茅瓜叶
《中华本草》:茅瓜叶
拼音注音
Máo Guā Yè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葫芦科植物茅瓜的叶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Solena amplexicaulis (Lam.)Gandhi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收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攀援草本。块根呈纺锤状,径粗1.5-2cm。茎枝柔弱,无毛,具沟纹。叶柄纤细而短,初时被黄色的短柔毛,后渐脱落。叶片薄纸质,多型,为化大,卵形、长圆形、卵状三角形或戟形,不分裂或3-5浅裂到深裂,裂片长圆状披针形或三角形,长8-12cm,宽1-5cm,上面深绿色,稍粗糙,脉上有微柔毛,下面灰绿色,叶脉突起,几无毛。卷须纤细,不分歧。雌雄异株;雄花10-20朵生于2-5mm长的花序梗的顶端,呈伞房状花序;花极小,花梗纤细,花苦萼筒钟状,基部圆,外面无毛,花莞黄色,外面被短柔毛,裂片开展,三角形,雄蕊3,分离,着生于花丝基部,花丝纤细,具毛;雌花单生于叶腋,被微柔毛,子房卵形,长2.5-3.5mm,径2-3mm,无毛或被黄褐色茸毛,柱头3。果实红褐色,长圆状或近球形,长2-6cm,径2-5cm,表面的平滑。钏子数枚,灰白色,近圆球形或倒卵形,长5-7mm,径缘不拱起,表面光滑无毛。花期5-8月,果期8-11月。
形状
性状鉴别 块根纺锤形或纺锤状圆柱形,长10-15cm,直径0.8-2cm,下部有时分枝。表面黄棕色或红棕色,较平滑,有多数近椭圆形的横长突起。断面粉性或稍纤维状。气微,味淡微苦。[br]显微鉴别 根横切面:木栓层为5-18列细胞,石细胞层1-4列细胞断续排列成环;木质部导管5-25个成群,直径35-85(-135)μm,周围有8-25列木纤维及木薄壁细胞,中内可见近星状的初生木质部。薄壁细胞中有多数淀粉粒。
化学成分
块根含酮,酸,甾体,二十四烷酸(lignoceric acid),二十三烷酸(tricosanoic acid)和山俞酸(behenic acid)[1],△7-豆甾烯醇(△7-stigmastenol),葫芦箭毒素B(calebassine B),瓜氨酸(citrlline),粗氨酸(arginine),赖氨酸(lysine),γ-氨基丁酸(γ-aminobutyric acid),天冬氨酸(aspartic acid),谷氨酸(glutamic acid)等,还含钾、镁、钙、鳞、钡、钛、锰、钴、铬、铜、镍、锶、锌等无机元素[2]。
药理作用
块根水冷浸液给小鼠单次口服LD50为10.8g(生药)/kg。加热后毒性未见明显减弱,LD50为11.5g(生药)/kg[1]。
性味
味甘;苦;微涩;性寒;有毒
归经
归肺;肝;脾经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;化瘀散结;化痰利湿。主疮痈肿毒;烫火伤;肺痈咳嗽;咽咽喉肿痛;水肿腹胀;腹泻;痢疾;酒疸;湿产仍;风湿痹;痛
用法用量
外用:适量,15-30g,或研末;或浸酒。外用:适量,鲜品捣敷。
注意
虚寒疾患患者及孕慎服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黄桷根
- 蒙自虎耳草
- 荷梗
- 丽子藤
- 石血
- 蛤仔
- 砂漏芦根
- 三角泡
- 黄根
- 薅田藨根
- 鳖甲胶
- 尾叶山柑
- 白花穿心莲
- 柏枝节
- 黄樟
- 香蕉弄蝶
- 冷饭果
- 白石脂
- 华山矾根
- 豆角柴
- 馒头蟹
- 崖松
- 藿香
- 长尾复叶耳蕨
- 白芥子
- 野火球
- 白花蛇
- 水苦荬果实
- 赤地榆
- 白牛膝
- 大风药叶
- 狗爪樟皮
- 小叶黑面叶
- 毛赪桐
- 刺萆薢
- 藏鮡骨
- 碎米荠
- 水芦荻根
- 窄叶鼠李
- 雷公七
- 溪黄草
- 莿(木冬)
- 电灯花
- 笔罗子
- 水冬瓜根
- 连翘
- 月桂子
- 多花猕猴桃根
- 钱针万线草
- 串珠耳叶苔
- 烟管蓟
- 癞皮根
- 葛叶
- 都咸子
- 刺玫花
- 石楠
- 地骷髅
- 皂荚
- 驴乳
- 九牛造茎叶
- 井边茜
- 青杠膏
- 离根香
- 棘胸蛙
- 轮叶铃子香
- 多齿蹄盖蕨
- 细叶七星剑
- 姜叶三七
- 披针叶兔耳风
- 接筋草
- 鸡血
- 荷叶
- 中华水龙骨
- 木荷
- 七叶一把伞
- 栲栗果壳
- 野漆树叶
- 波缘假瘤蕨
- 橘叶
- 滨旋花
- 吉笼草
- 蜂糖罐
- 青稞
- 马交儿
- 高粱泡叶
- 红蒿枝
- 红花寄生
- 蒙自草胡椒
- 女菀
- 回回蒜果
- 买麻藤
- 野黄麻
- 野马蹄草
- 辐射石豆兰
- 半枫荷
- 双翎草
- 豆黄
- 岭南花椒根
- 羊靥
- 树扁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