护心草
《中华本草》:护心草
拼音注音
Hù Xīn Cǎo
别名
附心草
英文名
Herb of Michel Galingale
出处
出自《四川中药志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莎草科植物旋鳞莎草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Cyperus michelianus(L.) Link[Scirpus michelianus L.]采收和储藏:8-9月结果时采收,洗净,晒干。
原形态
旋鳞莎草,一年生草本,高2-25cm。须根众多。秆丛生,三棱形,平滑。叶长于或短于秆,宽1-2.5mm,叶鞘紫红色。叶状苞片3-6,基部宽,远长于花序。聚伞花序极短缩成卵状球形,直径5-15mm,有多数密集小穗;小穗卵形或披针形,长3-4mm,宽1.5mm,浅黄白色,上部有黄白色条纹,有3-5脉,背面龙骨状,先端有短尖;雄蕊2,稀1,花药长圆形;花柱长,柱头2,少为3,有黄色疣状突起。小坚果狭长圆形,有三棱,长约1mm。花、果期6-9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水边、路旁、潮湿空旷处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黑龙江、河北、江苏、安徽、浙江、河南、广东、四川、云南等地。
性味
味辛;淡;性平
归经
肝;脾经
功能主治
行气养血;调经。主月经不调;痛经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9-15g;或研末。
各家论述
1.《分类草药性》:养血调经。2.《四川中药志》:行气调经。治妇女月经痛及经行愆期,或一月二至三次者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护心草
拼音注音
Hù Xīn Cǎo
别名
旋颖莎草、旋鳞莎草
来源
莎草科护心草Cyperus michelianus (L.) Link [Scirpus michelianus L.],以全草入药。
生境分布
黑龙江、河北、河南、华东、四川。
性味
淡、辛,平。
功能主治
行气调经。主治痛经,经行愆期或一月2~3次者。
用法用量
0.5~1两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《*辞典》:护心草
拼音注音
Hù Xīn Cǎo
别名
附心草(《分类草药性》)。
出处
《四川中药志》
来源
为莎草科植物旋鳞莎草的全草。结果时采收。
原形态
一年生草本,高2~25厘米。秆丛生,扁三棱形。叶线形,宽1~2.5毫米,基部叶鞘紫红色。苞片3~6,叶状,较花序长很多;长侧枝聚拿花序呈头状或卵形,直径5~15毫米;小穗密集,卵形或披针形,长3~4毫米,具花10~20余朵;鳞片螺旋状排列,膜质,长圆状披针形,长约2毫米,淡黄白色,具脉3~5条,中脉延伸出顶端呈一短尖:雄蕊2,少1,花药长圆形;花柱长,柱头2,少3,通常具黄色乳头状突起。小坚果狭长圆形,三棱形。花果期6~9月。
生境分布
多生于水边潮湿地或路边。分布黑龙江、河北、河南、江苏、浙江、安徽、广东、四川等地。
性味
①《分类草药性》:"性热。"
②《四川中药志》:"味淡辛,性平,无毒。"
功能主治
①《分类草药性》:"养血调经。"
②《四川中药志》:"行气调经。治妇女月经痛及经行愆期,或一月二至三次者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0.4~1两;或研末。
复方
治经痛、经期提前:护心草、水案板等分,炕干研粉。每次四钱,煮捞糟服。(《重庆草药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黄杨叶
- 黄秋葵叶
- 黄筒花
- 黄花紫堇
- 黄杨木叶
- 黄羊油
- 黄花地锦苗
- 黄花绿绒蒿
- 蝴蝶暗消
- 庵闾
- 壶卢子
- 黄土
- 化香树叶
- 黄柏
- 华山参
- 黄耆茎叶
- 黄栎
- 厚朴子
- 黄牛茶
- 黄花山柰
- 鹄油
- 鹤虱
- 厚叶子树
- 鹤顶兰
- 黄毛山牵牛
- 黄芪
- 黄花紫丹参
- 褐云玛瑙螺
- 华南实蕨
- 黄皮树皮
- 黄杨
- 黄波罗果
- 黄瓜藤
- 黄花虱麻头
- 鲎胆
- 黄接骨丹
- 豪猪肚
- 黄总花草
- 黄寿丹
- 化香树
- 黄杞
- 黄羊角
- 合萌
- 哈士蟆
- 黄花岩松
- 黄荆根
- 鬼灯笼根
- 乌桕叶
- 黄缅桂
- 蝴蝶草根
- 候风藤
- 黄水茄
- 护心胆
- 蛤叶薯
- 还阳草根
- 九龙盘
- 黄桷根
- 铧头草
- 黄囊杓兰
- 黄大豆
- 黄开口
- 黄断肠草
- 厚叶算盘子
- 一文钱
- 忽布筋骨草
- 黄芩子
- 华东膜蕨
- 黄桷皮
- 蛤仔
- 蝴蝶果
- 黄桷树根疙瘩
- 黄山梅
- 黄山药
- 华南铁角蕨
- 黄精叶钩吻
- 黄花独蒜
- 黄花香薷
- 黄芽白菜
- 黄药子
- 山豆花
- 贴骨散
- 黄河裸裂尻鱼
- 黄泡果
- 黄藨叶
- 黄皮血藤
- 黄菀
- 虾蟆胆
- 黄斑龙胆
- 幌伞枫
- 还亮草
- 黄杨木
- 回回豆
- 黄花地丁
- 黄花忍冬
- 蝴蝶藤
- 黄多孔菌
- 鲎壳
- 黄根
- 厚膜藻
- 黄稔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