虎睛
《*辞典》:虎睛
拼音注音
Hǔ Jīnɡ
别名
虎眼睛(《别录》)。
出处
《雷公炮炙论》
来源
为猫科动物虎的眼睛。将虎睛成对割下,放在炒热的谷子内烘,冷后再炒再烘,至干燥为度。
生境分布
产于东北及华南各地。
形状
呈椭圆形,皱缩,睛黑色,周围和背面橙黄色,有腥气。
炮制
《雷公炮炙论》:"用虎睛,先于生羊血中浸一宿,漉出,微微火上焙之干,捣成粉,候众药出,取合用之。"
功能主治
镇惊,明目。治惊悸,癫痫,目翳。
①《别录》:"疗癫。"
②《千金·食治》:"主惊痫。"
③孟诜:"主疟病,小儿热,惊悸。"
④《纲目》:"明目去翳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入丸,散。
复方
①治痫疾潮搐,精神恍惚,烦乱不宁,口干喜水,或时讝语:虎睛一对(微炒),犀角屑、远志(去心)、栀子仁,大黄各一两。上件为细末,炼蜜为丸,如绿豆大。每服二十丸,温酒送下,食后。(《杨氏家藏方》虎睛丸)
②治小儿惊痫掣疭:虎睛细研,水调灌之蛊,大小加减服之。(《经验后方》)
③治小儿夜啼:大虫眼睛一只,为散,以竹沥调少许与吃。(姚和众)
④治疟,发作时节不定,寒热甚者:虎睛一枚(生捣细末)腊月猪血少许,朱砂一分(细研),阿魏一分(研末)。上件药,都研令匀,用粽子尖七枚,和丸如黍粒大。以绵裹一丸,纳鼻中。(《圣惠方》)
各家论述
《本草述》:"大抵虎睛所治之痫,属于肝心二脏居多。然治小儿诸痫,如地龙散,亦有用之者。"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秋海棠果
- 波罗蜜核中仁
- 暴马子
- 蚌兰叶
- 苘麻子
- 水蓼根
- 女金芦
- 白梅花
- 扁果
- 半夏
- 楸叶
- 斑蝥
- 篱栏网
- 蓝花棘豆
- 刺玫果
- 冰片
- 白花铁线莲
- 壁钱
- 山茶根
- 蝈蝈
- 斑叶紫金牛
- 黔桂醉魂藤
- 秋石
- 白背三七
- 鞭打绣球
- 曲枝假蓝
- 白头翁茎叶
- 柏树叶
- 波缘楤木
- 大乌爪金龙
- 球衣藻
- 波棱瓜
- 光杆琼
- 白细辛
- 芍药花
- 杯菊
- 桤木皮
- 布荆
- 黄藨根
- 黄芩
- 荜茇
- 苘实
- 台湾厚壳树
- 宽穗兔耳风
- 白兰花
- 白蔻
- 白檀
- 黄花堇菜
- 白金古榄
- 白马骨根
- 稗根苗
- 豹皮樟
- 扁豆藤
- 白扁豆皮
- 太子参
- 青葙子
- 白饭豆
- 巴豆树根
- 天茄子
- 大千生
- 白叶火草
- 白花穿心莲
- 白花夏枯草
- 荞麦
- 崩疮药
- 白牛胆根
- 白钩藤
- 野芝麻花
- 太白鹿角
- 斑唇马先蒿
- 青刺尖
- 土丁桂
- 扁竹根
- 条参
- 秋葡萄
- 开口箭
- 漆树木心
- 甘西鼠尾
- 北鱼黄草
- 白及
- 白茎鸦葱
- 白苏
- 回回蒜
- 百味参
- 白粉蕨
- 扁樱桃
- 雁肪
- 小金钱草
- 棕叶芦
- 九州岛岛岛岛堇菜
- 番杏
- 心叶秋海棠
- 南天竹梗
- 节节草
- 马蹄草
- 鹅绒藤
- 千里马
- 还阳草根
- 大鱼鳔花
- 大火草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