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皮条
《中华本草》:山皮条
拼音注音
Shān Pí Tiáo
别名
金雀花
英文名
Root of Szechwan Indigo
出处
出自《昆明民间常用草药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豆科植物四川木兰的根或地上部分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Indigofera szechuensis Craib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收,洗净,鲜用或切段晒干。
原形态
四川木兰 小灌木,高约2.5m。茎直立,幼枝密被白色伏贴丁字毛,不久即脱落无毛。叶互生;叶柄长5-15mm;托叶披针形,长达2.5mm;奇数羽状复叶长10cm;小叶9-13片,叶片椭圆形至倒卵形,长5-12mm,宽4-8mm,先端钝圆或凹入,有小短洒,基部钝圆或楔形,两面被白色丁字毛。总状花序腋生,长达10cm,有花约30朵;花萼钟形,5齿裂;蝶形花冠红色,长约9.5mm;雄蕊10,二体;子房无毛。荚果粟褐色,长达4cm,内有种子数颗。花期5-6月,果期7-10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2500-3500m处的山地荒野草丛中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四川、贵州、云南等地。
性味
辛;苦;微温
归经
肝;胃;肺经
功能主治
理气宽中;清热解毒。主胃脘痛;肚腹冷痛;胸膈胀满;肺痨发热;疮疡肿毒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9-15g。外用:适量,研末调敷。
各家论述
1.《昆明民间常用草药》:根:宽中理气,解郁,除疮毒。治肚腹冷痛,胸膈气胀,痨热,疮毒。2.《贵州药植目录》:全株:止咳,利尿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山皮条
拼音注音
Shān Pí Tiáo
别名
金雀花(《贵州药植目录》)。
出处
《昆明民间常用草药》
来源
为豆科植物四川木蓝的根或全株。全年均可采收,洗净,晒干或鲜用。
原形态
小灌木,高1米。幼枝密生白色伏贴毛,后即无毛。单数羽状复叶,互生,长2.2~4.6厘米,小叶7~11枚;小叶对生,椭圆形至倒卵形,长5~12毫米,阔4~8毫米,先端钝圆或凹入,有小突尖,基部钝圆或楔形,全缘,两面具白色伏贴毛;小叶柄甚短。总状花序腋生,长5厘米;花蝶形,红色。荚果细长。花期初夏。
生境分布
生于山坡、荒地。分布四川、云南、贵州。
性味
《昆明民间常用草药》:"根:辛苦涩,微温。"
功能主治
①《昆明民间常用草药》:"根:宽中理气,解郁,除疮毒。治肚腹冷痛,胸膈气胀,痨热,疮毒。"
②《贵州药植目录》:"全株:止咳,利尿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~5钱。外用:研末调敷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黄水茄
- 红花点地梅
- 四棱杆
- 山小橘
- 山石榴
- 丝毛毛毡草
- 双叶金枪
- 四孢蘑菇
- 红菠菜
- 黄杞
- 山柰
- 三点金草
- 山牛蒡
- 山白菊
- 伸筋草
- 山芭蕉子
- 红辣槁树皮
- 少花腰骨藤
- 三爪龙
- 山牡丹
- 上石田螺
- 虎肾
- 娑罗子
- 胡黄连
- 荭草根
- 藿香
- 山白蜡条
- 虎肚
- 商陆叶
- 山乌珠
- 黄波罗果
- 黄杨
- 胡萝卜
- 山橿根
- 上山虎
- 升麻草
- 葫芦藓
- 虾蟆肝
- 唢呐花
- 黄瓜藤
- 山核桃仁
- 虎图辣
- 红花寄生
- 鲎胆
- 红莲子草
- 黄接骨丹
- 少年红
- 三叶莲
- 山芙蓉
- 蛤蟆草
- 十姊妹
- 豪猪肚
- 鹤虱
- 红豆七
- 黄总花草
- 山棘豆
- 豪猪肉
- 水胡满根
- 束花石斛
- 树火麻
- 槐米
- 活血连
- 桑鳸
- 水八角
- 水湿柳叶菜
- 山蜡梅
- 水皂角
- 火焰草
- 柿寄生
- 红枫荷
- 红母鸡草
- 水仙桃
- 红白二丸果
- 红线麻
- 鹤顶兰
- 四照花
- 伤寒草
- 黄毛山牵牛
- 黄珠子草
- 山吴萸果
- 书带蕨
- 褐云玛瑙螺
- 射罔
- 荷莲豆草
- 葫芦茶
- 三角叶风毛菊
- 山稗子
- 双翎草
- 双肾草
- 红辣蓼
- 四楞通
- 声色草
- 三叶金锦香
- 三股筋
- 山腊梅
- 红花杜鹃
- 黄土
- 黄柏
- 黄梢蛇
- 红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