垂丝海棠
《中华本草》:垂丝海棠
拼音注音
Chuí Sī Hǎi Tánɡ
英文名
Flower of Hall Crabapple, Hall Crabapple
出处
出自《本草纲目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蔷薇科植物垂丝海棠的花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Malus halliana Koehne采收和储藏:3-4月花盛开时采。晒干。
原形态
垂丝海棠,乔木,高达5m。树冠开展;小枝细弱,微弯曲,最初有毛,不久脱落,紫色或紫褐色。单叶互生;叶柄长5-25mm;托叶小,膜质,披针形,早落;叶片卵形或椭圆形至长椭圆卵形,长3.5-8cm,宽2.5-4.5cm,边缘有圆钝细锯齿,中脉有时个短柔毛,其余部分均无毛,上面深绿色,有光泽并常带紫晕。花两性;伞房花序,具花4-6朵;花梗细弱,长2-4cm,下垂,有稀疏柔毛,紫色;花粉红色,直径3-3.5cm;萼筒外面无毛;萼裂片三角状卵形,内面密被绒毛;花瓣倒卵形,长约1.5cm,基部有短爪,常在5数以上;雄蕊20-25,花丝长短不齐,约等于花瓣之半;花柱4或5,较雄蕊为长,基部有长绒毛,顶花有时缺少雌蕊。果实梨形或倒卵形,直径6-8mm,略带紫色,成熟很迟,萼片脱落,果梗长2-5cm。花期3-4月,果期9-10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50-1200m的山坡丛林中山溪边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陕西、江苏、安徽、浙江、四川、云南等地。各地常见栽培。有重瓣、白花等变种。
形状
性状鉴别,本品花暗红色,下垂;萼筒紫红色,5裂,裂片卵形,边缘有毛,外表面无毛,内面密生白色绒毛。花瓣10余片,倒卵形,表面光滑无毛,内面疏生白色绒毛;雄蕊多数,花柱5,基部密生绒毛;花柄细长,紫色,长2-4cm,疏生绒毛。气微,味微苦、涩。
性味
味淡、苦、性平
归经
肝经
功能主治
调经和血。主血崩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6-15g。
注意
《民间常用草药汇编》:孕妇忌服。
各家论述
《民间常用草药汇编》:调经和血,治红崩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垂丝海棠
拼音注音
Chuí Sī Hǎi Tánɡ
出处
《纲目》
来源
为蔷薇科植物垂丝海棠的花。2月采收。
原形态
乔木,高达5米,树冠疏散。小枝幼时紫色,初有毛,后脱落。叶卵形、椭圆形,或椭圆状卵形,长3.5~12厘米,宽1.5~3.5厘米,先端渐尖,基部楔形,边缘锯齿细小而钝,上面暗绿色,有光泽,常带紫晕,除中脉上有毛外,余均光滑;叶柄有细软毛,基部附有小突起。花4~7朵簇生,色红艳,径3~3.5厘米;花梗细长垂下,与萼同为紫色,无毛;萼片卵形,端钝,边缘有白毛;花瓣常在5数以上;花柱4~5,基部有白毛,其顶生花常无雌蕊。梨果倒卵形,紫色。
生境分布
产我国西南部,现已广为栽培。
性味
《四川中药志》:"味淡苦,性平,无毒。"
功能主治
《民间常用草药汇编》:"调经和血,治红崩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~5钱。
注意
《民间常用草药汇编》:"孕妇忌服。"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蚌兰叶
- 白蝶花
- 硬叶女娄菜
- 羊蹄实
- 马鬃参
- 芋儿七
- 篦子三尖杉
- 篦子舒筋草
- 补血草
- 雀舌草
- 闭鞘姜
- 菠萝根叶
- 菠萝皮
- 玉蜀黍根
- 月季花根
- 鞑新菊
- 鸭头
- 鳗鲡鱼血
- 玉蝉花
- 岩青菜
- 羊蹄暗消
- 笔仔草
- 薄荷油
- 饱饭花果
- 吹火筒
- 蛇百子
- 白豆
- 蚌
- 山岗荚
- 白豆蔻
- 刺梨
- 雀梅藤
- 引水蕉
- 薜荔果
- 玉溪天仙藤
- 幼油草
- 刺玫果
- 白豆蔻壳
- 黑牵牛
- 由跋
- 白草
- 多花猕猴桃茎叶
- 羊洪膻
- 榆叶
- 羊不食
- 椰子
- 百蕊草
- 油草
- 白透骨消
- 雪莲花
- 铅
- 蛇白蔹
- 油鱼
- 荭草
- 刺果藤仲
- 白蔻
- 预知子
- 白扁豆
- 霞天膏
- 鸡桑根
- 牛奶菜
- 马边绣球
- 杨梅树
- 水案板
- 羊屎果树皮
- 白草根
- 牙痈草
- 白鲜皮
- 花生壳
- 黄麻根
- 黑大豆叶
- 莺
- 蓖麻叶
- 薜瓣
- 鳖胆
- 莕菜
- 细叶野牡丹
- 翻天红
- 百合花
- 白马鬃铃花
- 遍地金
- 鸢尾
- 黄花忍冬
- 肥皂核
- 蜈蚣藤
- 豹皮樟
- 霸王根
- 败毒草
- 杨枸花
- 青药
- 油胡桃
- 飘带草
- 椰子壳
- 刺蓬花
- 白饭树
- 血余
- 臭菘种子
- 苦苣苔
- 白附子
- 南天竹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