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枇杷
《中华本草》:山枇杷
拼音注音
Shān Pí Pá
别名
野枇杷
英文名
Fruit of Franchet Holly
出处
出自《分类草药性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冬青科植物山枇杷的果实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Ilex franchetiana Lose.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间采收,拣净杂质,去果柄,晒干。
原形态
山枇杷 常绿乔木或灌木,高3-6m。小枝黑褐色,当年枝有纵棱。叶互生;叶柄长6-12mm;叶片薄革质,倒卵状椭圆形,长椭圆形至倒披外形,长7-12.5cm,宽1.7-3.5cm,边缘有细锯齿,先端锐尖,基部楔形。花白色,芳香4数;雄花1-3朵成聚伞小花序,不孕雄蕊圆锥形,先端钝形;雌花单一,花萼杯形,裂片卵状三角形,先端钝尖成圆形,长约1mm,有稀疏的硬毛,花瓣长椭圆状卵形,长约2mm,不孕雄蕊较花冠短,雌蕊与花冠等长,子房卵形,柱头盘状,4裂。果球形,柱头宿存,成熟时红色,直径约6mm,有纵沟;分核4颗。花期春季,果期夏季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常生长山区疏林阳处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湖北、四川、云南等地。
性味
辛;平
归经
脾;膀胱经
功能主治
消肺;通乳;祛风。主瘰疬;乳少;风湿麻木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9-15g;或炖肉。
各家论述
1.《分类草药性》:治瘰疬痒子,风湿麻木。2.《民间常用草药汇编》:清肺,解热,下乳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山枇杷
拼音注音
Shān Pí Pá
别名
野枇杷、川鄂冬青
来源
冬青科山枇杷Ilex franchetiana Loes.,以叶入药。
生境分布
湖北、四川、云南。
性味
涩,平。
功能主治
降气平喘,敛肺止咳。主治久咳气喘,咳痰带血。
用法用量
1~2两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《*辞典》:山枇杷
拼音注音
Shān Pí Pá
别名
野枇杷(《民间常用草药汇编》)。
出处
《分类草药性》
来源
为冬青科植物山枇杷的果实。夏,秋间采集。
原形态
常绿乔木或灌木,高3~6米。小枝黑褐色,当年的枝有棱角。叶互生,薄革质,倒卵状椭圆形、长椭圆形至倒披针形,长7~12.6厘米,宽1.7~3.5厘米,边缘有细锯齿,先端锐尖,基部楔形;叶柄长6~12毫米。花白色,芳香,4数;雄花1~3朵成聚伞小花序,花冠轮状;不孕雌蕊圆锥形,先端钝形。雌花单1,花萼杯形,裂片卵状三角形,先端钝尖或圆形,长1毫米,有稀疏的硬毛;花瓣长椭圆状卵形,长2毫米;不孕雄蕊较花冠为短;雌蕊与花冠等长,子房卵形,柱头盘状,4裂,冠形。果球形,柱头宿存,成熟时红色,直径6毫米,有纵沟;分核4颗。花期春季。
本植物的叶(山枇杷叶)、根(山枇杷根)亦供药用,各详专条。
生境分布
生于山区疏林阳处。分布湖北、四川、云南等地。
功能主治
①《分类草药性》:"治瘰疬痒子,风湿麻木。"
②《民间常用草药汇编》:"清肺,解热,下乳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炖肉,7~10枚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杉塔
- 短柄南蛇藤果
- 大金钱草
- 断节参
- 兜兰
- 绛梨木
- 火焰子
- 冻青叶
- 山大刀
- 埃蕾
- 黄瓜叶
- 艾片
- 灯笼花
- 柠檬桉果
- 乌桕叶
- 油桐叶
- 苦刺
- 水团花根
- 大戟
- 船形乌头
- 狼喉靥
- 铁扇子
- 见风消
- 藤槐
- 扶桑
- 地毡草
- 杏李
- 丝线吊芙蓉
- 猕猴桃根
- 蟑螂
- 山蚂蝗
- 翼首草
- 金钗
- 菰根
- 匙叶五加
- 微毛柃
- 野火球
- 东风菜根
- 蛟龙木
- 桦叶荚蒾
- 出山虎
- 山芙蓉
- 菟丝子
- 肿柄菊叶
- 鲎胆
- 隔山消
- 四棱筋骨草
- 红地榆
- 白脂麻
- 三叶槭根
- 仙鹤草
- 华无柱兰
- 大叶紫珠
- 檵花叶
- 山扁豆
- 黄明胶
- 水鬼蕉叶
- 水蛇皮
- 禾虫
- 独叶岩珠
- 山棘豆
- 荛花
- 小寸金黄
- 水龙胆草根
- 太白丽参
- 牛角瓜
- 罗勒根
- 山桂花
- 蜡瓣花根
- 刺三甲
- 大母猪藤
- 红杉皮
- 毛叶嘉榄
- 大独叶草
- 海韭菜
- 多花猕猴桃茎叶
- 小朴松实
- 丁香
- 藜
- 小果倒地铃
- 咳喘木
- 竹叶椒根
- 侧柏叶
- 蒟蒻薯叶
- 金纳香
- 狼毒
- 芒消
- 花蚊虫
- 虾子花
- 螺蛳
- 吊岩风
- 冬瓜
- 塌菜
- 五星蒿
- 柳叶
- 菱茎
- 娃娃鱼
- 独叶白芨
- 皮袋香
- 土玉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