苦苣
《中华本草》:苦苣
拼音注音
Kǔ Jù
别名
野苣、褊苣、东北苦菜、兔仔菜
英文名
all-grass of Versicolour Lettuce
出处
出自《嘉佑本草》。《嘉佑本草》:苦苣,即野苣也,野生者,又名褊苣。今人家常食为白苣,江外、岭南、吴人无白苣,尝植野苣以供厨馔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菊科植物苦苣的全划或根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Ixeris chinensis (Thunb.) Nakai subsp. Uersicolor [Fisch. Ex Link] Kitam. [Lactrca uersicolor (Fisch.) Sch.-Bip.]采收和储藏:春、夏季采收,洗净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苦苣 多年生草本,高15-30cm。全株无毛。根茎柔弱,平生。叶大部分基生,具柄;叶片线形或线状长圆形,长7-10cm,全缘或间有疏离的锯齿;茎叶少,无柄,有时略抱茎。头状花序小,组成一疏松、柔弱、伞房花序式的圆锥花序;总苞长约6mm,约有等长的苞片8枚,最外的数枚极小;花舌状,黄色;雄蕊5,着生花冠管上;子房下位,柱头2裂。瘦果加重扁平,有棱起的脉,稍有极小的突点,喙约与果射等长,冠毛白色。花期春末至秋初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荒地上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我国东北及南部各地。
性味
味苦;性寒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。主黄疸;胃炎;痢疾;肺热咳嗽;肠产肿;睾丸炎;亲疮;痈肿;黄水疮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9-15g;或捣汁。外用:适量,捣敷;或研末调敷;或煎水洗。
注意
1.《千金°食治》:“不可共同密食之。”2.《嘉祜本草》:”不可同血食(一本作密),食作痔疾。“
各家论述
1.《千金·食治》:久服少睡。2.《嘉佑本草》:除面目及舌下黄,强力不睡;折取茎中白汁敷疔肿出根;又取汁滴痈上立溃;碎茎叶敷蛇咬。生食之,调十二经脉,利五藏,霍乱后胃气逆烦,生捣汁饮之,虽冷,甚益人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苦苣
拼音注音
Kǔ Jù
别名
野苣(《千金·食治》),褊苣(《嘉佑本草》),兔仔菜(《广州植物志》)。
出处
《嘉佑本草》
来源
为菊科植物兔仔菜的全草。春、夏季采收。
原形态
多年生、秃净草本,高15~30厘米,具一柔弱、平生的根茎,叶大部根生,具柄;线形或线状矩圆形,长7~10厘米,全缘或间有疏离的锯齿;茎叶少,无柄,有时略抱茎。头状花序小,组成为一疏松、柔弱、伞房花序式的圆锥花序;花舌状,黄色;总苞长约6毫米,约有等长的苞片8枚,最外的数枚极小;雄蕊5,着生花冠管上;子房下位,柱头2裂。瘦果略扁平,有棱起的脉,稍有极小的突点,喙约与果身等长,冠毛白色。花期春末至秋初。
生境分布
生于荒地上。分布我国南部及东北各地。
性味
①《千金·食治》:"味苦,平,无毒。"
②《嘉祐本草》:"味苦,平,一云寒。"
功能主治
治黄疸,疔疮,痈肿。
①《千金·食治》:"久服少睡。"
②《嘉祐本草》:"除面目及舌下黄,强力不睡;折取茎中白汁敷疔肿出根;又取汁滴痈上立溃;碎茎叶敷蛇咬。生食之,调十二经脉,利五藏,霍乱后胃气逆烦,生捣汁饮之,虽冷,甚益人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煮热或捣汁。外用:捣汁涂或研末调敷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椴树根
- 石黄连
- 阿胶
- 羊皮
- 鹅肠菜
- 杜鹃花果实
- 虎头兰
- 树地瓜
- 黑面叶
- 青钱柳
- 铅霜
- 錾菜
- 羊七莲
- 莳萝苗
- 蝴蝶花
- 见血封喉
- 砂仁花
- 树葱
- 沙茴香
- 猪鬃草
- 黄花夹竹桃叶
- 小败火草
- 白檀
- 天韭
- 白脂麻
- 黄花夹竹桃
- 青竹标
- 咳喘木
- 乳源木莲果
- 樗鸡
- 野芝麻根
- 野扇花果
- 鳆鱼
- 鹿梨根皮
- 苜蓿根
- 小花黄堇
- 鞘菝葜
- 苞叶木
- 苏木蓝
- 野猪蹄
- 有柄石韦
- 蝴蝶藤
- 苦竹叶
- 海狸香
- 渐尖毛蕨
- 虾蟆
- 白残花
- 白苏子油
- 青丝线
- 华东瘤足蕨
- 苦芺
- 苔菜
- 苦艾
- 毛野丁香叶
- 罗勒
- 白果
- 紫茉莉
- 短小蛇根草
- 鹈鹕嘴
- 木蝴蝶
- 天葵
- 杏花
- 苦荬菜
- 榕树
- 罗锅底
- 密花树
- 笔罗子
- 苦瓜子
- 苦楝叶
- 铜骨七
- 鸡爪芹
- 露水草
- 锯鲨卵
- 海人草
- 白松塔
- 披针叶兔耳风
- 鸡血七
- 小叶枇杷
- 金樱根
- 毛轴碎米蕨
- 猪毛针
- 鳞片水麻
- 红叶藤
- 堇宝莲叶
- 多花野牡丹
- 台湾海棠
- 滇姜三七
- 青丝龙
- 太阳海星
- 铁脚草
- 大狼把草
- 番石榴子
- 苦蘵果实
- 鲚鱼
- 剪红纱花
- 猕猴桃根
- 青盐陈皮
- 青头菌
- 香木菌桂
- 锦线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