槐根
《中华本草》:槐根
拼音注音
Huái Gēn
别名
槐花根
英文名
Root of Japanese Pagodatree
出处
出自《名医别录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豆科植物槐Sphora japonica L.的根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Sphora japonica L.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,挖取根部,洗净,晒干。
原形态
槐 落叶乔木,高8-20m。树皮灰棕色,具不规则纵裂,内皮鲜黄色,具臭味;嫩枝暗绿褐色,近光滑或有短细毛,皮孔明显。奇数现状复叶,互生,长15-25cm,叶轴有毛,基部膨大;小叶7-15,柄长约2mm,密生白色短柔毛;托叶镰刀状,早落;小叶片卵状长圆形,长2.5-7.5cm,宽1.5-3cm,先端渐尖具细突尖,基部宽楔形,全缘,上面绿色,微亮,背面优生白色短毛。圆锥花序顶生,长15-30cm;萼钟状,5浅裂;花冠蝶形,乳白色,旗瓣阔心形,有短爪,脉微紫,翼瓣和龙骨瓣均为长方形;雄蕊10,分离,不等长;于房筒状,有细长毛,花柱弯曲。荚果肉质,串珠状,长2.5-5cm,黄绿色,无毛,不开裂,种子间极细缩。种子1-6颗,肾形,深棕色。花期7-8月,果期10-11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栽培于屋边、路边。资源分布:全国各地普遍栽培。
形状
性状鉴别 根呈圆柱形,长短粗细不一,有的略弯曲。表面黄色或黄褐色。质坚硬。折断面黄白色,纤维性,木部占大部分。气微,味微苦涩。
化学成分
根含右旋-山槐素葡萄糖甙(d-maackain-mono-β-D-glucoside),消旋-山槐素(dl-maacdiain),槐根甙(sophoraside)A即野葛醇B-5-O-葡萄甙(puerol B-5-O-glucoside),野葛醇(puerol)A、B。
性味
味苦;性平
归经
肺;大肠经
功能主治
散瘀消肿;杀虫。主痔疮;喉痹;蛔虫病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0-60g。外用:适量,煎水洗或含漱。
复方
①疗五痔: 煮槐根洗之。 (《姚僧坦集验方》)②治女子痔疮: 槐花根二两,葛菌二两。炖猪大肠服。(《重庆草药》)
各家论述
1.《别录》:主喉痹寒热。2.《医林纂要》:洗痔,杀虫。3.《昆明药植调查报告》:健胃。驱蛔虫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槐根
拼音注音
Huái Gēn
出处
《别录》
来源
为豆科植物槐的根。
形状
干燥的根粗壮而呈圆柱形,略弯曲。外表黄色或黄褐色。质坚硬。断面黄白色,木质,纤维性。
化学成分
含d-山槐素葡萄糖甙和dl-山槐素。
功能主治
治痔疮,喉痹,蛔虫病。
①《别录》:"主喉痹寒热。"
②《医林纂要》:"洗痔,杀虫。"
③《昆明药植调查报告》:"健胃。驱蛔虫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~2两。外用:煎水洗。
复方
①疗五痔:煮槐根洗之。(《姚僧坦集验方》)
②治女子痔疮:槐花根二两,葛菌二两。炖猪大肠服。(《重庆草药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藤乌
- 榜嘎
- 皂角刺
- 半枝莲
- 蕙兰
- 八目鳗
- 食盐
- 半截叶
- 云南金莲花
- 泡花子
- 董棕粉
- 血水草根
- 蜀葵根
- 波罗蜜叶
- 藤乌头
- 波棱瓜子
- 枳椇叶
- 波罗蜜
- 红花子
- 紫油木叶
- 鳝鱼骨
- 竹蠹虫蛀末
- 波罗蜜核中仁
- 紫叶秋海棠
- 白杜鹃花
- 猪鬃草
- 暴马子
- 猪骨
- 花叶冷水花
- 皂荚叶
- 蚬肉海棠
- 蕙实
- 中华水龙骨
- 柱果铁线莲
- 竹节海棠
- 枳椇根
- 中亚天仙子
- 花椒簕
- 栀子花根
- 血水草
- 铁海棠
- 支柱蓼
- 地乌
- 景天
- 树葫芦
- 栀子花
- 枳椇
- 花蕊石
- 白首乌
- 半拉子
- 甜瓜子
- 樝子
- 止血扇菇
- 花叶秋海棠
- 周裂秋海棠
- 猪鬃刚
- 蜀葵花
- 砂仁
- 粉藜
- 黄锁梅叶
- 红苕母子
- 红药子
- 麻油
- 跌破竻
- 熟地黄
- 水松球果
- 水百合
- 蚶
- 药老
- 止痢蒿
- 水龙
- 羊肝
- 水田七
- 粟米
- 红升麻
- 海南茄
- 红花小独蒜
- 羊齿天冬
- 沙旋复花
- 苦蒿
- 乌蛇卵
- 花叶九节木
- 羊胲子
- 辉葱
- 红紫苏
- 红杉
- 伤寒草根
- 海盘车
- 沙松果
- 独角牛
- 白草根
- 水禾麻
- 海桐皮
- 黄泡子
- 华萝藦
- 准噶尔鸢尾
- 鹄绒毛
- 蛞蝓
- 蛤仔壳
- 白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