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牡蒿
《中华本草》:南牡蒿
拼音注音
Nán Mǔ Hāo
英文名
Woolystalk Wormwood
出处
始载于《中药志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菊科植物南牡蒿的根或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Artemisia eriopoda Bunge.采收和储藏:夏季割取地上部分,鲜用或晒干。秋季挖根,洗净,晒干。
原形态
南牡蒿 多年生草本,高30-70cm。主根明显,粗短,有侧根;根状茎稍粗短,肥厚。茎直立,单生或数个丛生,近无毛,基部常密被绒毛,上部或下部常生花序枝。叶片宽2-5cm,通常羽状深裂,裂片5-7个,宽倒卵形,基部楔形,先端又掌状分裂,有时匙形而边有齿或浅裂;上部叶三裂或不裂,裂片条形;全部叶上面无毛,下面被微柔毛。头状花序小,多数,卵球形或近于形,直径1-1.5mm,下垂,在茎顶或枝端排成复总状花序;无梗或有短梗,有条形苞叶;总苞卵形,长约2mm;总苞片3-4层,无毛,外层卵形,背面绿色,边缘稍膜质,内层长圆形,边缘宽,膜质;雌花4-8朵,花冠狭和状,花柱伸出,先端2叉;两性花6-10朵,不孕育。瘦果小,长圆形。花、果期6-11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山坡、路旁及林缘等处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黑龙江、吉林、辽宁、内蒙古、河北、山西、陕西、甘肃、山东、江苏、安徽、河南、湖北、湖南、四川、云南等地。
化学成分
全草含三十烷醇(triacon-tanol),β谷甾醇,α,ξ-香树酯醇(α,ξ-amyrin)[1]。还含挥发油,其成分有:芳樟醇(linalool),α-松油醇(α-terpineol),ξ-毕澄茄烯(γ-cadinene),草蒲烯(calamenene),反式丁香烯(trans-caryoph-yllene),γ-衣兰油烯(γ-muurolene)和(王古)(王巴)烯(copaene)[2]。
性味
味苦;微辛;性凉
功能主治
疏风清热;除湿止痛。主风热头痛;风湿性关节炎;蛇咬伤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0-15g;鲜品加倍。外用:适量,捣敷。
各家论述
《中药志》:用于风湿关节痛、头痛、浮肿、毒蛇咬伤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南牡蒿
别名
牡蒿
来源
菊科艾属植物南牡蒿Artemisia eriopoda Bunge,以全草及根入药。夏季采收全草,切段,鲜用或晒干;秋季挖根,洗净晒干。
性味
苦、微甘,温。
功能主治
祛风除湿,解毒。用于风湿关节痛,头痛,浮肿,毒蛇咬伤。
用法用量
3~5钱。外用适量捣烂外敷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汉中防己
- 白花夏枯草
- 湖北麦冬
- 狗核树
- 大唇马先蒿
- 虾须豆
- 羊吊钟
- 玉珊瑚根
- 青棉花藤根
- 黄羊肉
- 粗梗黄堇
- 紫荆皮
- 大叶子
- 杜衡
- 四轮香
- 胶质鼠尾草
- 梗通草
- 小草寇
- 桃叶
- 小叶金鸡尾巴草
- 灯蛾
- 茅膏菜
- 刺瓜
- 姜皮
- 杯苋根
- 树萝卜
- 山苦荬
- 土附子
- 南苜蓿
- 狐肝
- 刺竹叶
- 球兰
- 乌桕木根皮
- 云支花
- 展花乌头
- 杂交景天
- 秤砣梨
- 五瓣寄生
- 簕竹
- 黄杨木
- 百灵草
- 白粉蕨
- 金针菜
- 硬水黄连
- 东当归
- 熊胆
- 三叶木蓝
- 毛血藤
- 银木荷皮
- 浮尸草
- 白茅花
- 奶浆木
- 救必应
- 龙血树
- 蛎菜
- 白果根
- 藤三七
- 工布乌头
- 酱头
- 埋博树
- 白豆
- 月见草
- 七角白蔹
- 葛藟叶
- 松笔头
- 黄杞叶
- 春花木
- 厚壳树
- 金丝杜仲
- 山苏木
- 百草霜
- 血水草
- 红小麻
- 紫苏子
- 滑石粉
- 柠条
- 奇林翠雀
- 点乳冷水花
- 白芷
- 鸢脑
- 芒果核
- 岩青菜
- 黄金凤
- 浮海石
- 狐肠
- 毛叶巴豆
- 竹沥
- 小羊肚菜
- 紫燕草
- 螳螂跌打
- 棱枝卫矛
- 王孙
- 虎杖叶
- 竹叶菜
- 双翎草
- 马扫帚
- 柿饼
- 花叶冷水花
- 山胡椒根
- 大叶紫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