双肾藤
《中华本草》:双肾藤
拼音注音
Shuānɡ Shèn Ténɡ
别名
夜关门、羊蹄甲、马蹄、羊蹄藤、猪腰藤、马鞍藤、鹰爪风、缺月藤、燕尾藤
英文名
Hupeh Bauhinia Root, Root of Hupeh Bauhinia
出处
出自《四川中药志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豆科植物鄂羊蹄甲的根或茎叶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Bauhinia glauca(Wall.ex Benth.)Benth.subsp.hupehana(Craib)T.Chen[B.hupehana Craib;B.hupehana Craib var.grandis Craib]采收和储藏:野生的秋季挖根,栽培的于栽培3-4年后,秋季挖根,晒干;茎叶夏秋采收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鄂羊蹄甲 木质藤本,被稀疏红棕色柔毛。茎纤细,四棱,卷须1个或2个对生。单叶互生;叶柄长3.5-4.5cm;叶片肾形或圆形,长3-8cm,宽4-9cm,先端分裂,裂片顶端圆形,全缘,基部心形至截平,两面疏生红褐色柔毛,后上面无毛;叶脉掌状,7-9条,伞房花序顶生,长5-8cm,花序轴、花梗密被红棕色柔毛;苞片与小苞片丝状,被红棕色柔毛,长7mm;萼管状,有红棕色毛,筒部长1.3-1.7cm,裂片2个;花冠粉红色,花瓣5,匙形,两面除边缘外,均被红棕色长柔毛,边缘皱波状,基部楔形,长1-1.5cm;能育雄蕊仅3枚,花丝长约1.5-2cm,花药瓣裂;雌蕊单一,子房长柱形,具长柄,无毛;柱头头状。荚果条形,扁平,无毛,有明显的网脉,长14-30cm,宽4-5cm,种子多数。花期4-6月,果期8-9月。
栽培
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气候,不耐严寒。对土壤选择不严,砂质壤土、粘壤土均可栽培。[br]栽培技术 用种子繁殖:春季育苗,开沟条播,行距20-33cm,播种后保持土壤湿润。[br]田间管理 出苗后,加强松土除草等管理工作,8-9月可施追肥1次,第2年春季或秋季移栽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400-2200m的灌木丛中、林中及山坡石缝中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甘肃、江西、福建、湖北、湖南、广东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。
形状
根圆柱形,稍扁,大小长短不一,直径1-3.5cm。表面褐色,有细纵皱纹及横长皮孔,并有少数细须根或残留须根痕,有的成凹沟。质坚硬,断面皮部褐棕色,木部色稍淡,密布细小孔洞(导管)。无臭,味涩微苦。
化学成分
根含香橙素(aromadendrin),二氢槲皮素(dihydroquercetin),5,7-二羟基色酮(5,7-dihydroxychromone)等。
药理作用
种子中有特异性的抗N的植物血球凝集素。
性味
苦涩;平;无毒
归经
肾;大肠经
功能主治
收敛固涩,解毒除湿。主咳嗽咯血,吐血,便血,遗尿,尿频,白带,子宫脱垂,痢疾,痹痛,疝气,睾丸肿痛,湿疹,疮疖肿痛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0-30g;大剂量可用至60g。外用:适量,煎水洗,或捣敷。
各家论述
《四川中药志》:治膀胱疝气,睾丸肿痛,肾囊风痒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双肾藤
拼音注音
Shuānɡ Shèn Ténɡ
出处
《四川中药志》
来源
为豆科植物鄂羊蹄甲的根。秋季收采。
原形态
鄂羊蹄甲,又名:马蹄。
木质藤本,被稀疏红棕色柔毛。茎纤细,四棱,有卷须2支,对生。叶对生,卵形或心形,长约5厘米,宽约6厘米,先端分裂,裂片顶端圆形,全缘,基部心脏形,叶脉掌状,7~9条,叶柄长3.5~4.5厘米。伞房花序顶生,长5~8厘米,花序轴被红棕色柔毛;小花红棕色,上有紫色脉纹,苞片与小苞片线状,亦被红棕色柔毛,长5~7毫米;花瓣5,匙形,两面除边缘外,均被红棕色长柔毛,边缘皱边状,基部楔形,长1~1.5厘米;雄蕊10,发育雄蕊仅3枚,花丝长约1.5~2厘米,花药瓣裂;雌蕊单一,子房长柱形,县长柄,无毛,柱头头状。荚果带形,扁平,无毛,有明显的网脉,长14~21厘米,宽4~5厘米;有种子数粒。花期6月。果期8月。
生境分布
生于灌木丛中、林中及山坡石缝中。分布四川、湖南、湖北、江西、云南、贵州、广东等地。
性味
《四川中药志》:"性温,味苦涩,无毒。"
功能主治
治痢疾,疝气,睾丸肿痛。
《四川中药志》:"治膀胱疝气,皋丸肿痛,肾囊风痒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~2两;或炖肉服。外用:煎水洗。
复方
①防治菌痢:鄂羊蹄甲根(切片)一至二两。水煎服,每天一剂,分二次服。(《全展选编·传染病》)
②治膀胱疝气:双肾藤、荔枝核、橘核、小茴、吴萸根。炖猪小肚吃。(《四川中药志》)
③治睾丸肿痛:双肾藤、鸡肾草、木辈子、双肾草、茴香根、气桃子。共炖猪肉吃。(《四川中药志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双肾藤
拼音注音
Shuānɡ Shèn Ténɡ
别名
马蹄、羊蹄藤
来源
为豆科羊蹄甲属植物湖北羊蹄甲Bauhinia hupehana Craib,以根入药。野生品秋季挖根;栽培品于栽培3、4年后,秋季挖根,晒干。
性味
苦,平。
功能主治
清热利湿,消肿止痛。用于防治痢疾,睾丸肿痛,阴囊湿疹。
用法用量
1~2两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米碎花根
- 四里麻
- 黄莲花
- 槐角
- 山慈姑叶
- 唢呐花
- 黄花蒿
- 海红
- 四块瓦
- 黄草乌
- 伽蓝菜
- 四照花皮
- 核桃楸果
- 少年红
- 四楞筋骨草
- 山大刀根
- 血水草根
- 山大颜
- 四季素馨花
- 河豚
- 西南卫矛
- 海胆
- 喜马拉雅紫茉莉
- 腰子草
- 龙州线蕨
- 野扇花果
- 鲟鱼
- 虱草花
- 胆矾
- 荷莲豆菜
- 箭杆杨
- 角翅卫矛果
- 木黄连
- 木馒头
- 牡蒿
- 一叶荻
- 杜鹃兰
- 螃蟹脚
- 石寄生
- 清风藤
- 红靛
- 马皮
- 猕猴肉
- 香叶天竹葵
- 紫红鞭
- 兔毛蒿
- 短叶锦鸡儿
- 鬼针草
- 地沙
- 马桑根
- 鳝鱼皮
- 珊瑚冬青
- 雪山甘草
- 花蜘蛛
- 油头草
- 羊肚
- 椿叶
- 土田七
- 广防己
- 白花丹
- 鸐雉
- 石楠
- 栾华
- 臭草
- 葡萄根
- 兰花根
- 南天仙子
- 云南风车子
- 爬山虎
- 震天雷
- 海狸香
- 绵羊角
- 欧泽芹
- 沙地柏
- 桃根
- 乌饭树
- 木通根
- 麦冬
- 桑螵蛸
- 束花石斛
- 树扁竹
- 水葫芦根
- 萝藦
- 柿花
- 香樟根
- 树头芭蕉
- 树三角枫
- 水冬瓜根
- 松叶
- 桑黄
- 旋覆花
- 杓儿菜
- 松树梢
- 赶黄草
- 白胶香
- 金剪刀
- 杉材
- 头顶一支花
- 狼肉
- 水仙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