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藻石
《中华本草》:海藻石
拼音注音
Hái Zǎo Shí
别名
小海浮石、石花、大花
来源
药材基源:为珊瑚藻科植物太平洋石枝藻、冈村石叶藻的钙质化藻体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Lithothamnium pacificus(Fosl.)Fosl.;Lithophyllum okamurai Fosl.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在海边产区采集,用清水漂洗,除去盐质及泥沙,晒干。
原形态
1.太平洋石枝藻 藻体紫红色或暗红色,皮壳状,径4-8cm,厚1-2mm,重度钙化,表面有许多分枝状瘤状突起,高2-6mm,径2-4mm,基部均已融合在一起。纵切面观表皮层为2-3层细胞组成,最外一层为“覆盖细胞”,表皮以下为“围层”细胞呈亚方形,径5-7μm,或矩形带圆角的细胞,径5-7μm,高10-16μm,常呈层状排列,占藻体组织的大部分。下为“基层”,厚65-90μm以上,矩形细胞长12-24μm,径5-7μm,由数层平行于固着基质排列而成。在“基层”和“围层”相邻藻丝之间的细胞互相融合现象普遍存在。孢子囊生殖窝在皮壳上均有分布,所呈疣状突起的内径为180-390μm。2.冈村石叶藻 藻体灰粉红色,半球形团块状,钙化成石灰质,直径2-3cm,表面密被乳头状突起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1.生于潮间带2-3m或更深处的礁石上或牡蛎壳等基质上。2.生于低潮线附近至潮下带岩石上。终年生长。资源分布:1.分布于辽宁、山东等沿海。2.分布于浙江沿海。
形状
性状鉴别 本品呈珊瑚样不规则块状,大小不一,灰白色或灰黄色。表面较光滑,但可见藻体突枝,呈瘤状,有的附着基质。体较重,质硬脆,断面较疏松。气微腥,味微咸。
功能主治
清肺止咳;化痰软坚;利水通淋。主肺热咳喘;痰稠;吐血;瘰疬瘿瘤;淋病;小便不利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9-15g。
复方
义取海中藻体钙化而成的石状物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岩蜈蚣
- 唢呐花
- 芦竹沥
- 菝葜叶
- 圆叶千金藤
- 猫肝
- 夜来香
- 丽江青木香
- 香桂皮
- 密陀僧
- 龟版胶
- 黄泥菜
- 阴阳枫
- 大叶酸藤
- 元宝草
- 香艾
- 岩松
- 岩石松
- 黄竹参
- 草香附
- 虫蚁菜
- 圆叶娃儿藤
- 滑石粉
- 黄芩
- 乌鸦翅羽
- 制草乌
- 斩妖剑
- 叶底珠
- 石芫茜
- 石上莲
- 法罗海
- 叩头虫
- 橙子
- 芋叶
- 盾叶薯蓣
- 地棠花
- 石楠
- 篦子三尖杉
- 莿(木冬)
- 猴接骨草
- 茼蒿
- 黄龙藤叶
- 柞木叶
- 藏报春花
- 白花蛇目睛
- 蝲蛄石
- 老鸦胆叶
- 蜡梅花
- 梵天花
- 七叶一枝花
- 大红毛叶
- 金丝梅
- 川贝母
- 青藤
- 巴豆叶
- 柳穿鱼
- 毛莸
- 野决明
- 昆明鸡血藤根
- 女贞皮
- 拦路虎
- 牡蒿根
- 长叶紫珠
- 锦鸡儿
- 山慈菇
- 荞麦七
- 灵猫肉
- 野苦瓜
- 鸱肉
- 布朗耳蕨
- 番红花
- 糙壳菱蟹
- 芒种花
- 蛤蚧
- 白杨树
- 假耧斗菜
- 蛇退
- 黄杞
- 塔黄
- 盾叶莓
- 狗缨子
- 骨节草
- 薇籽
- 剑叶耳草
- 香榧草
- 百里香
- 苦檀子
- 野菠菜
- 横经席
- 苦地丁
- 春花木
- 橘叶
- 紫丁香
- 麻柳树根
- 小伸筋草
- 桑根
- 黄龙藤
- 苦楝子
- 鸊鷉
- 鸡眼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