水甘草
《中华本草》:水甘草
拼音注音
Shuǐ Gān Cǎo
出处
水甘草始载于《本草图经》,云:"水甘草生骛州(江西高安县)……春生苗,茎青色,叶如杨柳,多生水际,无花。七月、八月采。"并附"药州水甘草"一图,所述形态及生境,与今夹竹桃科植物水甘草较相符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夹竹桃科植物水甘草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Amsonia sinensisTsiang et P.T.Li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收,洗净,晒干或鲜用。
原形态
一年生草本,高30cm。全株无毛;茎草灰色。叶互生,膜质;叶柄长达3mm;叶片狭披针形,先端渐尖,长2.2-4.8cm,宽5-8mm。聚伞花序顶生,花萼5深裂,萼片卵圆形,先端渐尖,长约2mm,基部内面具5个小腺体;花冠高脚碟状,花冠筒圆筒形,向喉部渐宽大,长达10mm,基部直径2mm,喉部直径约4mm,内面被长柔毛;花冠裂片5枚,长圆状披针形,长达5mm;雄蕊着生于花冠筒近喉部,花药长圆形,钝头;子房由2枚离生心皮组成,无毛;花柱丝状,柱头棍棒状,基部环状;每心皮有胚珠10颗,2排。花期6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水边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江苏、安徽、江西等地。
化学成分
全草含一种吲哚生物碱,水甘草碱(amasosinine)。
性味
苦;性凉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。主小儿风热;丹毒;疮毒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0-15g。外用:适量,捣敷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水甘草
来源
夹竹桃科水甘草Amsonia sinensis Tsiang et P. T. Li,以全草入药。
生境分布
浙江、安徽。
性味
甘,凉。
功能主治
主治小儿风热,丹毒。
用法用量
3~5钱,外用鲜品捣烂敷患处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佛杜树
- 十三年花
- 大鱼鳔花
- 桑叶露
- 海南虎皮楠
- 野菱根
- 贯众
- 荜茇根
- 鳕鱼骨
- 雄鸡口涎
- 刺人参
- 锡
- 车螯
- 水丁香
- 东方乌毛蕨叶
- 黄草乌
- 山核桃仁
- 稻谷芒
- 天蓬子根
- 臂形草
- 百部
- 蛇附子
- 黍根
- 血满草
- 辛参
- 红川乌
- 桑芽
- 柳叶卫矛
- 巴豆油
- 刺瓜
- 倒爪草
- 老鼠刺
- 慈乌胆
- 灰凤梨
- 肉根还阳参
- 大树三台
- 无花果叶
- 锯鲨翅
- 鼻血雷
- 苤蓝
- 假鹊肾树
- 绒毛鸭脚木
- 小红苏
- 疳积药
- 矮叶书带蕨
- 桄榔子
- 红毛叶马蹄香
- 白屈菜根
- 歪脖子果
- 白屈菜
- 显脉罗伞
- 小青藤香
- 干檀香叶
- 大红袍
- 两指剑
- 漏斗瓶蕨
- 鄂西天胡荽
- 云豹骨
- 狭叶鸦葱
- 扁豆根
- 松毛火绒草
- 落葵
- 龙鳞草
- 青竹标
- 熊油
- 秦艽
- 大金银花
- 雕爪
- 冬凌草
- 南瓜
- 海蟑螂
- 大薸
- 野京豆
- 大扁竹兰
- 杨梅
- 雪上一枝蒿
- 白刺花
- 银柴胡
- 白鹤灵芝
- 毛苦瓜
- 金丝桃果实
- 乌木屑
- 盘羊睾丸
- 大麦醋糟
- 鸡爪花
- 杨梅树
- 大叶沿阶草
- 肉郎伞
- 四照花
- 大草蔻
- 白花菜
- 红茄苳
- 凤尾搜山虎
- 蓼大青叶
- 田螺
- 云实
- 冷水丹
- 衣鱼
- 水松枝叶
- 野黄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