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歧根莲花根
《中华本草》:二歧根莲花根
拼音注音
èr Qí Gēn Lián Huā Gēn
别名
土黄芩、草玉梅
出处
据《晶珠本草》记载:素嘎去腐,提升胃温,引流黄水。又名札达拉、苏卜玛、苏卜嘎、拉苏、札苏卜玛等。《如意宝树》记载:素嘎治胃虫,镇刺痛,解蛇毒。让钧多吉指出:素嘎治寒性痞块。《形态比喻》中记载:旱生草类之君药素嘎生长在平滩和田边。叶似狮子爪,从中心向四面分茎,花梗如铁丝,花白色,五瓣,种子状如蓝青稞,嘴如铁钩。味苦,甚辛辣,功效提升胃温,消寒性痞块。对素嘎的记载,均以本品的种子入药(《新医药
来源
药材基源:为毛茛科植物二歧银莲花的根茎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Anemone dichotoma L.采收和储藏:秋季采挖,晒干。
原形态
二歧银莲花,多年生草本,高35-60cm。根茎横生,细长,暗褐色。茎直立,上部通常2叉状分枝。基生叶1,早顶替,通常不存在。花葶被贴伏的短柔毛;苞片2,对生,轮廓扇 形,长3-6cm,3深裂近基部,深裂片近等长,长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,中部全缘,上部具少数缺刻状尖牙齿,上面近无毛,下面被短柔毛。花序一至二回二歧状分枝,一回分枝炒等长或近等长,长9-14cm,二回分枝长1-10cm,小苞片形状似苞片,较小;花两性,单生于花序分枝处;萼片5,花瓣状,白色或带粉红色,倒卵形或椭圆形,长0.7-1.2cm,宽7-8mm;花瓣无;雄蕊多数,长达4mm;心皮约30,长约2.2mm,无毛,花柱短。瘦果卵形,长5-7mm。花期6月,果期7-8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丘陵、山坡湿草地或林下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黑龙江、吉林。
形状
性状鉴别:本品呈细长椭圆形,长0.5~0.8mm,宽约0.2mm。表面浅黄绿色或一端显浅绿色,光滑,基部具短柄,先端宿存细长花柱,呈钩状弯曲。质韧,果皮与种皮分离,断面以乳白色为主,间或呈浅褐色,略呈油性。气微,味微辣。
化学成分
根茎含皂甙(saponin),全草含白头翁素(anemonin)。
性味
味苦;性微寒
功能主治
舒筋活血;清热解毒。主跌打损伤;风湿性关节炎;痢疾;疮痈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-9g。外用:适量,捣敷。
制剂
散剂,膏剂。
复方
方一:大戟、草玉梅、橐吾、光明盐、藏木香、悬钩子、小豆蔻、红花、丁香。共研细末,白糖调服。可治胃中毒证。服法应先以前四味引吐,之后继用后五味。[br]方二:草玉梅、白硇砂、胡椒等。调和涂搽患部,可治齿痛。[br]方三:白硇砂、大戟、高原毛茛、短尾铁线莲、草玉梅、蒺藜、牛尾蒿炭、蓝花参、苦菜、草决明、黄葵子、香鼬肉、锡金大戟。共研细末,绢丝过筛,童便调和,加温发酵,涂于舌体,并摊于纱布,然后贴在舌上,待发生刺痛时,在舌脉放血,可治重舌,口吃,舌肿等舌病。[br]方四:蓝花参、草玉梅共研,奶酪调和涂搽。可治皮肤肌肉的黄水病。[br]方五:斑螫、白硇砂、锡金大戟、草玉梅、羌活、蒺藜、石灰华等。与酒配和,加温发酵,涂于面部以排面部黄水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地刷子
- 堆莴苣
- 地朝阳
- 地茄子
- 地黄叶
- 多叶花椒
- 地瓜子
- 单鞭
- 地黄瓜
- 葱叶
- 地柑
- 岩青菜
- 多斑紫金牛
- 多穗石柯
- 香樟果
- 多刺绿绒蒿
- 地莓子
- 千针万线草
- 地黄花
- 多穗石柯根
- 幼油草
- 引水蕉
- 单面针
- 草地早熟禾
- 二裂叶委陵菜
- 地沙
- 朱砂七
- 筋骨草
- 二仙桃
- 椰子
- 榆叶
- 油草
- 地打果树皮
- 月光花
- 臭菘种子
- 油鱼
- 草鞋青
- 地梅子
- 地肤苗
- 吊灯花
- 多穗石柯果
- 油茶花
- 葱花
- 地桃花
- 地梢瓜
- 地肤子
- 杨梅树
- 地菍
- 地锦
- 地黄连
- 油胡桃
- 二叶舞鹤草
- 地枫皮
- 地胆
- 地苏木
- 杨梅叶蚊母树根
- 蒲葵子
- 青鱼枕
- 油散木
- 吊灯花叶
- 地梭罗
- 粗叶木叶
- 榆仁酱
- 茶条槭
- 草泽泻
- 油桐
- 蟾舌
- 地杨梅
- 地菍果
- 地钱
- 地麻黄
- 月光花种子
- 糙叶树皮
- 地菍根
- 杨梅核仁
- 榆皮涎
- 草果药
- 吊兰
- 地柏叶
- 地耳草
- 堵喇
- 多枝婆婆纳
- 苍山橐吾
- 粗皮松萝
- 地丁
- 地八角
- 岩败酱
- 地黄
- 异叶青兰
- 吊罗果
- 椰子皮
- 豺皮
- 地瓜
- 地涩涩
- 吊吊果
- 白托柄菇
- 地瓜果
- 地下明珠
- 地笋
- 地花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