灰栒子
《中华本草》:灰栒子
拼音注音
Huī Xún Zǐ
别名
栒子
英文名
Fruit of Peking Cotoneasteer
出处
出自《西藏常用中草药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蔷薇科植物灰栒子的枝叶及果实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Cotoneaster acutifolius Turcz.[C.acutifolia Turcz.var.pekinensis Koehne]采收和储藏:6-8月采收。
原形态
灰栒子 落叶灌木,高2-4m。枝条开展,圆柱形,棕褐色或红褐色,幼时被长柔毛。单叶互生;叶柄长2-5mm,具短柔毛;托叶线状披针形,脱落;叶片椭圆卵形至长圆卵形,长2.5-5cm,宽1.2-2cm,先端急尖,基部宽楔形,全缘,幼时两面均被长柔毛,下面较密,老时逐渐脱落。花两性;2-5朵组成聚伞花序,总花梗和花梗被长柔毛;苞片线状披针形;花直径7-8cm;萼筒钟状或短钟状,外面被短柔毛,内面无毛;萼片5,三角形;花瓣5,直立,先端圆钝,白色外带红晕;雄蕊10-15,比花瓣短;花柱通常2,离生,短于雄蕊,子房下位。果实椭圆形稀倒卵形,直径7-8mm,黑色,内有小核2-3个。花期5-6月,果期9-10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1400-3700m的山坡、山麓、山沟及丛林中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华北及陕西、甘肃、青海、河南、湖北等地。
性味
苦、涩;凉
归经
肝经
功能主治
凉血止血,解毒敛疮。主鼻衄;牙龈出血;月经过多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-3钱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灰栒子
拼音注音
Huī Xún Zǐ
出处
《西藏常用中草药》
来源
为蔷薇科植物灰栒子的枝叶及果实。6~8月采收。
原形态
落叶灌木,高2~4米。枝圆柱形,红棕色,细瘦开张,幼时有长柔毛.叶互生,具柄;椭圆状卵形,长2.5~5厘米,宽1~2厘米,先端急尖,基部楔形,全缘,幼时两面被毛,下面较密,老时逐渐脱落,上面绿色,下面淡绿色;托叶线状披针形。花2~5朵组成短聚伞花序;花粉红色(花萼筒钟状或短筒状,外有细毛,萼片三角形,顶端急尖。果实椭圆形,长约1厘米,黑色,通常有2核。
生境分布
生于山坡灌木丛中。分布河北、甘肃、内蒙古及西藏等地。
性味
苦涩,平。
功能主治
凉血,止血。治鼻衄,牙龈出血,月经过多。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~3钱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灰栒子
拼音注音
Huī Xún Zǐ
来源
蔷薇科灰栒子Cotoneaster acutifolius Turcz.,以枝、叶及果实入药。
生境分布
内蒙古、河北、山西、河南、陕西、甘肃、青海、湖北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、西藏。
性味
苦、涩,平。
功能主治
凉血,止血。治鼻衄,牙龈出血,月经过多等症。
用法用量
1~3钱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石地钱
- 石斛露
- 猴头菌
- 石瓜子莲
- 石羊菜
- 石上柏
- 石决明
- 石枣子
- 石蟹
- 湖北贝母
- 石帆
- 石椒草
- 石斑鱼
- 石花菜
- 石上莲
- 海龟
- 地皮风
- 大乌泡根
- 肝风草
- 秧青
- 寄生藤
- 见血清
- 柞木枝
- 丢了棒
- 降真香
- 金银花
- 石榴根皮
- 石蜐
- 枳壳
- 石腊竹
- 金花菜
- 金精石
- 海蜇皮
- 独叶一枝花
- 柔软石韦
- 胡桃根
- 铁线草
- 柳白皮
- 家麻树
- 砗磲
- 海鹞鱼肝
- 鬼灯笼
- 尖叶铁扫帚
- 豆豉草
- 鸡卵草
- 蛇王藤
- 狗牙根
- 红豆
- 樗白皮
- 石血
- 石链子
- 高良姜
- 景天三七根
- 骆驼黄
- 白蘑
- 海鹞鱼齿
- 蕤仁
- 禾虫
- 桤木
- 獾油
- 黄连花
- 海金沙根
- 黄背草
- 隔山消
- 对对参
- 岩枇杷
- 女菀
- 蝮蛇骨
- 火赤链蛇
- 石枣
- 垂柳
- 冬葵子
- 过江龙
- 多刺绿绒蒿
- 叩头虫
- 黑珠芽薯蓣
- 小龙胆草
- 岩青兰
- 青刺尖
- 丁萝卜
- 黄芽白菜
- 石上藕
- 栾樨
- 地瓜子
- 黑大豆皮
- 石蜡红
- 石脑油
- 水丁香
- 石南叶
- 狍茸
- 接骨丹
- 海松子
- 七里香
- 甘青铁线莲
- 野烟叶
- 黄花远志
- 石梓
- 睡菜
- 橘红珠
- 石龙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