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牡蒿
《中华本草》:南牡蒿
拼音注音
Nán Mǔ Hāo
英文名
Woolystalk Wormwood
出处
始载于《中药志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菊科植物南牡蒿的根或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Artemisia eriopoda Bunge.采收和储藏:夏季割取地上部分,鲜用或晒干。秋季挖根,洗净,晒干。
原形态
南牡蒿 多年生草本,高30-70cm。主根明显,粗短,有侧根;根状茎稍粗短,肥厚。茎直立,单生或数个丛生,近无毛,基部常密被绒毛,上部或下部常生花序枝。叶片宽2-5cm,通常羽状深裂,裂片5-7个,宽倒卵形,基部楔形,先端又掌状分裂,有时匙形而边有齿或浅裂;上部叶三裂或不裂,裂片条形;全部叶上面无毛,下面被微柔毛。头状花序小,多数,卵球形或近于形,直径1-1.5mm,下垂,在茎顶或枝端排成复总状花序;无梗或有短梗,有条形苞叶;总苞卵形,长约2mm;总苞片3-4层,无毛,外层卵形,背面绿色,边缘稍膜质,内层长圆形,边缘宽,膜质;雌花4-8朵,花冠狭和状,花柱伸出,先端2叉;两性花6-10朵,不孕育。瘦果小,长圆形。花、果期6-11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山坡、路旁及林缘等处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黑龙江、吉林、辽宁、内蒙古、河北、山西、陕西、甘肃、山东、江苏、安徽、河南、湖北、湖南、四川、云南等地。
化学成分
全草含三十烷醇(triacon-tanol),β谷甾醇,α,ξ-香树酯醇(α,ξ-amyrin)[1]。还含挥发油,其成分有:芳樟醇(linalool),α-松油醇(α-terpineol),ξ-毕澄茄烯(γ-cadinene),草蒲烯(calamenene),反式丁香烯(trans-caryoph-yllene),γ-衣兰油烯(γ-muurolene)和(王古)(王巴)烯(copaene)[2]。
性味
味苦;微辛;性凉
功能主治
疏风清热;除湿止痛。主风热头痛;风湿性关节炎;蛇咬伤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0-15g;鲜品加倍。外用:适量,捣敷。
各家论述
《中药志》:用于风湿关节痛、头痛、浮肿、毒蛇咬伤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南牡蒿
别名
牡蒿
来源
菊科艾属植物南牡蒿Artemisia eriopoda Bunge,以全草及根入药。夏季采收全草,切段,鲜用或晒干;秋季挖根,洗净晒干。
性味
苦、微甘,温。
功能主治
祛风除湿,解毒。用于风湿关节痛,头痛,浮肿,毒蛇咬伤。
用法用量
3~5钱。外用适量捣烂外敷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狼油
- 虎杖叶
- 柏子仁
- 无距耧斗菜
- 马牙贯众
- 撒发
- 细叶乌蔹莓
- 银线草
- 漏斗瓶蕨
- 红毛鸡
- 金腰子
- 蓝茶
- 草血竭
- 红寒药
- 红麸杨
- 红皮云杉
- 砂仁
- 衣鱼
- 奶浆参
- 扭序花
- 亮菌
- 云南荚蒾根
- 车前子
- 石韦根
- 黄茄花根
- 黄背草果
- 毛赪桐
- 紫青藤根
- 盾叶薯蓣
- 羊角棉
- 见风消
- 巴豆霜
- 大块瓦
- 高山大黄
- 雕爪
- 烧伤藤
- 三棱
- 蘽根
- 川楝子
- 多花景天三七
- 矮叶书带蕨
- 白苏子油
- 小麦麸
- 山蚂蝗
- 狐肝
- 白勒
- 牛角瓜
- 瓜子莲
- 排草香
- 多蒴曲尾藓
- 对叶草
- 皂角刺
- 假酸浆
- 青鱼枕
- 黄桷树根疙瘩
- 刺南蛇藤
- 波罗蜜树液
- 斑鸠占叶
- 小金钱草
- 翡翠
- 地皮风
- 藜芦
- 常春卫矛
- 一品红
- 化香树叶
- 田唇乌蝇翼
- 野菊
- 黄山药
- 凫羽
- 九龙藤
- 脾寒草
- 蚂蚁花根
- 鸡挂骨草
- 纤毛婆婆纳
- 红背酸藤
- 叶底珠
- 小毛鸡
- 绒毛诃子
- 狗筋蔓
- 石枣子
- 竹叶吉祥草
- 龙须草
- 打破碗花花
- 鲤鱼皮
- 小罗伞
- 野芝麻
- 黄花稔
- 香构
- 大尾摇
- 辽东鳞毛蕨
- (鱼彭)鱼鳃
- 鸡子
- 管仲
- 蜈蚣草根
- 天山雪莲花
- 硼砂
- 芒
- 马蹄荷
- 马铃薯
- 猕猴梨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