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山芝麻
《中华本草》:大山芝麻
拼音注音
Dà Shān Zhī Mɑ
别名
山油麻、假芝麻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梧桐科植物剑叶山芝麻的根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Helicteres lanceolata DC.采收和储藏:冬季采挖根部,洗净泥沙,切片,晒干。
原形态
剑叶山芝麻 灌木,高1-2m。小枝密被黄褐色星状短柔毛。叶互生;叶柄长3-9mm,密被星状柔毛;叶片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,长3.5-7.5cm,宽2-3cm,先端急尖或渐尖,基部钝,两面均被黄褐色星状短柔毛,尤以下面为密,全缘或近先端有数个小锯齿。花簇生或排成长1-2cm的聚伞花序,腋生;花细小,长约12mm;萼筒状,5浅裂,被茸毛;花瓣5,红紫色,不等大;雌雄蕊柄基部被茸毛;雄蕊10,花药外向,退化雄蕊5,条状披针形;子房5室,每室有胚珠约12个。蒴果圆筒状,长2-2.5cm,宽约8mm,先端具喙,密被长绒毛。花期7-11月。
栽培
1.生物学特性:喜温暖湿润的气候,以气温25-30℃时生长较快,秋后生长缓慢。对土壤要求不严,耐旱耐瘠。以疏松、含腐殖丰富的壤土栽培为宜。[br]2.栽培技术:用种子繁殖。春播在3月下旬至4月下旬,按行距35cm开沟,沟深3-4cm,将种子均匀撒入沟内,覆土后稍镇压,浇水,保持土壤湿润,15-20天出苗,当苗高20cm左右,按行株距35cm×35cm开穴移栽,每穴栽苗2-3株,栽后压紧,浇足定根水。[br]3.定植后,第1年中耕除草3-4次,并结合追肥。第2年后,每年中耕除草3次,并在春、夏和秋、冬季各追施堆肥或厩肥1次,施肥后进行培土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山坡草地上或灌丛中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海南、广东、广西、云南等地。
性味
辛;苦;寒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。主感冒发热;咳嗽;麻疹;痢疾;疟疾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6-15g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穞豆
- 山稔叶
- 乌毛蕨贯众
- 白桂木根
- 安徽刺黄柏
- 艾叶
- 白花龙胆
- 巴巴花
- 白背叶(峨嵋山胡椒)
- 白椴
- 白附子
- 白果
- 白花灯笼
- 白蔹
- 白竻薳
- 白花丁香
- 白花映山红
- 白金古榄
- 春尖油
- 白茅花
- 白毛藤根
- 白毛蛇
- 白牛胆
- 白毛委陵菜
- 白马鬃铃花
- 白千层油
- 百舌鸟
- 白三百棒
- 柏树根
- 巴茅果
- 斑叶紫金牛
- 半边风
- 半拉子
- 霸王根
- 斑竹花
- 豹肉
- 蝙蝠葛
- 崩疮药
- 变色红菇
- 扁藤
- 变叶美登木
- 变叶榕
- 冰
- 菜板
- 补血草
- 冰糖草
- 苍耳囊虫
- 藏鮡肉
- 蚕退纸
- 檫树
- 阔叶假参
- 粗叶耳草
- 茶子木花
- 大黄花
- 滇绿豆
- 角叉菜
- 狼牙委陵菜
- 大苞甲跖草
- 虎杖香蕈
- 红寒药
- 花蚁虫
- 金狗脊黄毛
- 筋骨散
- 金橘
- 辣椒茎
- 蕨萁
- 咳嗽草
- 莱菔
- 楝叶
- 蓝花侧金盏
- 辣辣菜
- 烂泥蒿
- 连翘根
- 兰石草
- 莲叶橐吾
- 老枪谷叶
- 老头草
- 老鼠瓜
- 老婆子针线
- 苏木蓝
- 亮叶桦根
- 雷公橘
- 两广瘤足蕨
- 镰叶瘤足蕨
- 镰叶马蔺根
- 林荫千里光
- 镰羽贯众
- 辽瓦松
- 莲状绢毛菊
- 蓼子草
- 篱笆竹
- 魿鱼
- 藜芦
- 鳞始蕨
- 罗平蓟
- 林问荆
- 羊七莲
- 柳杉叶
- 琉璃草果实
- 六棱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