苦苣
《中华本草》:苦苣
拼音注音
Kǔ Jù
别名
野苣、褊苣、东北苦菜、兔仔菜
英文名
all-grass of Versicolour Lettuce
出处
出自《嘉佑本草》。《嘉佑本草》:苦苣,即野苣也,野生者,又名褊苣。今人家常食为白苣,江外、岭南、吴人无白苣,尝植野苣以供厨馔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菊科植物苦苣的全划或根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Ixeris chinensis (Thunb.) Nakai subsp. Uersicolor [Fisch. Ex Link] Kitam. [Lactrca uersicolor (Fisch.) Sch.-Bip.]采收和储藏:春、夏季采收,洗净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苦苣 多年生草本,高15-30cm。全株无毛。根茎柔弱,平生。叶大部分基生,具柄;叶片线形或线状长圆形,长7-10cm,全缘或间有疏离的锯齿;茎叶少,无柄,有时略抱茎。头状花序小,组成一疏松、柔弱、伞房花序式的圆锥花序;总苞长约6mm,约有等长的苞片8枚,最外的数枚极小;花舌状,黄色;雄蕊5,着生花冠管上;子房下位,柱头2裂。瘦果加重扁平,有棱起的脉,稍有极小的突点,喙约与果射等长,冠毛白色。花期春末至秋初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荒地上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我国东北及南部各地。
性味
味苦;性寒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。主黄疸;胃炎;痢疾;肺热咳嗽;肠产肿;睾丸炎;亲疮;痈肿;黄水疮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9-15g;或捣汁。外用:适量,捣敷;或研末调敷;或煎水洗。
注意
1.《千金°食治》:“不可共同密食之。”2.《嘉祜本草》:”不可同血食(一本作密),食作痔疾。“
各家论述
1.《千金·食治》:久服少睡。2.《嘉佑本草》:除面目及舌下黄,强力不睡;折取茎中白汁敷疔肿出根;又取汁滴痈上立溃;碎茎叶敷蛇咬。生食之,调十二经脉,利五藏,霍乱后胃气逆烦,生捣汁饮之,虽冷,甚益人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苦苣
拼音注音
Kǔ Jù
别名
野苣(《千金·食治》),褊苣(《嘉佑本草》),兔仔菜(《广州植物志》)。
出处
《嘉佑本草》
来源
为菊科植物兔仔菜的全草。春、夏季采收。
原形态
多年生、秃净草本,高15~30厘米,具一柔弱、平生的根茎,叶大部根生,具柄;线形或线状矩圆形,长7~10厘米,全缘或间有疏离的锯齿;茎叶少,无柄,有时略抱茎。头状花序小,组成为一疏松、柔弱、伞房花序式的圆锥花序;花舌状,黄色;总苞长约6毫米,约有等长的苞片8枚,最外的数枚极小;雄蕊5,着生花冠管上;子房下位,柱头2裂。瘦果略扁平,有棱起的脉,稍有极小的突点,喙约与果身等长,冠毛白色。花期春末至秋初。
生境分布
生于荒地上。分布我国南部及东北各地。
性味
①《千金·食治》:"味苦,平,无毒。"
②《嘉祐本草》:"味苦,平,一云寒。"
功能主治
治黄疸,疔疮,痈肿。
①《千金·食治》:"久服少睡。"
②《嘉祐本草》:"除面目及舌下黄,强力不睡;折取茎中白汁敷疔肿出根;又取汁滴痈上立溃;碎茎叶敷蛇咬。生食之,调十二经脉,利五藏,霍乱后胃气逆烦,生捣汁饮之,虽冷,甚益人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煮热或捣汁。外用:捣汁涂或研末调敷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金腰
- 青棉花藤叶
- 苦楝花
- 鸡脑
- 骑马参
- 苦荞头
- 轻粉
- 苦杏仁
- 青礞石
- 青棉花藤根
- 荸荠
- 铅粉
- 青榨槭
- 榼藤子
- 青竹蛇
- 鼍肉
- 苦芺
- 霸王鞭
- 苦檀子
- 苦茄
- 鞭打绣球
- 铁扫帚
- 黔桂醉魂藤
- 铜罗伞
- 霸王七
- 苦天茄叶
- 铁
- 饱饭花
- 糠油
- 铁蚂蟥
- 豹子眼睛花
- 苦地胆
- 苦丁茶
- 铁扇子
- 苦葛根
- 苦白蜡
- 山桂花
- 豹肉
- 青蒿露
- 青娘子
- 苦石莲
- 鳖头
- 青通草
- 铁马鞭
- 薄荷素油
- 芭蕉油
- 苦壶卢花
- 尖山橙
- 铁皮石斛
- 鳖甲胶
- 荜茇
- 羊七莲
- 钩石斛
- 铁树叶
- 龙胆
- 篦梳剑
- 芭蕉花
- 蚌壳草根
- 苦瓜藤
- 棵麻
- 鸊鷉
- 蓖麻
- 苦刺
- 空心莲子草
- 贝子
- 苦芥
- 柯榔木
- 栲栗
- 芭茅
- 鼻烟
- 苦蘵
- 苦菜
- 苦木叶
- 榼藤
- 苦竹茹
- 薄荷脑
- 苦竹沥
- 苦白蹄
- 蚌泪
- 四脚蛇
- 补骨脂
- 苦檀叶
- 苞叶木
- 蓖麻油
- 苦瓜叶
- 苦竹根
- 枯萝卜
- 蓖麻蚕
- 逼血雷
- 苦蘵根
- 铁箍散
- 苦地丁
- 篦齿蒿
- 苦甘草
- 蝙蝠葛
- 苦豆根
- 苦楝皮
- 鼻血雷
- 芭蕉叶
- 铁筷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