护心草
《中华本草》:护心草
拼音注音
Hù Xīn Cǎo
别名
附心草
英文名
Herb of Michel Galingale
出处
出自《四川中药志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莎草科植物旋鳞莎草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Cyperus michelianus(L.) Link[Scirpus michelianus L.]采收和储藏:8-9月结果时采收,洗净,晒干。
原形态
旋鳞莎草,一年生草本,高2-25cm。须根众多。秆丛生,三棱形,平滑。叶长于或短于秆,宽1-2.5mm,叶鞘紫红色。叶状苞片3-6,基部宽,远长于花序。聚伞花序极短缩成卵状球形,直径5-15mm,有多数密集小穗;小穗卵形或披针形,长3-4mm,宽1.5mm,浅黄白色,上部有黄白色条纹,有3-5脉,背面龙骨状,先端有短尖;雄蕊2,稀1,花药长圆形;花柱长,柱头2,少为3,有黄色疣状突起。小坚果狭长圆形,有三棱,长约1mm。花、果期6-9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水边、路旁、潮湿空旷处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黑龙江、河北、江苏、安徽、浙江、河南、广东、四川、云南等地。
性味
味辛;淡;性平
归经
肝;脾经
功能主治
行气养血;调经。主月经不调;痛经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9-15g;或研末。
各家论述
1.《分类草药性》:养血调经。2.《四川中药志》:行气调经。治妇女月经痛及经行愆期,或一月二至三次者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护心草
拼音注音
Hù Xīn Cǎo
别名
旋颖莎草、旋鳞莎草
来源
莎草科护心草Cyperus michelianus (L.) Link [Scirpus michelianus L.],以全草入药。
生境分布
黑龙江、河北、河南、华东、四川。
性味
淡、辛,平。
功能主治
行气调经。主治痛经,经行愆期或一月2~3次者。
用法用量
0.5~1两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《*辞典》:护心草
拼音注音
Hù Xīn Cǎo
别名
附心草(《分类草药性》)。
出处
《四川中药志》
来源
为莎草科植物旋鳞莎草的全草。结果时采收。
原形态
一年生草本,高2~25厘米。秆丛生,扁三棱形。叶线形,宽1~2.5毫米,基部叶鞘紫红色。苞片3~6,叶状,较花序长很多;长侧枝聚拿花序呈头状或卵形,直径5~15毫米;小穗密集,卵形或披针形,长3~4毫米,具花10~20余朵;鳞片螺旋状排列,膜质,长圆状披针形,长约2毫米,淡黄白色,具脉3~5条,中脉延伸出顶端呈一短尖:雄蕊2,少1,花药长圆形;花柱长,柱头2,少3,通常具黄色乳头状突起。小坚果狭长圆形,三棱形。花果期6~9月。
生境分布
多生于水边潮湿地或路边。分布黑龙江、河北、河南、江苏、浙江、安徽、广东、四川等地。
性味
①《分类草药性》:"性热。"
②《四川中药志》:"味淡辛,性平,无毒。"
功能主治
①《分类草药性》:"养血调经。"
②《四川中药志》:"行气调经。治妇女月经痛及经行愆期,或一月二至三次者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0.4~1两;或研末。
复方
治经痛、经期提前:护心草、水案板等分,炕干研粉。每次四钱,煮捞糟服。(《重庆草药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南粤马兜铃
- 虫蚁菜
- 枫香树根
- 女娄菜根
- 女儿红根
- 毒箭羊角拗
- 倒挂金钩
- 滇茜草
- 南蛇竻根
- 泥炭藓
- 牛含水
- 女贞皮
- 多足蕨
- 南蛇藤
- 南板蓝叶
- 杜仲
- 女儿茶
- 宁波溲疏
- 柠檬
- 牛奶柴
- 鲨鱼油
- 蛇蜕
- 酸石榴
- 鼠脂
- 酸浆菜
- 糯米团
- 蛇退步
- 赛番红花
- 酸模
- 鲨鱼胎
- 麝香
- 榧螺
- 牛口涎
- 东北埃蕾
- 冬葵根
- 大刺儿菜
- 南瓜花
- 大黄茎
- 南蛇竻苗
- 南蛇藤根
- 冬珊瑚
- 胆星
- 南蛇簕
- 大九股牛
- 乌豆根
- 单体蕊黄芪
- 大靛根
- 大乌金草
- 稗米
- 钮子七
- 五叶藤
- 酸浆根
- 酸猴儿
- 南方红豆杉
- 鲥鱼鳞
- 东北卫矛
- 大麦秸
- 冬瓜皮
- 尼泊尔鸢尾子
- 东北蛔蒿
- 飞天蠄蟧
- 西藏桃叶珊瑚果
- 空心柳
- 红皮
- 矮杨梅
- 睡菜根
- 碎米柴
- 海蚯蚓
- 岗梅
- 黑骨头
- 红毛七
- 地丁
- 广香藤
- 黑老虎
- 艾麻草
- 炙红芪
- 棕叶狗尾草
- 地牯牛
- 苦菜
- 过山风
- 过江龙
- 姜味草
- 大皂角
- 花叶九节木
- 檀香
- 大叶白纸扇
- 锯锯藤
- 鳗鲡鱼骨
- 老鼠吹箫
- 鸟不企
- 美商陆
- 棉子油
- 松香
- 石香葇
- 六月寒
- 红牛皮菜
- 黑阳参
- 垂花胡枝子
- 蜇虫
- 山椒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