苦瓜子
《中华本草》:苦瓜子
拼音注音
Kǔ Guā Zǐ
英文名
Seed of Balsampear
出处
出自《本草纲目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葫芦科植物苦瓜的种子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Momordica charantia L.采收和储藏:秋后采收成熟果实,剖开,收取种子,洗净,晒干。
原形态
苦瓜,一年生攀援草本,多分枝,有细柔毛,卷须不分枝。叶大,肾状圆形,长宽各约5-12cm,通常5-7深裂,裂片卵状椭圆形,基部收缩,边缘具波状齿,两面近于光滑或有毛;叶柄长3-6cm。花雌雄同株。雄花单生,有柄,长5-15cm,中部或基部有苞片,苞片肾状圆心形,宽5-15mm,全缘;萼钟形,5裂,裂片卵状披针形,先端短尖,长4-6mm;花冠黄色,5裂,裂片卵状椭圆形,长1.5-2cm,先端钝圆或微凹;雄蕊3,贴生于萼筒喉部。雌花单生,有柄,长5-10cm,基部有苞片;子房纺锤形,具刺瘤,先端有喙,花柱细长,柱头3枚,胚珠多数。果实长椭圆形,卵形或两端均狭窄,长8-30cm,全体具钝圆不整齐的瘤状突起,成熟时橘黄色,自顶端3瓣开裂。种子椭圆形,扁平,长10-15mm,两端均具角状齿,两面均有凹凸不平的条纹,包于红色肉质的假种皮内。花期6-7月。果期9-10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广泛栽培于世界热带到温带温地区。资源分布:全国各地均有栽培。
化学成分
从种子中分到巢菜碱甙(vicine),海藻糖(my-cose),24β-已基-5α-胆甾-7,反式22E,25(27)-三烯-3β-羟基-3-O-β-D-吡喃葡萄糖甙[3-O-β-D-glucopyranosyl-24β-ethyl-5α-chole-sta-7,trans-22E,25(27)-trien-3β-ol],苦瓜子甙(momorcharaside)A、B[1]。从种仁中得到核糖体失活蛋白α-和β-苦瓜素(momor-charin)[2]。
性味
味苦;甘;性温
功能主治
温补肾阳。主肾阳不足;小便频数;遗尿;遗精;阳痿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9-15g。
各家论述
1.《本草纲目》:益气壮阳。2.《本草求原》:解误食疔牛中毒,擂水灌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苦瓜子
拼音注音
Kǔ Guā Zǐ
出处
《纲目》
来源
为葫芦科植物苦瓜的种子。
化学成分
含水分8.6%,灰分21.8%,纤维19.5%,碳水化物16.4%,脂肪油31.0%。油中含丁酸1.8%,棕榈酸2.8%,硬脂酸21.7%,油酸30.0%,α-桐酸43.7%。尚含苦瓜素、蛋白质。
性味
《纲目》:"苦甘,无毒。"
功能主治
①《纲目》:"益气壮阳。"
②《本草求原》:"解误食疗牛中毒,擂水灌。"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雀头血
- 蛞蝓
- 苏铁蕨
- 苦木根
- 碗蕨
- 绒仙人球
- 五灵脂
- 河豚目
- 苦楝皮
- 野百合
- 木莲果
- 荨麻根
- 幌伞枫
- 朴松实
- 牵牛子
- 生姜汁
- 扁青
- 无腺白叶莓
- 朱兰
- 大画眉草花
- 野茄树
- 虎尾兰根
- 大地柏枝
- 浙雁皮
- 鼠李根
- 珍珠
- 野山楂
- 尖萼厚皮香
- 除虫菊
- 红蓝地花
- 山小橘
- 鼋甲
- 五角叶葡萄
- 旱金莲
- 白石榴根
- 蔓胡颓子
- 密毛桃叶珊瑚根
- 水獭肝
- 驴蹄草
- 芝麻菜
- 水茄冬叶
- 牡蒿根
- 金背枇杷叶
- 千灵丹
- 毛白杨
- 白淋草
- 细香葱
- 假茼蒿
- 蚌兰叶
- 红叶树
- 鸡腿蘑
- 郁金香根
- 平贝母
- 金钱白花蛇
- 白鱼
- 秋海棠花
- 藏紫菀
- 青藤子
- 南烛子
- 峨眉紫金牛
- 三月泡
- 软骨藻
- 旱菜
- 刺龙牙
- 曲毛露珠草
- 桑根
- 柠檬
- 莪术
- 网纹灰包
- 麦撇花藤
- 龙葵子
- 树头菜
- 原蚕沙
- 百蕊草根
- 茜草茎
- 石榴花
- 卷耳
- 海鹞鱼
- 虎骨胶
- 海龟
- 鹅不食草
- 青酒缸根
- 铁鞭草
- 昏鸡头
- 全蝎
- 叉歧繁缕
- 秧鸡
- 楝花
- 榅桲皮
- 白带草
- 秫米
- 红花岩松
- 帽兰
- 番石榴
- 牛大力
- 野竹兰
- 蜜柑草
- 羌活鱼
- 白花射干
- 大麻叶佩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