臭黄荆叶
《中华本草》:臭黄荆叶
拼音注音
Chòu Huánɡ Jīnɡ Yè
英文名
Leaf of Privet-lide Premna
出处
出自《分类草药性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马鞭草科植物臭黄荆的根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Premna ligustroides Hemsl.采收和储藏:4-7月采收,洗净,切片晒干。
原形态
臭黄荆,灌木,植株高1-3m。多分枝,细弱,幼时有短柔毛,老时无毛。单叶对生;有短柄或近无柄;叶片卵状披针形至披针形,长1.5-8cm,宽1-3cm,基部楔形,全缘或中部有3-5钝齿,先端急尖至尾状尖,两面疏生柔毛,背面有紫红色腺点。聚伞花序顶生,呈圆锥花序状,被柔毛,长3.5-6cm,宽2-3cm;花萼杯状,长约2mm,5浅裂,裂片长约1mm,圆形或三角形;花冠黄色,长3-5mm,两面均被茸毛和黄色腺点,先端4裂,略呈二唇形,上唇1裂片宽,先端截平或微凹,下唇3裂片稍不相等;雄蕊4,2枚稍长;子房无毛,上部有黄色腺点。核果倒卵球形,长2.5-5mm,宽2.5-4mm。花、果期5-7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长于海拔500-1000m的山坡林中或林缘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江西、湖北、四川、贵州。
性味
味苦;性凉
归经
心;肝二经
功能主治
解毒消肿。主痈肿疔毒
用法用量
外用:适量,捣敷;或煎水浸洗。
各家论述
1.《分类草药性》:涂疮生肌。2.《重庆草药》:解毒。敷对口疮或其他毒疮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臭黄荆叶
拼音注音
Chòu Huánɡ Jīnɡ Yè
出处
《分类草药性》
来源
为马鞭草科植物臭黄荆的叶,4~7月采。
功能主治
①《分类草药性》:"涂疮生肌。"
②《重庆草药》:"解毒。敷对口疮或其他毒疮。"
用法用量
外用:开水浸泡,捣绒涂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粗榧子
- 鹌鹑蛋
- 粗腿羊肚菜
- 叉枝藻
- 叉枝鸦葱
- 臭黄荆
- 和合草
- 黄花仔
- 石灰华
- 蚯蚓
- 蜥蜴
- 淡秋石
- 翻白叶
- 球花党参
- 海松子
- 葫芦茶
- 七里香
- 桉叶
- 饴糖
- 鸡枞
- 砂仁壳
- 节节茶
- 七叶一把伞
- 芭蕉叶
- 鹅肉
- 新塔花
- 蚌花
- 毛葡萄
- 密陀僧
- 蜗牛壳
- 山大颜
- 蛮刀背
- 石柑子
- 藏菌陈
- 黄瓜叶
- 臭节草
- 龟胶
- 蚕退纸
- 枫香树根
- 石韦
- 青药
- 柘树果实
- 桃枝
- 金线草
- 臭黄荆子
- 鲤鱼
- 花榈木
- 接骨木
- 姜味草
- 短茎独活
- 水藁本
- 金雀儿
- 冬瓜
- 旱前胡
- 草龙根
- 水稻清乳汁
- 草独活
- 粗毛鳞盖蕨
- 草贝母
- 茺蔚子
- 草本威灵仙
- 臭威灵
- 粗茎罗锅底
- 草龙
- 臭樟
- 臭黄皮
- 干檀香
- 鸊鷉
- 蝴蝶花
- 腥藤
- 湖北海棠
- 落葵
- 滇瑞香
- 赤茯苓
- 八爪金龙
- 龟甲胶
- 苦竹叶
- 飞天蜈蚣
- 水黄
- 蠘
- 太平莓
- 狼油
- 赶山鞭
- 禹余粮
- 蕨
- 牌楼七
- 一支箭
- 牡荆子
- 小罗伞
- 清香桂
- 羊七莲
- 海蚯蚓
- 广金钱草
- 豆列当
- 天南星
- 白鹤灵芝
- 千层楼
- 蓝叶棵
- 雷公藤
- 旱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