红梗草
《中华本草》:红梗草
拼音注音
Hónɡ Gěnɡ Cǎo
别名
泽兰、红秆草、红升麻、黄力花、接骨草、大泽兰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菊科植物异叶泽兰的全草.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Eupatoriumheterophyllum DC. [E. wallichii DC. Var. heterophyllum (DC.) Didls]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收,洗净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异叶泽兰 多年生草本,高1-2m。茎直立,圆柱形,被长毛,上部有散生的细红色斑纹,基部淡褐色或紫色。叶对生,有时上部叶互生;叶片3全裂,少有浅裂或半裂,但花序下的叶不裂,裂片长椭圆形、椭圆状披针形或披针形,两面被柔毛及腺点,但上面的毛少而稀呈绿色,下面灰白色毛密而呈淡白色,边缘有粗锯齿,具短柄;中裂片较大,长4-9cm,宽1.5-3.5cm,侧生裂片较短上,叶柄较短,长约1cm;花序下的叶更小,不裂,卵形或披针形,无柄或有短柄。头状花序在茎顶或分枝顶端排成伞房或复伞房花序;总苞片先端圆钝。瘦果有腺点;冠毛与花冠等长。花期7-9月,果期9-10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山坡地灌木林缘或林下,以及山坡草丛中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四川、贵州、云南及西藏等地。
形状
性状鉴别 茎圆柱形,直径2-7mm,下部木千周,灰棕色,上部嫩茎灰淡绿色,被白色短毛;质脆,易断。叶多皱缩破碎,完整展平后呈椭圆形或披针形,边缘有圆锯齿,暗绿色或灰绿色,两面有黄色腺点有短白毛。微臭,味稍苦。[br]显微鉴别 叶表面观:上表皮细胞类多角形,垂周壁较平直;腺毛较多,头状由4个细胞组在,直径40-44μm;非腺毛有2种,一种由3-7人细胞组成,长132-260μm基部直径32-40μm;另一种由2-4人细胞组成,中间1或2个细胞常呈缢缩状,长100-140μm,基部直径14-16μm,常有淡棕以内含物;气孔为不定式。下表皮细胞垂周壁波状弯曲,腺毛、非腺毛与上表面相惟,叶脉上非腺毛很多。
性味
味甘;苦;性微温
归经
归肝;肾经
功能主治
活血调经;祛瘀止痛;除湿行水。主月经不调;经闭;症瘕;腹痛;产后恶露不行;小便淋漓;水肿;跌打损伤;骨折
用法用量
内服,9-15g。外用:适量,捣敷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水牛角浓缩粉
- 滑叶跌打
- 碎米蕨
- 松花粉
- 红刺藤
- 苏木
- 珊瑚草花
- 山蒿
- 石荠宁
- 水香柴
- 肾萼金腰
- 蒜梗
- 桑叶汁
- 山葛薯
- 山陀螺
- 红天葵
- 山藤藤秧
- 石莼
- 狐胆
- 杉木油
- 涩草
- 桑芽
- 红毛走马胎
- 红泽兰
- 红背桂
- 石见穿
- 火炮草果
- 厚叶子树
- 神曲
- 瓠子子
- 粟糠
- 蛇婆
- 红楠皮
- 水朝阳根
- 海韭菜
- 散尾葵
- 红小麻
- 蓑草根
- 河套大黄
- 海南砂仁
- 石楠根
- 水苦荬
- 杉子
- 沙地娃儿藤
- 树头芭蕉
- 红椋子
- 河鲀鱼
- 洪连
- 山风
- 水紫菀
- 山马豆根
- 山麻黄
- 山黄杨子
- 红叶甘橿
- 红毛草
- 红白二丸
- 水朝阳草
- 山麻根
- 散血藤
- 红五加
- 槐枝
- 红木耳
- 水杨枝叶
- 狐头
- 河乌
- 海带
- 红瑞木果
- 海杧果
- 海红豆
- 红厚壳
- 桑耳
- 水凤仙
- 山莲藕
- 海蜇皮
- 水獭肝
- 水苦荬根
- 手参
- 猴楠
- 红牛毛刺
- 水松皮
- 海铁树
- 海鳗头
- 散血子
- 树三角枫
- 桦叶荚蒾
- 水杨梅根
- 山荷叶
- 山韭
- 滑叶木通
- 山驴骨
- 散血草
- 河豚目
- 海人草
- 海参
- 海蓬子
- 海木
- 红色新月蕨
- 海藻石
- 海螺厣
- 海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