牛口涎
《中华本草》:牛口涎
拼音注音
Niú Kǒu Xián
别名
牛、水牛
英文名
Ox saliva, Water Buffalo saliva
出处
出自《本草纲目拾遗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牛科动物黄牛或水牛的唾液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1.Bos taurus domesticus Gmelin2.Bubalusbubalis Linnaeus.采收和储藏:以水洗牛口,涂抹少放食盐,少顷即有口涎流出,收集鲜用或冷藏。
原形态
1.黄牛,体第1.5-2m,体重一般在280kg左右。体格强壮结实,头大额广,鼻阔口大,上唇上部有两个大鼻孔,基间皮肤硬而光滑,无毛,称为鼻镜。眼、耳都较大。头上有角1对,左右分开,角之长短、大小随品种而异弯曲无分枝,中空,内有骨质角髓。四肢匀称,4路,均有蹄甲,其后方2趾不着地,称悬蹄。尾较长,尾端具丛毛,毛色大部分为黄色,无杂毛掺混。2.角较长大面扁,上有很多任务发纹,颈短,腰腹隆凸。四肢较短,蹄较大。皮厚无汗腺,毛粗而短,体前部较密,后背及胸腹各部较疏。体色大多灰黑色,但亦有黄褐色或白色的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1.其性格温驯,生长较快。食植物性饲料。资源分布:1.全国各地均有饲养。2.全国大部分地区均饲养,以南方水稻田地区为多。
性味
甘;平
归经
肝;胃经
功能主治
和胃止哎;明目去疣。主反胃呕吐;噎膈;霍乱;喉闭口噤;目晴伤损;目疣
用法用量
内服:适量,调服;或入膏、丸。外用:适量,涂敷或点眼。
各家论述
1.《本草拾遗》:主反胃。2.《纲目》:吮小儿,治客忤。灌一合,治小儿霍乱。入盐少许,顿服一盏,治喉闭口噤。3.《日华子本草》:牛涎,以水洗老牛口,用盐涂之,少顷即出;或以荷叶包牛口,使耕力乏,涎生取之。4.《千金方》:治疣目:牛口中涎数涂自落。5.《普济方》:治噎膈反胃:牛涎,好蜜各半斤,木鳖子三十个(去皮,油,为末)。入铜器熬稠,每以两匙和粥与食,日三服。6.《补缺肘后方》:治目睛损伤,牛涎,日二点,避风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牛口涎
拼音注音
Niú Kǒu Xián
别名
牛涎(《千金方》)
出处
《本草拾遗》
来源
为牛科动物黄牛或水牛的唾涎。
功能主治
治噎膈,反胃呕吐。
①《本草拾遗》:"主反胃。"
②《纲目》:"吮小儿,治客忤。灌一合,治小儿霍乱。入盐少许,顿服一盏,治喉闭口噤。"
复方
①治噎膈反胃:㈠牛涎、好蜜各半斤,木鳖子三十个(去皮、油,为末)。入铜器熬稠,每以两匙和粥与食,日三服。(《普济方》千啭丹)㈡糯米末,以牛涎拌作小丸,煮熟食。(《集成方》)
②治疣目:牛口中涎数涂自落。(《千金方》)
③治目睛损伤:牛涎,日二点,避风。(《补缺肘后方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金雀花
- 山大黄
- 番泻叶
- 九头妖
- 毛木树皮
- 萝芙木茎叶
- 野冬菊
- 玉龙鞭
- 五指毛桃根
- 滇列当
- 孜然
- 小红柳根
- 黄缅桂
- 兔儿风
- 荭草根
- 广金钱草
- 枸骨叶
- 大头茶果
- 黄泥菜
- 腥藤
- 黄茶根
- 华东膜蕨
- 荞麦七
- 观音苋
- 毛脉酸模
- 水苎麻
- 娑罗子
- 夜关门
- 山蓼
- 白九股牛
- 红鬼笔
- 淡秋石
- 小朴松实
- 玉屑
- 白千层
- 感应草
- 白扁豆皮
- 桂花岩陀
- 蜀葵
- 针筒线
- 虎爪
- 黄疸树
- 水芙蓉
- 黄桷皮
- 白毛草
- 稻草
- 猕猴肉
- 蓬子菜
- 咬人狗
- 向天蜈蚣
- 毛叶楼梯草
- 天花粉
- 柳叶鬼针草
- 大果琉璃草
- 竹卷心
- 白粱米
- 小米柴
- 菊苣
- 黄花忍冬
- 排骨灵
- 马先蒿
- 地钱
- 川党参
- 虾须草
- 铁色箭
- 百脉根
- 鹿骨
- 钓樟枝叶
- 紫金龙
- 水翁叶
- 凤凰衣
- 刺沙蓬
- 追风伞
- 象牙参
- 细叶香桂
- 黄筒花
- 芦竹
- 酢浆草
- 灵猫香
- 白线薯
- 桃金娘花
- 牡丹藤
- 吕宋楸毛
- 排钱树
- 蟛蜞菊
- 石蛇
- 红母猪藤
- 三品一枝花
- 蜘蛛蜕壳
- 柳杉
- 狭叶海金沙
- 落马衣
- 胡葱
- 榧螺
- 仙半夏
- 向日葵茎髓
- 猫眼睛
- 大鹅儿肠
- 粗叶悬钩子
- 南板蓝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