芜荑酱
《中华本草》:芜荑酱
拼音注音
Wú Yí Jiànɡ
出处
出自《名医别录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榆科植物大果榆的果实与面曲等加工制成的酱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Ulmus macrocarpa Hance
原形态
落叶小乔木或灌木,高15-30m。枝常有具木栓质翅,当年生枝绿褐色或褐色,有粗毛;老枝褐色无毛。叶互生;叶柄长2-6mm,有短柔毛;托叶早落;叶片宽倒卵形或椭圆状倒卵形,长5-10cm,宽3-7cm,中上部最宽,先端突尖,基部狭或浅心形,两边不对称,两面粗糙,有粗毛,边缘具钝单锯齿或重锯齿。花先叶开放,数朵簇生于去年枝的叶腋或散生于当年枝的基部;花大,长达15mm,两性;花被4-5裂,绿色;雄蕊与花被片同数,花药大,带黄玫瑰色;雌蕊1,子房1室,绿色,柱头2裂。翅果特大,长2.5-3.5cm,宽2.2-2.5cm,被毛,花被宿存,种子位于翅果的中部。花期4-5月,果熟期5-6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1000-1300m的向阳山坡、丘陵及固定沙丘上,在林区多生于林缘及河岸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东北、华北及陕西、甘肃、青海、江苏、安徽、河南等地。
性味
辛;性温
功能主治
杀虫。主虫积腹痛;疮癣
用法用量
内服:适量,开水冲服
注意
不宜过量、久服
各家论述
1.《名医别录》:杀虫。2.《唐本草》:杀三虫。3.《食疗本草》:芜荑酱功力强于榆人酱。(指杀诸虫,利大小便,心腹恶气。)。4.《本草拾遗》:主五鸡病,除疮癣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芜荑酱
拼音注音
Wú Yí Jiànɡ
出处
《别录》
来源
为榆科植物大果榆的果实与面曲等加工制成的酱。
原形态
植物形态参见"芜荑"条。
制法
《纲目》:"造法与榆仁酱同。"(取芜荑仁水浸一伏时,袋盛,揉洗去涎,以蓼汁拌晒,如此七次,同发过面曲,如造酱法,下盐晒之。每一升,曲四斤,盐一斤,水五斤)
性味
辛,温。
①《唐本草》:"辛。"
②《纲目》:"辛,温,无毒。"
功能主治
杀虫,除疮癣。
①《别录》:"杀虫。"
②《唐本草》:"杀三虫。"
③《食疗本草》:"芜荑酱功力强于榆人酱。"(指"杀诸虫,利大小便,心腹恶气。")
④《本草拾遗》:"主五鸡病,除疮癣。"
注意
《食疗本草》:"多食落发。"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山高粱
- 罗汉果根
- 短穗兔耳草
- 蘘荷子
- 续断
- 狗舌草根
- 使君子
- 紫筒草根
- 小喇叭
- 红毛对筋草
- 厚叶川木香
- 槐耳
- 挪挪果
- 隆萼当归根
- 蒟蒻
- 山刺梨
- 木瓜枝
- 松塔
- 中间骨牌蕨
- 樟树皮
- 白头翁
- 野葡萄根
- 土贝母
- 大人血七
- 奴柘刺
- 鸭胆子
- 黄荆叶
- 鳝鱼
- 红敷地发
- 红毛野海棠
- 黄鼬
- 倒心叶桃叶珊瑚
- 矮脚苦蒿
- 苍山橐吾
- 刺芋
- 赤芍
- 三七
- 芋梗
- 红母猪藤
- 木香子
- 贵州獐牙菜
- 金钗石斛
- 倒触伞
- 水葫芦苗
- 裂果卫矛
- 香排草
- 实葫芦根
- 岩泽兰
- 小红人
- 贯众
- 厚皮香花
- 白松塔
- 楮树白皮
- 扁豆藤
- 厚皮树皮
- 福寿草
- 全叶青兰
- 地花生
- 瘴气藤
- 海龟
- 羊角藤叶
- 毛野丁香叶
- 高山唐松草
- 药用小阴地蕨
- 山莨菪
- 羊蹄实
- 鸭嘴花
- 东北桤木
- 三楞草
- 爬藤榕
- 肾经草
- 黍米
- 苦草
- 玉米黑霉
- 狐心
- 宽叶紫萁苗
- 马刀
- 矩圆线蕨
- 甘肃棘豆
- 火炭母
- 破布草
- 万寿菊
- 柴胡叶链荚豆
- 假菠萝
- 阳桃
- 白透骨消
- 狗爪樟
- 漏篮子
- 鹧鸪脂
- 老虎俐根皮
- 榕树果
- 皂荚叶
- 柳叶菜根
- 黄练芽
- 青箭杆草
- 肿柄菊叶
- 三白草
- 甘青铁线莲
- 长圆叶艾纳香
- 西瓜根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