗芦头
- 桃金娘
- 光慈姑
- 长梗石柑
- 凸额马先蒿
- 鹿蹄肉
- 羊蹄甲
- 瑞香根
- 密花角蒿
- 凤眼果壳
- 刺苋菜
- 苋实
- 山羊肝
- 红门兰
- 鹤虱风
- 桂花
- 熊脑
- 钩石斛
- 黑种草子
- 桐油
- 东方乌毛蕨叶
- 刀豆
- 凤仙
- 零余子
- 石笔海胆
- 圆叶茅膏菜
- 芭茅果
- 大独叶草
- 龙舌兰
- 雪下红
- 华南胡椒
- 蚺蛇膏
- 辣辣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