护心草
《中华本草》:护心草
拼音注音
Hù Xīn Cǎo
别名
附心草
英文名
Herb of Michel Galingale
出处
出自《四川中药志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莎草科植物旋鳞莎草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Cyperus michelianus(L.) Link[Scirpus michelianus L.]采收和储藏:8-9月结果时采收,洗净,晒干。
原形态
旋鳞莎草,一年生草本,高2-25cm。须根众多。秆丛生,三棱形,平滑。叶长于或短于秆,宽1-2.5mm,叶鞘紫红色。叶状苞片3-6,基部宽,远长于花序。聚伞花序极短缩成卵状球形,直径5-15mm,有多数密集小穗;小穗卵形或披针形,长3-4mm,宽1.5mm,浅黄白色,上部有黄白色条纹,有3-5脉,背面龙骨状,先端有短尖;雄蕊2,稀1,花药长圆形;花柱长,柱头2,少为3,有黄色疣状突起。小坚果狭长圆形,有三棱,长约1mm。花、果期6-9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水边、路旁、潮湿空旷处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黑龙江、河北、江苏、安徽、浙江、河南、广东、四川、云南等地。
性味
味辛;淡;性平
归经
肝;脾经
功能主治
行气养血;调经。主月经不调;痛经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9-15g;或研末。
各家论述
1.《分类草药性》:养血调经。2.《四川中药志》:行气调经。治妇女月经痛及经行愆期,或一月二至三次者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护心草
拼音注音
Hù Xīn Cǎo
别名
旋颖莎草、旋鳞莎草
来源
莎草科护心草Cyperus michelianus (L.) Link [Scirpus michelianus L.],以全草入药。
生境分布
黑龙江、河北、河南、华东、四川。
性味
淡、辛,平。
功能主治
行气调经。主治痛经,经行愆期或一月2~3次者。
用法用量
0.5~1两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《*辞典》:护心草
拼音注音
Hù Xīn Cǎo
别名
附心草(《分类草药性》)。
出处
《四川中药志》
来源
为莎草科植物旋鳞莎草的全草。结果时采收。
原形态
一年生草本,高2~25厘米。秆丛生,扁三棱形。叶线形,宽1~2.5毫米,基部叶鞘紫红色。苞片3~6,叶状,较花序长很多;长侧枝聚拿花序呈头状或卵形,直径5~15毫米;小穗密集,卵形或披针形,长3~4毫米,具花10~20余朵;鳞片螺旋状排列,膜质,长圆状披针形,长约2毫米,淡黄白色,具脉3~5条,中脉延伸出顶端呈一短尖:雄蕊2,少1,花药长圆形;花柱长,柱头2,少3,通常具黄色乳头状突起。小坚果狭长圆形,三棱形。花果期6~9月。
生境分布
多生于水边潮湿地或路边。分布黑龙江、河北、河南、江苏、浙江、安徽、广东、四川等地。
性味
①《分类草药性》:"性热。"
②《四川中药志》:"味淡辛,性平,无毒。"
功能主治
①《分类草药性》:"养血调经。"
②《四川中药志》:"行气调经。治妇女月经痛及经行愆期,或一月二至三次者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0.4~1两;或研末。
复方
治经痛、经期提前:护心草、水案板等分,炕干研粉。每次四钱,煮捞糟服。(《重庆草药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川层草
- 独角牛
- 栎叶槲蕨
- 嘉兰
- 楮叶
- 地盘松球
- 六道木
- 手参
- 香槁树
- 青头雀
- 六曲
- 黄杨叶
- 山甜茶
- 雪猪骨
- 四时青
- 大透骨草
- 小黑药
- 八宝茶
- 瑞连草
- 山黄麻叶
- 儿茶
- 九牛力
- 水虾草根
- 橙子核
- 山橘叶
- 水仙桃
- 香茶菜
- 香草仔
- 壶卢子
- 蛤蚧
- 栗荴
- 木芙蓉根
- 砗磲肉
- 雪梨膏
- 黑牵牛
- 山风
- 廉姜
- 树头菜
- 鳕鱼骨
- 雪山甘草
- 竻慈姑
- 棉籽
- 接骨草
- 姬蕨
- 六棱菊
- 叶上珠根
- 象肉
- 橙子
- 鹄油
- 雄黄豆
- 拐枣七
- 圆叶锦葵
- 鲎胆
- 续断
- 锡
- 圆叶野扁豆
- 野芫荽
- 水杨梅根
- 鳖脂
- 香石藤叶
- 香艾
- 岩椒草
- 蛇百子
- 鹳肉
- 粗叶木叶
- 狗毛
- 豆腐皮
- 谷精草
- 麝香壳
- 狗仔花
- 参须
- 等宽鳞毛蕨
- 飞天蠄蟧
- 鳖血
- 酸水草
- 苍山橐吾
- 粉霜
- 春花胡枝子
- 菥蓂
- 合萌
- 圆叶乌头
- 梨果榕
- 象牙参
- 锦葵
- 香蕈
- 绣球藤
- 香阿魏
- 山姜
- 雪参
- 柳叶蒿
- 木薯
- 香叶树
- 乌木屑
- 母草
- 大叶井口边草
- 凤尾贯众
- 吊山桃
- 香槐
- 散血丹
- 青酒缸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