芭茅
《中华本草》:芭茅
拼音注音
Bā Máo
别名
竿青、竿芒。
出处
本品《纲目》始载之,在“白茅”条下云:“芭茅丛生,叶大如蒲,长六七尺,有二种,即芒也。”又云:“五月抽短茎,开花如芒也。”所述乃本种,即芒草中具有短穗的一种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禾本科植物芭茅的茎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Miscanthus floridulus (Labill.)Warb.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收,切段晒干。
原形态
芭茅 多年生草本。通常有根茎。秆为白色质软的髓所填满,高2-4m。叶鞘无毛,或边缘具稀疏纤毛;叶舌长1-3mm;叶片条状披针形,长50-90cm,宽15-30mm,除表面基部具微毛外,余均无毛。圆锥花序顶生,大型,由多数总状花序组成,长30-50cm,主轴显着延伸,几达花序的顶端,或至少达到花序的2/3以上;分枝的腋间有微毛,通常细弱;小穗柄无毛,先端膨大,短柄长约1-1.5mm,长柄长约2.5-3mm;小穗有1两性花,挛生于德轴之上;有不等长的柄,基盘具稍长的丝状毛;颖稍不等长,厚膜质或纸质,第1颖两侧内摺成2脊,先端钝或具有2微齿,背部无毛,第2颖先端渐尖,有3脉,边脉不明显,边缘有小纤毛,背部无毛或疏生柔毛;第1外稃长圆状披针形,透明膜质,稍短于颖,边缘有小纤毛,先端钝圆,无芒,第2外稃有疏松扭转而膝曲的芒,芒长(5-)7-11mm,其内稃微小而不存在;雄蕊3,花药长约1.8mm。花、果期5-11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山坡、草地及河边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华东、中南、西南等地。
性味
甘;淡;平
功能主治
清热通淋;祛风和湿。主热淋;石淋;白浊;带下;风湿痹痛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5-30g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黑沙蒿根
- 跌打草
- 水晶兰
- 狗狗秧
- 穬麦蘖
- 苦竹沥
- 白芷叶
- 象牙
- 塔黄
- 铁线莲
- 竹叶吉祥草
- 青棉花藤
- 人面子
- 鸽
- 阿魏
- 枳根皮
- 三叶乌蔹莓
- 蕤核
- 赛葵
- 香叶天竹葵
- 八仙过海
- 鸡肾参
- 人参芦
- 雀榕叶
- 通天连
- 蛇疙瘩
- 贝子
- 毛轴牙蕨
- 鲫鱼头
- 鹈鹕毛皮
- 鸡肉参
- 铁落
- 风箱树叶
- 高粱七
- 鼠肾
- 观音苋根
- 绒仙人球
- 小旋鸡尾
- 铁牛皮
- 铜锤玉带草
- 西瓜黑霜
- 雪莲花
- 雀舌豆
- 毛薯
- 苦檀叶
- 矮茎朱砂根
- 竹叶菜
- 矮杨梅
- 冠果草
- 壁钱
- 土附子
- 贴生石韦
- 青杠膏
- 鳕鱼骨
- 藕粉
- 龟甲胶
- 伯乐树
- 飞廉
- 薄荷脑
- 鹅胆
- 鸡肉
- 秋葡萄茎
- 葛谷
- 光叶山黄麻
- 蚬肉
- 通骨消茎叶
- 瑞香狼毒
- 热痱草
- 关公须
- 黑牵牛
- 肥肉草
- 白饭树
- 香花菜
- 覆盆子叶
- 雪山甘草
- 青箭
- 鸡腰果
- 紫玉盘
- 昆明鸡血藤根
- 野兔毛
- 六角英
- 谷皮树
- 芭蕉叶
- 膀胱七
- 太白菊
- 鼠妇画眉草
- 瓜螺
- 铁苋菜
- 沙地娃儿藤
- 土茶
- 枫香树根
- 短穗兔耳草
- 顺地红
- 鱼鳞甲
- 薄柱草
- 姊妹树
- 苦参
- 驳骨丹
- 青琅玕
- 青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