水甘草
《中华本草》:水甘草
拼音注音
Shuǐ Gān Cǎo
出处
水甘草始载于《本草图经》,云:"水甘草生骛州(江西高安县)……春生苗,茎青色,叶如杨柳,多生水际,无花。七月、八月采。"并附"药州水甘草"一图,所述形态及生境,与今夹竹桃科植物水甘草较相符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夹竹桃科植物水甘草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Amsonia sinensisTsiang et P.T.Li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收,洗净,晒干或鲜用。
原形态
一年生草本,高30cm。全株无毛;茎草灰色。叶互生,膜质;叶柄长达3mm;叶片狭披针形,先端渐尖,长2.2-4.8cm,宽5-8mm。聚伞花序顶生,花萼5深裂,萼片卵圆形,先端渐尖,长约2mm,基部内面具5个小腺体;花冠高脚碟状,花冠筒圆筒形,向喉部渐宽大,长达10mm,基部直径2mm,喉部直径约4mm,内面被长柔毛;花冠裂片5枚,长圆状披针形,长达5mm;雄蕊着生于花冠筒近喉部,花药长圆形,钝头;子房由2枚离生心皮组成,无毛;花柱丝状,柱头棍棒状,基部环状;每心皮有胚珠10颗,2排。花期6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水边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江苏、安徽、江西等地。
化学成分
全草含一种吲哚生物碱,水甘草碱(amasosinine)。
性味
苦;性凉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。主小儿风热;丹毒;疮毒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0-15g。外用:适量,捣敷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水甘草
来源
夹竹桃科水甘草Amsonia sinensis Tsiang et P. T. Li,以全草入药。
生境分布
浙江、安徽。
性味
甘,凉。
功能主治
主治小儿风热,丹毒。
用法用量
3~5钱,外用鲜品捣烂敷患处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石蛇
- 小通草叶
- 水桐木
- 沙冬青
- 沙棘豆
- 枣树根
- 金刚散
- 石菖蒲花
- 蝴蝶藤
- 临时救
- 深山黄堇
- 细叶刺针草
- 糖茶藨
- 大草乌
- 鳣鱼
- 大飞扬草
- 狗牙根
- 杏仁
- 芒消
- 金果榄
- 甘肃棘豆
- 鲎尾
- 兔耳风
- 喜树叶
- 榛子
- 小狮子
- 痰药
- 獐肉
- 夏腊梅
- 雪下红
- 山玉兰
- 绣球花
- 扁蒲扇
- 石米
- 小蜡树
- 球花紫云英
- 波缘假瘤蕨
- 水飞蓟
- 刺苞南蛇藤果
- 大避债蛾
- 茱苓草
- 牛靥
- 虾
- 大剑叶木
- 榧根皮
- 雪山一支蒿
- 塔黄
- 海南三七
- 虫牙药
- 黄山五叶参
- 薄荷素油
- 桄榔子
- 黄断肠草
- 黄花夹竹桃
- 刺萆薢
- 木香
- 辣根
- 鲤鱼
- 公英叶风毛菊
- 包袱七
- 落地小金钱
- 水茄冬果
- 枫香树根
- 淫羊藿根
- 桃根
- 水案板
- 荚蒾子
- 乌头附子尖
- 辣根菜
- 长尾复叶耳蕨
- 十字苔草
- 胡杨
- 饱饭花
- 狭果茶藨
- 风湿木
- 地绵绵
- 草问荆
- 两色瓦韦
- 渐尖毛蕨
- 刺楸树叶
- 土茶
- 藏丁香
- 槐胶
- 赤茯苓
- 黄荆
- 猪胆
- 四川澄茄子
- 螳螂跌打
- 白矾
- 长柄车前蕨
- 蒲圻贝母
- 柳叶卫矛
- 丁蛎
- 红酸杆
- 赤扬
- 斑鸠菊
- 岩豆藤根
- 矮脚罗伞
- 雀舌豆
- 藜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