冬凌草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冬凌草
别名
冰凌花、冰凌草、六月令、山荏、破血丹、明镜草、彩花草、山香草、雪花草
来源
唇形科香茶菜属植物碎米桠Rabdosia rubescens (Hamst.) C. Y. Wu et Hsuan,以全株入药。
功能主治
本品全株粗制剂临床疗效观察,对食管癌、贲门癌、肝癌,乳腺癌、直肠癌有一定缓解作用。
可防治放射治疗的副反应,急、慢性咽炎,扁桃体炎,腮腺炎,气管炎,慢性迁延性肝炎等。
用法用量
1~2两,煎服或制成各种剂型内服。
备注
(1)个别地区用以治疗感冒、头痛、(全株半斤,水煎洗患处)风湿骨痛,关节炎(全株3两,泡酒1斤,早晚各服1两)等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《中华本草》:冬凌草
拼音注音
Dōnɡ Línɡ Cǎo
别名
山香草、破血丹、雪花草、野藿香、六月令、山荏、冰凌草
来源
药材基源:为唇形科植物碎米桠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Rabdosia rubescens(Hemsl.)Hara[Plectranthus rubescens Hemsl.;P.ricinispermus Pamp.]采收和储藏:秋季采收,洗净,晒干。
原形态
碎米桠,小灌木,高0.5-1m。根茎木质,有长纤维状须根。茎直立,基部近圆柱形,皮层纵向剥落,茎上部及分枝均四棱形,具条纹,褐色或带紫红色,密被小疏柔毛,幼枝极密被绒毛,带紫红色。叶对生;叶柄连具翅假柄在内长1-1.3cm,向上渐变短;叶片卵圆形或菱状卵圆形,长2-6cm,宽1.3-3cm,先端锐尖或渐尖,后一情况先端一齿较长,基部宽楔形,骤然渐狭下延成假翅,边缘具粗圆齿状锯齿,齿尖具胼胝体,上面疏被小疏柔毛及腺点,下面密被灰白色短绒毛至近无毛,脉纹常带紫红色。聚伞花序3-5花,在茎及分枝顶上排列成狭圆锥花序,总梗与长2-5mm的花梗及序轴密被微柔毛,但常带紫红色;苞叶菱形或菱状卵,圆形至披针形,向上渐变小,在圆锥花序下部者十分超出于聚伞花序;小苞片钻状线形或线形,被微柔毛;花萼钟形,长2.5-3mm,外密被灰色微预知毛及腺点,明显带紫红色,10脉,萼齿5,微呈3/2式二唇形,齿均卵圆状三角形,近钝尖,约占花萼长之半,上唇3齿,中齿略小,下唇2稍大而平伸,果时花萼增大;花冠长约7mm,但也有雄蕊退化的花冠变小,外疏被微柔毛及腺点,冠筒长3.5-5mm,基部上方浅囊状突起,至喉部直径2-2.5mm,冠檐二唇形,上唇外反,先端具4圆齿,下唇宽卵形内凹;雄蕊4,略伸出,或有时雄蕊退化而内藏花丝扁平,中部以下具髯毛;花柱丝状,伸出,先端相等2浅裂;花盘环状。小坚果倒卵状三棱形。花期7-10月,果期8-11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山坡、灌木丛、林地及路边向阳处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河北、山西、陕西、甘肃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河南、湖北、湖南、广西、四川、贵州。
形状
性状鉴别,茎基部近圆形,上部方柱形,长30-70cm。下部表面灰棕色或灰褐色,外皮纵向剥落;上部表皮红紫色,有柔撬 ,质硬脆,断面淡黄色。叶对生,叶片皱缩,展平后呈卵形或菱状卵形,长2-6cm,宽1.5-3cm,先端锐尖或渐尖,基部宽楔形,并骤然渐狭下延成假翅,边缘具粗锯齿,齿尖具胼胝体,上面棕绿色,有腺点,下面淡绿色,沿脉有疏柔毛;具叶柄。聚伞状圆锥花序顶生,总梗与小花梗及花序轴密被柔毛;花小;花萼钟形,萼齿5,二唇形,花冠二唇形,雄蕊4。小坚果倒卵状三棱形,淡褐色,无毛。气微香,味苦、甘。[br]以叶多、色绿者为佳。[br]显微鉴别,叶表面观:上表皮细胞垂周壁波状弯曲;腺鳞、腺毛较多,腺鳞头部扁球形,4细胞,柄短,单细胞;腺毛头部1-2细胞,直径16-24μm,柄单细胞;非腺毛较少,1-3细胞,类圆锥形,长32-120μm,基部直径32μm;叶缘及脉上非腺毛较多,2细胞,呈弯钩状。下表皮与上表皮相似,有直轴式气孔。
化学成分
茎叶含挥发油0.05%,主要为α-蒎烯(αpinene),β-蒎烯(β-pinene),柠檬烯(limonene),7,8-棕叶素(1,8-cineole),对-聚伞花素(ρ-cymene),壬醛(nonaldehyde),癸醛(decanal),β-榄香烯(β-elemene),棕榈酸(palmitic acid)等。叶含冬凌草甲素(rubescensin A,oridonin),冬凌草乙素(rubescensin B,ponicidin),α-香树脂醇(α-amyrin)。卢氏冬凌草甲素(ludongnin A),鲁山冬凌草甲素(lushanrubescensin A),熊果酸(ursolic acid),信阳冬凌草、乙素(xindongnin A、B),鲁山 冬凌草乙、丙、丁素(lushanrubescensin B、C、D),贵州冬凌草素(guidongnin),β-谷甾醇(β-sitosterol),β-谷甾醇-D-葡萄糖甙(β-sitosterol-D-glucoside),2α-羟基熊果酸(2α-hydroxyursolic acid),线蓟素(circiliol)。
性味
味苦;甘;性微寒
鉴别
理化鉴别,薄层色谱:取本品粉末1g,用乙醚20ml冷浸4h,浓缩后作供试品,另取冬凌草甲素作对照品。分别点样于同一硅胶G薄板上,以乙烷-丙酮(6:4)展开11cm,以碘蒸气显色。供试品争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的相应位置,显相同的黄色斑点。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;活血止痛。主咽喉肿痛;感冒头痛;气管炎;慢性肝炎;风湿关节痛;蛇虫咬伤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0-60g;或泡酒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滑背草鞋根
- 董棕粉
- 穿山龙
- 花榈木
- 飞来鹤
- 独角芋
- 地牯牛
- 簇生卷耳
- 吊岩风
- 倒罐子根
- 臭菘种子
- 红花点地梅
- 吊兰
- 秤砣梨
- 红瑞木
- 臭山牛蒡
- 臭黄荆子
- 茶子心
- 黄独零余子
- 杠香藤
- 黄缅桂
- 黄鳝藤
- 大夜关门根
- 风车儿
- 多茎野豌豆
- 穿鞘花
- 翅茎香青
- 缠竹黄
- 鹅首马先蒿
- 酸枣根皮
- 苍术
- 地贵草
- 狗肝
- 豆腐皮
- 大叶香荠菜
- 华萝藦
- 珍珠莲根
- 地下明珠
- 白龙穿彩
- 狗肾
- 黄楝树
- 黄花母
- 独一味
- 干地黄
- 粉苞苣
- 臭茉莉叶
- 破天菜
- 臭茉莉
- 穿肠草
- 扶桑花
- 糙叶水苎麻
- 百花锦蛇
- 地锦
- 粗梗黄堇
- 臭黄荆
- 饭包草
- 臭黄荆叶
- 吊白叶
- 铜骨七
- 红根
- 白鱼
- 地皮风
- 粗叶木叶
- 黄蘑菇
- 凫肉
- 粗叶悬钩子
- 多刺绿绒蒿
- 白马鬃铃花
- 百眼藤
- 红杉
- 水贯众
- 皱叶羊蹄
- 枳实
- 黑参
- 黑色鳞毛蕨
- 皱叶变豆菜
- 松树皮
- 东北桤木
- 黑面防己
- 中华剑蕨
- 异叶青兰
- 茯苓皮
- 黄蜀葵花
- 鼋膏
- 豆蔻壳
- 蒲棒
- 肥皂核
- 亮叶桦皮
- 芭蕉头
- 木本远志
- 蜀葵叶薯蓣
- 桂花枝
- 豆蔻花
- 雁脂
- 山柳菊
- 蛇附子
- 蝮蛇胆
- 蓬莱葛
- 蝉翼藤
- 萍蓬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