臭黄荆叶
《中华本草》:臭黄荆叶
拼音注音
Chòu Huánɡ Jīnɡ Yè
英文名
Leaf of Privet-lide Premna
出处
出自《分类草药性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马鞭草科植物臭黄荆的根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Premna ligustroides Hemsl.采收和储藏:4-7月采收,洗净,切片晒干。
原形态
臭黄荆,灌木,植株高1-3m。多分枝,细弱,幼时有短柔毛,老时无毛。单叶对生;有短柄或近无柄;叶片卵状披针形至披针形,长1.5-8cm,宽1-3cm,基部楔形,全缘或中部有3-5钝齿,先端急尖至尾状尖,两面疏生柔毛,背面有紫红色腺点。聚伞花序顶生,呈圆锥花序状,被柔毛,长3.5-6cm,宽2-3cm;花萼杯状,长约2mm,5浅裂,裂片长约1mm,圆形或三角形;花冠黄色,长3-5mm,两面均被茸毛和黄色腺点,先端4裂,略呈二唇形,上唇1裂片宽,先端截平或微凹,下唇3裂片稍不相等;雄蕊4,2枚稍长;子房无毛,上部有黄色腺点。核果倒卵球形,长2.5-5mm,宽2.5-4mm。花、果期5-7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长于海拔500-1000m的山坡林中或林缘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江西、湖北、四川、贵州。
性味
味苦;性凉
归经
心;肝二经
功能主治
解毒消肿。主痈肿疔毒
用法用量
外用:适量,捣敷;或煎水浸洗。
各家论述
1.《分类草药性》:涂疮生肌。2.《重庆草药》:解毒。敷对口疮或其他毒疮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臭黄荆叶
拼音注音
Chòu Huánɡ Jīnɡ Yè
出处
《分类草药性》
来源
为马鞭草科植物臭黄荆的叶,4~7月采。
功能主治
①《分类草药性》:"涂疮生肌。"
②《重庆草药》:"解毒。敷对口疮或其他毒疮。"
用法用量
外用:开水浸泡,捣绒涂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粗榧子
- 翅子木
- 粗叶木
- 山海螺
- 山一笼鸡
- 槐根
- 路路通
- 火焰子
- 石鲫
- 山乌珠根
- 秫米
- 紫青藤根
- 宽叶荨麻
- 黄荆
- 梓菌
- 生姜皮
- 狗母鱼
- 丝瓜根
- 芦叶
- 白松塔
- 杜鹃花叶
- 瓦草
- 裂叶秋海棠
- 青麸杨根
- 宜梧叶
- 大叶菜
- 山慈菇叶
- 委陵菜
- 血人参
- 独椒
- 黑大豆叶
- 羊奶果
- 黄锁梅叶
- 猴接骨草
- 白贝
- 豆腐浆
- 大田基黄
- 钩苞大丁草
- 地浆
- 老鸦柿
- 岗梅
- 大羽藓
- 大臭黄荆
- 马骨节
- 黄根
- 韶子
- 波棱瓜
- 油桐子
- 鱼蓼
- 山梗菜
- 野梧桐
- 有瓜石斛
- 土茯苓
- 白云花根
- 单体蕊黄芪
- 量天尺花
- 蜜蜂子
- 球衣藻
- 铁破锣
- 朱砂莲
- 鹿筋
- 木绣球茎
- 卷耳
- 白花菜根
- 索骨丹
- 树火麻
- 矮子常山
- 狗宝
- 白沙蒿
- 大果巴戟
- 石上莲
- 莿(木冬)
- 白饭豆
- 野茄树
- 生漆
- 鸭脚木
- 乌蔹莓
- 矮杨梅果
- 珍珠风子
- 蔓荆子叶
- 笔筒草
- 象胆
- 铁灯兔耳风
- 密毛桃叶珊瑚叶
- 大石韦
- 大肺筋草
- 黄麻梗虫
- 八角茴香
- 水蓼根
- 野葱
- 獭子树
- 毛葡萄
- 角蒿
- 鹰爪花根
- 十大功劳根
- 棣棠花
- 铜锤草根
- 钻天杨
- 三叉苦
- 鬼灯笼