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月壳
《中华本草》:海月壳
拼音注音
Hǎi Yuè Ké
别名
明瓦、蜊壳丬
英文名
clamshell
出处
出自《本草从新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不等蛤科动物海月的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Placuna placenta(Linnaeus.)采收和储藏:将去肉的贝壳洗净,晾干。
原形态
海月,贝壳近圆形,极扁平,一般壳长100-118mm,高93-110mm。壳质脆薄而半透明,边缘易破碎。左壳微突起,右壳较平。壳表面白色,壳顶微紫色。放射肋肮心生长线均极细密,近腹缘的生长线略呈鳞片状,壳内面白色,具云母光泽。铰合部大,右壳具有2枚长度不等的铰合齿,呈“八”字形排列,左壳相应的部位形成2条凹槽,内有韧带紫黑色。闭壳肌1个,圆形,位于壳中央。足退化成指状,无足丝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栖息于潮间带中、低潮区至20余米水深的沙质或泥沙质海滩的表面,左壳向上,右壳朝下。壳表常沾有泥沙或藤壶、苔藓虫及灌类等附着物。产卵期在5-7月。资源分布:我国分布于东海、南海。
性味
味咸;性寒
归经
心经
功能主治
解毒;消积。主小儿麻疹;疳积;湿烂疮;鹤膝风
用法用量
内服:研末,9g。外用:适量,煅研外敷;或煎汤洗。
各家论述
《本草从新》:泻湿热。煎汤洗鹤膝风;煅研为粉,涂湿烂疮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海月壳
拼音注音
Hǎi Yuè Ké
别名
明瓦(《闽中海错疏》),蜊壳丬(《本草从新》)。
出处
《本草从新》
来源
为不等蛤科动物海月的壳。
性味
《本草从新》:"咸,大寒。"
功能主治
《本草从新》:"泻湿热。煎汤洗鹤膝风;煅研为粉,涂湿烂疮。"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河蚌
- 狐肉
- 河口莲座蕨
- 槐角
- 海雹菜
- 火腿
- 海茜
- 海带
- 咖啡
- 河乌
- 海红
- 海鳗头
- 海蜇皮
- 海铁树
- 滑叶木通
- 河豚
- 猴高铁
- 海狗肾
- 旱水仙根
- 牛尾泡
- 狐心
- 槐花
- 海蕴
- 核桃叶
- 野薴麻
- 斜叶榕
- 牛耳枫枝叶
- 大黄
- 覆盆子
- 兰香草
- 冷蕨子草
- 山荔枝果
- 小赤麻根
- 蒲桃种子
- 粗皮松萝
- 鸱鸺
- 干檀香
- 卵叶水芹
- 排草香
- 血藤
- 黔桂醉魂藤
- 双飞蝴蝶
- 滇鸡骨常山
- 石霜
- 小对叶草
- 友水龙骨
- 厓花子
- 苍蝇草
- 海白石
- 芭蕉叶
- 獾油
- 乌桕木根皮
- 岗梅根
- 屎咕咕
- 硼砂
- 猴骨
- 扭筋草
- 虎掌南星
- 狐狸尾
- 空心木
- 鸽粪
- 马皮
- 百足藤
- 南方六道木
- 蓼实
- 小红藤
- 寻骨风
- 四方拳草
- 奶浆参
- 香苏草
- 蝗虫
- 石青菜
- 秋子梨
- 鸡毛狗
- 九香虫
- 寒莓
- 陈冬菜卤汁
- 苔菜
- 卷耳
- 簇生卷耳
- 箬蒂
- 乌榄核
- 樟木
- 麻黄
- 常春藤
- 春不见
- 胡颓子
- 水蛭
- 冰球子
- 金雀花
- 白背枫
- 球花马蓝
- 法半夏
- 羊蹄甲
- 大肺经草
- 栝楼皮
- 槐叶
- 楸叶
- 奶椎
- 虎杖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