刺柄莲座蕨
《中华本草》:刺柄莲座蕨
拼音注音
Cì Bǐnɡ Lián Zuò Jué
别名
刺柄观音座莲
英文名
Wall Angiopteris
出处
始载于《中国植物志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观音座莲科植物刺柄观音座莲的根茎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Angiopteris muralis ching采收和储藏:秋、冬季采收,洗净,去须根与叶柄,晒干或鲜用。
原形态
刺柄观音座莲,大型陆生蕨类植物,植株高可达2m以上。叶二回羽状,沿中肋疏生棕色鳞片;羽片草质,互生,线状披针形,长约68cm,向两端渐变狭,基部和顶部宽约7cm,中部宽约13cm,羽轴长2cm,小羽片约37对,互生或向上部对生,下部的开展,中部以上的稍向上斜;基部的2对椭圆状卵形,长约4cm,宽约1.7cm,下部的羽片较短,宽披针形,长5-6cm,宽1.7-1.8,中部的稍长,披针形,长6.3-7.5cm,宽约1.6cm,上部的与中部相似,有时稍呈镰刀形,基部稍不等,近截形或呈宽楔形,先端短渐尖,叶缘有不规则细锯齿;叶脉分叉,近水平斜展,无倒霆假脉;叶轴具鳞状突起,羽轴背面有多数小刺头突起,腹面具纵沟,向先端具狭翅。孢子囊群跟叶缘约1.5mm处着生,呈长圆形或椭圆形,长1.5-2mm,由12-16个孢子囊组成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山谷林下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广东、广西等地。
性味
味淡;涩;性凉
功能主治
清热利湿;痰止咳;解毒消肿。主泄泻;痢疾;肺热咳嗽;瘰疬;痄腮;痈疖;骨折;毒蛇咬伤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5g。外用;适量,捣敷。
各家论述
《新华本草纲要》:根茎:叶淡,涩,性凉。有清热散结,止咳消肿,止泻的功能。用于肺炎咳嗽、蛇伤、骨折、瘰疬、痈疖、腮腺炎、肠炎及痢疾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罂粟嫩苗
- 蒲桃
- 漏斗菜
- 长圆叶梾木枝叶
- 广西莪术
- 碗蕨
- 马鞍叶
- 栗毛球
- 牛角瓜
- 龙牙楤木果
- 裂叶翼首花
- 小酒瓶花
- 云南野当归
- 黄瑞木
- 露兜竻蔃
- 大白顶草
- 湖北贝母
- 山柳
- 黄水芋
- 薯莨
- 双股箭
- 云南鸡矢藤
- 苣荬菜花
- 鲢鱼
- 黄栌
- 红牛皮菜
- 熊蕨根
- 牛耳草
- 蛇不见
- 藜芦
- 牛筋
- 鸭脚木叶
- 对叶草
- 华东木蓝
- 野苦梨根
- 冷蕨子草
- 金花茶花
- 卷边桩菇
- 椰子浆
- 酸不溜根
- 诃子核
- 紫弹树根皮
- 五指山参
- 山油麻
- 罗汉松根皮
- 苞叶木
- 驴打滚草
- 楝花
- 芜荑酱
- 匙叶黄杨
- 牛筋草
- 野芭蕉
- 雀舌豆
- 白鲜皮
- 朱兰
- 山海螺
- 沙枣花
- 落花生
- 莸
- 柳叶绣球菊
- 棉团铁线莲
- 澜江百合
- 三月泡
- 蜈蚣旗根
- 狭叶垂头菊
- 磨盘根
- 红水芋
- 黄花紫丹参
- 乌蔹莓
- 蠮螉
- 越西川木香
- 律草
- 毛桐
- 龙虾
- 马牙七
- 辽东栎皮
- 广西莲座蕨
- 勒马回
- 阳桃根
- 八目鳗
- 维氏假瘤蕨
- 丝瓜叶
- 岩蜈蚣
- 黍米
- 毛赪桐
- (鱼彭)鱼鳃
- 山杜仲
- 刷把草
- 徐长卿
- 菊芋
- 草原老鹳草
- 刺蓬花
- 光板猫叶草
- 火腿
- 除虫菊
- 长梗玄参
- 长叶紫珠
- 赤石脂
- 野冬菊
- 长柄车前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