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小橘
《中华本草》:山小橘
拼音注音
Shān Xiǎo Jú
别名
野沙柑、饭汤木、酒饼木、山油甘、山橘。
英文名
Root of Citrusleaf Glycosmis
出处
出自《常用中草药彩色图谱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芸香科植物山小橘的根和叶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Glycosmis citrifolia (Willd.)Lindl.[Limonia citrifolia Willd.;G.parviflora (Sims)Little]采收和储藏:根全年均可采,洗净,切片晒干;叶鲜用。
原形态
山小橘 灌木或小乔木,高约3m。嫩枝常被褐锈色绒毛且呈压扁状。叶互生,有单叶和羽状复叶两种;单叶生于短柄上;奇数现状复叶具小叶3-5;小叶柄长1-4mm;小叶片纸质,长圆形,长6-18cm,宽2.5-5cm,先端渐尖或急尖而钝头,基部狭楔形,缘或为不规则的微波状,两面无毛,上面绿色,下面较淡,具透明腺点,干后两面苍暗。圆锥花序胞生,稀顶生,长2-6cm,花序轴初时被褐色短柔毛;萼5裂,广卵形,外被毛;花瓣5,白色或淡黄色,椭圆形,长约3-4mm,光滑;雄蕊10,等长,药隔无腺体,但在先端为延长的凸尖;于房上位,扁圆形,花柱短,有细小腺点。浆果近球形,直径1-1.5cm,淡红色或朱红色,熟时半透明,味甜可食。花期6-9月,果期10-11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低丘陵的灌丛或疏林中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福建、台湾、广东、海南、广西、贵州、云南等地。
形状
性状鉴别 叶片多皱缩,完整者展平后呈长椭圆形或椭圆状披针形。长7-14cm,宽3-6cm,先端钝或急尖,基部楔形,全缘,上面灰绿色,微有光泽,下面浅黄绿色。叶脉稍隆起,两面有透明腺点;叶柄短。气微香,味苦、辛。
化学成分
根和茎皮含山小橘碱(Glycofoline)。
性味
苦;平
归经
肺;胃;肝经
功能主治
祛风解表;化痰止咳;理气消积;散瘀消肿。主感冒咳嗽;食滞纳呆;食积腹痛;疝气痛;跌打肿痛食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9-15g。外用:适量,煎水洗;或鲜叶捣敷。
注意
《广西中草药》:孕妇忌服。
各家论述
1.《广西药植名录》:消肿,止血,散血,行气,消积。2.《常用中草药彩色图谱》:祛风发表,行气止咳。治感冒咳嗽,小肠疝气痛,冻疮。3.《广西中草药》:祛痰,散瘀,消积。治食积腹痛,跌打肿痛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山小橘
拼音注音
Shān Xiǎo Jú
别名
山柑橘、野沙柑、酒饼木[广东]
来源
为芸香科山小橘属植物山小橘Glycosmis citrifolia (Willd.)Lindl.,以根、叶和果实入药。夏季采叶,鲜用或阴干。根全年可挖,洗净切片,晒干或阴干。深秋摘果,用开水烫过再晒干。
原形态
直立灌木,高约4米。幼枝及芽被锈色毛。叶互生,有柄;单叶及羽状复叶杂见,小叶3,少为2,对生或互生,小叶片窄椭圆形或椭圆状披针形,长7~15厘米,宽3~6厘米,先端钝或急渐尖,基部楔形,全缘,两面有透明腺点。夏、秋开白色小花,组成腋生小形密花圆锥花序,花序轴薄被锈色小毛,花近无梗,花5数,萼极小,长不及1毫米,花瓣卵状矩圆形,长约3毫米,雄蕊10个,花盘肥厚。小浆果肉质,近球形,常略偏斜,直径约7毫米,淡红色或较深,略通明。
生境分布
生于山坡、灌丛、丘陵及村边。分布于广西、广东等省区。
性味
辛、甘,平。
功能主治
祛痰止咳,理气消积,散瘀消肿。用于感冒咳嗽,消化不良,食欲不振,食积腹痛,疝痛;外用治跌打淤血肿痛。
用法用量
3~5钱;外用适量,鲜叶捣烂敷患处。
备注
同属植物[b]酒饼叶[/b]Glycosmis pentaphylla的花蕾和嫩叶含山小橘甙(glycosmin,C[XB]22[/XB]H[XB]26[/XB]O[XB]10[/XB]),水解生成水杨醇(salicylalcohol),3,4-二甲氧基苯甲酸及一分子葡萄糖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《*辞典》:山小橘
拼音注音
Shān Xiǎo Jú
别名
野沙柑、饭汤木、酒饼木(《广西药植名录》),山油甘、山橘(《常用中草药彩色图谱》)。
出处
《常用中草药彩色图谱》
来源
为芸香科植物山小橘的根及叶。全年可采。洗净晒干。
原形态
灌木,高3米左右。嫩枝和芽常被褐锈色绒毛。叶有单叶和羽状复叶两种,单叶生于短柄上,羽状复叶具2~3片小叶;小叶长圆形,长6~18厘米,宽2.5~5厘米,有透明油点,全缘。圆锥花序顶生或腋生,花序轴被褐锈色短柔毛;花白色或淡黄色;萼5,长不及1毫米;花瓣5,长约3毫米;雄蕊10,等长,着生于花盘周围;子房有腺状小窝点。浆果球形,径约1厘米,熟时橙红色,半透明。花期夏、秋季。
生境分布
生于低丘陵的灌丛或疏林中。分布于福建、广东、广西、云南等地。
化学成分
根含黄酮甙、氨基酸。
性味
①《常用中草药彩色图谱》:"根:辛,温;叶:微甘,温。"
②《广西中草药》:"微辛苦,平。"
功能主治
祛风解表,化痰,消积,散瘀。治感冒咳嗽,食积腹痛,疝气痛。跌打瘀肿,冻疮。
①《广西药植名录》:"消肿,止血,散血,行气,消积。"
②《常用中草药彩色图谱》:"祛风发表,行气止咳。治感冒咳嗽,小肠疝气痛,冻疮。"
③《广西中草药》:"祛痰,散瘀,消积。治食积腹痛,跌打肿痛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~8钱。外用:煎水洗;鲜叶捣敷。
注意
《广西中草药》:"孕妇忌服。"
复方
治跌打肿痛:山小橘鲜叶,捣烂酒调敷患处。(《广西中草药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文蛤
- 毛刺果藤
- 茄子根
- 驴打滚儿草
- 破血丹
- 欧绵马
- 爬山虎
- 新裂耳蕨
- 胖儿草
- 瓶耳小草
- 硼砂
- 飘拂草
- 螃蟹脚
- 藕蔤
- 狍茸
- 蒲棒
- 粃壳草
- 胖大海
- 泡泡草
- 砒霜
- 蒲圻贝母
- 萍蓬草根
- 断板龟
- 蟛蜞
- 蒲桃根皮
- 蒲桃壳
- 皮袋香根
- 蓬莪术
- 石楠
- 胖根藤
- 爬山猴
- 藕节
- 蒲黄
- 炮掌果
- 皮袋香
- 蒲桃叶
- 栝楼茎叶
- 肉根还阳参
- 肾萼金腰
- 瓶尔小草
- 百日草
- 藤乌头
- 猪毛针
- 鸭脚木叶
- 露水草
- 豆瓣七
- 独行千里
- 短穗草胡椒
- 独花兰
- 豆油
- 豆瓣绿
- 豆瓣还阳
- 豆列当
- 都拉
- 跌破勒
- 葱白
- 短叶锦鸡儿
- 电灯花
- 枇杷
- 稻谷芒
- 灵芝
- 银鱼
- 玉米须
- 角翅卫矛
- 蛇婆子
- 钓鱼竿
- 紫背天葵草根
- 金瓜草
- 千金子
- 独角牛
- 跌破竻
- 千只眼
- 钓竿柴
- 豆麻
- 雕爪
- 青桐翠木
- 跌打草
- 沙糖根
- 猬脂
- 跌打老
- 荔枝
- 豆蔻花
- 都咸子
- 豆腐皮
- 豆腐
- 短穗兔耳草
- 都咸子树皮
- 高粱泡根
- 白炭
- 烟胶
- 短柄枹栎虫瘿
- 谷皮树
- 白花鹅掌柴
- 蝤蛑
- 向日葵叶
- 三点金草
- 莴苣
- 竹鼠子油
- 胡桃青皮
- 新疆一支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