臭黄荆叶
《中华本草》:臭黄荆叶
拼音注音
Chòu Huánɡ Jīnɡ Yè
英文名
Leaf of Privet-lide Premna
出处
出自《分类草药性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马鞭草科植物臭黄荆的根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Premna ligustroides Hemsl.采收和储藏:4-7月采收,洗净,切片晒干。
原形态
臭黄荆,灌木,植株高1-3m。多分枝,细弱,幼时有短柔毛,老时无毛。单叶对生;有短柄或近无柄;叶片卵状披针形至披针形,长1.5-8cm,宽1-3cm,基部楔形,全缘或中部有3-5钝齿,先端急尖至尾状尖,两面疏生柔毛,背面有紫红色腺点。聚伞花序顶生,呈圆锥花序状,被柔毛,长3.5-6cm,宽2-3cm;花萼杯状,长约2mm,5浅裂,裂片长约1mm,圆形或三角形;花冠黄色,长3-5mm,两面均被茸毛和黄色腺点,先端4裂,略呈二唇形,上唇1裂片宽,先端截平或微凹,下唇3裂片稍不相等;雄蕊4,2枚稍长;子房无毛,上部有黄色腺点。核果倒卵球形,长2.5-5mm,宽2.5-4mm。花、果期5-7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长于海拔500-1000m的山坡林中或林缘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江西、湖北、四川、贵州。
性味
味苦;性凉
归经
心;肝二经
功能主治
解毒消肿。主痈肿疔毒
用法用量
外用:适量,捣敷;或煎水浸洗。
各家论述
1.《分类草药性》:涂疮生肌。2.《重庆草药》:解毒。敷对口疮或其他毒疮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臭黄荆叶
拼音注音
Chòu Huánɡ Jīnɡ Yè
出处
《分类草药性》
来源
为马鞭草科植物臭黄荆的叶,4~7月采。
功能主治
①《分类草药性》:"涂疮生肌。"
②《重庆草药》:"解毒。敷对口疮或其他毒疮。"
用法用量
外用:开水浸泡,捣绒涂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黄锁梅
- 伤寒草根
- 小花酸藤子
- 大九股牛
- 遍地金
- 猴闼子
- 十萼茄
- 大九节铃
- 毛轴碎米蕨
- 狼尾巴蒿
- 楤叶悬钩子
- 使君子
- 黄背草苗
- 细穗石松
- 董棕粉
- 羊奶子
- 鸬鹚(鸬鹚)
- 砧草
- 山小橘
- 母猪藤根
- 羊角扭
- 羖羊角
- 草地黄芩
- 广金钱草
- 山橙叶
- 乌桕木根皮
- 蜘蛛七
- 剪秋罗
- 血余炭
- 黄花稔
- 黄精
- 刺芋
- 苦玄参
- 止咳草
- 虎杖叶
- 黄花夹竹桃
- 柞木皮
- 大尾摇
- 园金柑
- 野梨枝叶
- 大马蓼
- 石指甲
- 蜈蚣刺
- 阴香皮
- 青木香
- 中华莛子藨
- 酸藤果
- 粉条儿菜
- 大花卫矛果
- 山羊肝
- 人参果
- 扇叶人字果
- 楮皮间白汁
- 多蕊蛇菰
- 山麻雀
- 田菁
- 石韦
- 狭叶蓬莱葛
- 假茼蒿
- 小叶地不容
- 三叶豆
- 鲎肉
- 黄蓬花
- 小叶买麻藤
- 小洋紫苏
- 老虎须
- 黄唇鱼肝
- 叶上花
- 丝瓜蒂
- 野花生
- 阿里红
- 金钩如意草
- 蜂毒
- 大枣
- 石血
- 莲状绢毛菊
- 鹧鸪血
- 树地瓜根
- 云南丹参
- 牛白藤
- 小叶双眼龙
- 小木通
- 银灰旋花
- 猫儿眼睛
- 枸骨叶
- 乌桕叶
- 鱼尾葵叶
- 仙鹤草根芽
- 鹤虱风
- 泡花树
- 桑椹酒
- 苍白秤钩风
- 乌鸦
- 南瓜瓤
- 山楂木
- 黄山鳞毛蕨
- 牛肝菌
- 五气朝阳草
- 木本胡枝子皮
- 长柄臭黄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