芜荑酱
《中华本草》:芜荑酱
拼音注音
Wú Yí Jiànɡ
出处
出自《名医别录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榆科植物大果榆的果实与面曲等加工制成的酱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Ulmus macrocarpa Hance
原形态
落叶小乔木或灌木,高15-30m。枝常有具木栓质翅,当年生枝绿褐色或褐色,有粗毛;老枝褐色无毛。叶互生;叶柄长2-6mm,有短柔毛;托叶早落;叶片宽倒卵形或椭圆状倒卵形,长5-10cm,宽3-7cm,中上部最宽,先端突尖,基部狭或浅心形,两边不对称,两面粗糙,有粗毛,边缘具钝单锯齿或重锯齿。花先叶开放,数朵簇生于去年枝的叶腋或散生于当年枝的基部;花大,长达15mm,两性;花被4-5裂,绿色;雄蕊与花被片同数,花药大,带黄玫瑰色;雌蕊1,子房1室,绿色,柱头2裂。翅果特大,长2.5-3.5cm,宽2.2-2.5cm,被毛,花被宿存,种子位于翅果的中部。花期4-5月,果熟期5-6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1000-1300m的向阳山坡、丘陵及固定沙丘上,在林区多生于林缘及河岸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东北、华北及陕西、甘肃、青海、江苏、安徽、河南等地。
性味
辛;性温
功能主治
杀虫。主虫积腹痛;疮癣
用法用量
内服:适量,开水冲服
注意
不宜过量、久服
各家论述
1.《名医别录》:杀虫。2.《唐本草》:杀三虫。3.《食疗本草》:芜荑酱功力强于榆人酱。(指杀诸虫,利大小便,心腹恶气。)。4.《本草拾遗》:主五鸡病,除疮癣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芜荑酱
拼音注音
Wú Yí Jiànɡ
出处
《别录》
来源
为榆科植物大果榆的果实与面曲等加工制成的酱。
原形态
植物形态参见"芜荑"条。
制法
《纲目》:"造法与榆仁酱同。"(取芜荑仁水浸一伏时,袋盛,揉洗去涎,以蓼汁拌晒,如此七次,同发过面曲,如造酱法,下盐晒之。每一升,曲四斤,盐一斤,水五斤)
性味
辛,温。
①《唐本草》:"辛。"
②《纲目》:"辛,温,无毒。"
功能主治
杀虫,除疮癣。
①《别录》:"杀虫。"
②《唐本草》:"杀三虫。"
③《食疗本草》:"芜荑酱功力强于榆人酱。"(指"杀诸虫,利大小便,心腹恶气。")
④《本草拾遗》:"主五鸡病,除疮癣。"
注意
《食疗本草》:"多食落发。"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黄颡鱼
- 茅膏菜
- 蟋蟀
- 豹皮菇
- 小茜草
- 长青草
- 侧耳
- 阳桃
- 刺茶美登木
- 草红藤
- 鸡爪槭
- 黎罗根
- 血水草
- 云南铁丝莲
- 地不容
- 山茴芹
- 刀豆根
- 樟木
- 野罂粟
- 和筋草
- 山胡椒
- 镰形棘豆
- 猫须草
- 银丝杜仲
- 狗肝菜
- 木菠萝
- 竻慈姑
- 栓皮栎
- 淫羊藿根
- 枫香脂
- 金精石
- 姜叶三七
- 刺柏
- 草本三角枫
- 金瓜草
- 榛子
- 猪肤
- 岳桦
- 羊蹄实
- 刺芫荽
- 棣棠花
- 阔叶石韦
- 鸡脚参
- 鳖血
- 泥炭藓
- 侧子
- 翠蓝草
- 苦苣苔
- 芭蕉头
- 留兰香
- 千年不烂心
- 鱼鳔
- 小叶昏鸡头
- 竹叶防风
- 人乳汁
- 白叶瓜馥木
- 荛花根
- 犁头草
- 秦艽
- 铜牛皮
- 鸡冠参
- 陆英
- 银叶柳
- 大泡通
- 爵床
- 石上莲
- 椴树根
- 草龙根
- 接骨草
- 楸叶
- 禾秆蹄盖蕨
- 金丝猴
- 鳆鱼
- 野颠茄
- 水老虎
- 肉根还阳参
- 荷苞花
- 罗勒根
- 芦根
- 胡颓子根
- 湖瓜草
- 沙枣
- 千灵丹
- 山丹
- 黄矾
- 黄桷叶
- 灰蓟
- 地盘松球
- 红花雪莲花
- 黄鼬
- 条裂山莴苣
- 香茅根
- 樟木子
- 短柄枹栎虫瘿
- 菊花脑
- 响叶杨
- 龙船花
- 梦花
- 斑花杓兰
- 牛金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