红土子
《中华本草》:红土子
拼音注音
Hónɡ Tǔ Zǐ
别名
红土子草、红清酒缸、过路清、蚍子草、路边青。
英文名
Herb of Szechwan Podocarpium
出处
出自《贵州民间药物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豆科植物四川山蚂蝗的全株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Podocar pium pldocarpum (DC.)Yang et Huang var .szechuenense (Craib)Yang et Huang [Desmodium szechuenense(Craib)A.K.Schindl.]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了采收全草,鲜用或切段晒干。
原形态
四川长柄山蚂蝗 小灌木,高约1m。叶柄有疏毛;托叶狭技针形,先端急尖;三出复叶,顶生小叶披针形,长4.5-7cm,宽l-1.5cm,先端渐尖,基部圆楔形,侧生小叶较小,上面无毛,下面叶脉疏生长毛。总状花序腋生或顶生;苞片似托叶,花时脱落;花萼宽钟状,萼齿三角形,下唇3齿不明显,疏生长毛;花冠紫色,长约5mm,旗瓣与翼瓣近等长,龙骨瓣稍短;雄蕊10,单体。荚果有2荚节,半倒卵状三角形,长6-8mm,宽约5mm,疏生短柔毛。花期8-9月,果期 9-10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600-1400m的山地灌木林中或草坡上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陕西、湖北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等地。
形状
性状鉴别 茎桂圆柱形,直径1-1.5cm,具纵棱,表面被柔毛或无柔毛。可见三出复叶,小叶片狭披针形,顶生小叶较大,长4.5-7cm,宽1-1.5cm,先端渐尖,基部圆楔形,边缘微带波状,表面枯绿色,下表面有疏毛茸。有时可见花序或荚果,荚果长约1.4cm,宽约5mm,背部弯曲,有2节,节深凹达腹缝线,表面具被带钩的小毛。气微,具豆腥气。
性味
苦;平
归经
肝经
功能主治
清热截疟。主潮热;疟疾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9-15g;或打烂和面蒸饼。
各家论述
《中国主要植物图说·豆科》:治疟。打烂,面粉调,蒸饼服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红土子
拼音注音
Hónɡ Tǔ Zǐ
别名
比子草(《中国主要植物图说·豆科》),红土子草、红清酒缸、过路清(《贵州民间药物》)。
出处
《贵州民间药物》
来源
为豆科植物四川山蚂蝗的全草。
原形态
小灌木。茎高40~90厘米;直径约2.5厘米,和分枝同具棱角,被紧贴着的短柔毛,后变无毛。3出复叶,小叶狭披针形,顶端者长4.2~6.8厘米,阔1~1.3厘米,侧生者较小,先端急尖,边缘微带波状,上面几无毛,下面脉上疏被短柔毛;叶柄长1~2.5厘米;托叶披针状钻形,脱落,长6~10毫米。总状花序腋生或顶生,长达26厘米;苞片似托叶,脱落;花梗长2~3毫米。花紫红色,长约5毫米;萼长约2毫米,浅裂;花冠蝶形,旗瓣圆形,先端微凹,翼瓣贴生于龙骨瓣上;雄蕊10;子房线形,几无毛。荚果长约2厘米,通常具2节,背部弯,节深裂达腹缝线,上面截形,基部楔形,果柄长3毫米。花期8~9月。
生境分布
生于山地灌木林中或草地上。分布四川、湖北、贵州、陕西、云南等地。
功能主治
《中国主要植物图说·豆科》:"治疟。打烂,面粉调,蒸饼服。"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刺黄柏茎叶
- 天萝水
- 白云瓜叶
- 白线薯
- 灯笼草
- 温泉
- 大黄蜂子
- 当归藤
- 山丹
- 唇香草
- 黄秋葵根
- 茯苓皮
- 朝鲜崖柏
- 玉簪花
- 陈冬菜卤汁
- 水蛇皮
- 杓儿菜
- 小铜锤
- 绿豆衣
- 树茭瓜
- 波棱瓜
- 粉萆薢
- 棠梨枝叶
- 秃叶红豆树
- 莴苣子
- 白蜡树皮
- 麻鱼肉
- 穇穗莎草
- 鹅脚木叶
- 楠木
- 鲫鱼胆
- 小石韦
- 齿叶橐吾
- 金牛草
- 束花石斛
- 土白蔹
- 龙胆地丁
- 蓝花扁竹
- 桦树皮
- 岗梅根
- 瓦韦
- 独脚蟾蜍
- 海盘车
- 小草
- 粘人花根
- 长尾复叶耳蕨
- 一把伞
- 丽江独活
- 大鲵
- 三面刀
- 黑水鸡
- 双翎草
- 油桐子
- 山苦草
- 鹌鹑
- 莪术
- 竹芋
- 墨旱莲
- 毛黄堇
- 牧马豆
- 称星蛇
- 狼尾草根
- 大果巴戟
- 人参条
- 八角茴香
- 密毛桃叶珊瑚叶
- 短柄南蛇藤果
- 麦门冬
- 巴山虎
- 踏膀药
- 鸭脚木
- 笔筒草
- 毛白杨
- 黄花香
- 穿肠草
- 大叶白纸扇
- 鸬鹚(鸬鹚)
- 红景天
- 冷杉果
- 重楼
- 广枣
- 纤花千金藤
- 蜘蛛果茎叶
- 腊梅
- 五色梅叶
- 老虎须
- 木瓜
- 金箔
- 地血香
- 腐卑
- 木槿根
- 帽兰
- 树茭瓜果
- 炙红芪
- 乌榄核
- 铧头草
- 红蒂蛇
- 金不换
- 野烟叶
- 鹈鹕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