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棯子
《*辞典》:山棯子
拼音注音
Shān Shěn Zǐ
别名
豆棯干(《广西中药志》)。
出处
《生草药性备要》
来源
为桃金娘科植物桃金娘的果实。秋季采取成熟的果实,晒干。
原形态
桃金娘(《花镜》),又名:金丝桃(《花镜》),山菍(《本草求原》);桃娘、水刀莲、江棯、岗棯、当梨、棯子、豆捻、麦棯、山东棯、乌肚子、山多奶、多莲、苏园子。
小灌木,高1~2米。幼枝密被柔毛叶对生,具短柄,近革质,椭圆形或倒卵形,长3~6厘米,宽1.5~3.6厘米,先端钝,基部圆形,全缘,下面密被短柔毛,基部具主脉3条,很少5条。聚伞花序,有1叫花,总梗较叶柄长;苞片似叶,但较小;花直径约2厘米;萼管长约6毫米,裂片5,圆形,不等长;花瓣5,玫瑰红色,外面被短柔毛;雄蕊多数,分离,排成数列;子房下位,2~6室。浆果球形,直径可达1.4厘米,熟时暗紫色。花期5~7月。果期7~9月。
本植物的根(山棯根)、叶(山棯叶)、花(桃金娘花)亦供药用,各详专条。
生境分布
生于丘陵及旷野间。分布广东、广西、台湾、福建、云南、贵州、湖南等地。产广东、广西、福建等地。
形状
干燥的果实呈长圆球形,一端稍尖,径约1厘米。外表土黄色或暗绿褐色。质较硬,顶端有宿存萼片5枚及花柱之残迹。内有种子多数,黄白色,扁平。味淡微甜,气微香。以个大、无虫蛀、干燥者为佳。
性味
甘涩,平。
①《本草求原》:"甘,平。"
②《南宁市药物志》:"甘涩。"
功能主治
养血,止血,涩肠,固精。治血虚,吐血,鼻衄,便血,痢疾,脱肛,耳鸣,遗精,血崩,带下。
①《生草药性备要》:"健大肠,亦治蛇伤。’
②《纲目拾遗》:"养血,明目。"
③《本草求原》:"止痢、赤白带,生肌止血。"
④《南宁市药物志》:"补血收敛。治腰肾酸痛,水泻,疗妇人血崩,痧麻夹经。果浸酒补血。"
⑤《广东中药》:"治夜多小便,耳鸣遗精。炒黑治血崩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2~5钱(鲜者1~2两);或浸酒。外用:烧存性研末调敷。
注意
《南宁市药物志》:"大便秘结者忌服。"
复方
①治孕妇贫血,病后体虚,神经衰弱:岗棯干果三至五钱。水煎服。(广州部队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)
②治劳伤咳血:桃金娘干果浸人尿二星期,晒干,新瓦上煅存性,研细末。每次三钱,日二次,童便冲服。(《福建中草药》)
③治鼻血:山棯子干五钱,塘虱鱼二条。以清水三碗,煎至大半碗,服之。(《岭南草药志》)
④治便血:山棯子干半两。水二碗,煎至八分服,日一次,连服数次。(《闽南民间草药》)
⑤治痢疾:山棯子一至二两。洗净,和水适量煎,临服时再加入蜂蜜和服。(《闽南民间草药》)
⑥治脱肛:山棯子二至三两。煮猪肚肠服。(《岭南草药志》)
⑦治血崩、吐血、刀伤出血:山棯子晒干,炒黑如炭,研细末存贮候用。每服五钱至一两,以开水冲服。外伤可作外敷用。(《岭南草药志》)
⑧治烫伤:山棯子干,煅存性,研细末和茶油抹患处,日一次。(《闽南民间草药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蔓胡颓子根
- 倒插花
- 草乌
- 山鸡
- 小粘药
- 巴掌草
- 海人草
- 大黄连刺
- 南蛇竻苗
- 白鸭肉
- 大皂角
- 米碎木皮
- 毛柄锦香草
- 乌骚风
- 海蜇皮
- 蟹壳
- 海杧果
- 地麻黄
- 小六月寒
- 面筋
- 细齿叶柃
- 单头紫菀
- 云朴
- 生姜皮
- 南瓜瓤
- 黄耆茎叶
- 疏叶香根芹
- 石凤丹
- 石寄生
- 小悬钩子
- 小旋鸡尾
- 小九头狮子草
- 常春藤子
- 黄心果
- 尾叶山柑
- 夜关门
- 榧枝叶
- 大活
- 山腊梅
- 巴茅根
- 药王茶
- 观音苋根
- 羊哀
- 白薯莨
- 羊角拗
- 宿苞豆
- 白藨
- 沙糖根
- 纤毛婆婆纳
- 油桐
- 兰草
- 水丁香
- 红五加
- 白蔹子
- 中华蹄盖蕨
- 云南五叶参
- 黄荆沥
- 摇钱树根
- 显脉香茶菜
- 偏叶白齿藓
- 光慈姑
- 冬葵叶
- 白藤
- 瓜子金
- 石蛇
- 桃花
- 獭肝
- 瓠子
- 兔耳风
- 大果榆
- 旋覆花
- 威灵仙叶
- 溪荪
- 颠茄草
- 红椽木子
- 小万年草
- 沙枣花
- 东北埃蕾
- 土附子
- 老鸦糊
- 菟丝
- 厚叶旋蒴苣苔
- 华南实蕨
- 菜子七
- 云实根
- 土千年健叶
- 黄脚鸡
- 狭叶竹节参
- 环纹苦乳菇
- 山稗子
- 九子连环草
- 水蜈蚣
- 毛竹
- 荷莲豆草
- 山黄杨子
- 稗米
- 熊胆
- 红厚壳
- 丁香蓼根
- 榆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