狐肠
《中华本草》:狐肠
拼音注音
Hú Chánɡ
英文名
Fox intestine
出处
出自《名医别录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犬科动物狐狸和南狐的肠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1.Vulpes vulpes Linnaeus2.Vulpes vulpes hoole Swinhoe采收和储藏:捕杀后,剖腹,取肠,洗净,阴干。
原形态
1.狐狸,体长约75cm,重7.5kg。颜面狭窄,吻尖。四肢短,尾粗长,超过体长的一半,且其毛蓬松,身上有特殊的狐骚味。头部棕灰色,吻端棕黑色,下颌污白色,耳背黑色或棕黑色。背部红棕色,体侧黄褐色,腹部黄白色。四肢棕色或浅褐色,前后肢外侧有一条黑纹。尾色同背部,尾端白色。毛色因个体而有差异。2.南狐,体形似狗,中等细长。重7.5kg左右,外形与上种类似,亦有腭臭。毛色变化较大,通常标准者,其头、躯、尾为赤褐色;深者赤色,浅者黄褐色。个体头部灰棕色;唇、下颏至前胸暗白色;颈、肩、体两侧稍黄色,背部红棕色;腹面白色或黄白色,尾尖白色。前后肢外侧的黑褐色带纹,其宽狭不等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栖息于森林、丘陵、草原等地。穴居树洞,土穴中常抱尾而睡。和动敏捷,食物杂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湖北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、四川、云南等地。
性味
味苦;性微寒
归经
脾;胃经
功能主治
镇痉;止痛;解毒。主惊风;心胃气痛;疥疮
用法用量
内服:煅存性研末,3-9g。
各家论述
《陆川本草》:止痛,治心胃气痛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狐肠
拼音注音
Hú Chánɡ
出处
《别录》
来源
为犬科动物狐的肠。
功能主治
《陆川本草》:"止痛。治心胃气痛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煅存性研末,1~3钱。
复方
治卒忤(原注即中恶):腊月野狐肠烧末,以水服方寸匕。(《千金方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葛上亭长
- 蛇疙瘩
- 苏木蓝
- 铁扇子
- 毛大丁草
- 山麻黄
- 零陵香
- 草果药
- 鸡屎树
- 建兰叶
- 岩七
- 马骝卵
- 海铁树
- 萍蓬草根
- 金鸡尾
- 象皮
- 短柄南蛇藤茎叶
- 灰毛婆婆纳
- 梵天花
- 黄花地锦苗
- 无名木皮
- 锦葵
- 白毛草
- 鹅涎
- 总状绿绒蒿
- 白杨枝
- 车桑仔叶
- 蟾蜍
- 防已
- 黄瓜藤
- 冬青子
- 锦鸡儿
- 柏树果
- 蓝花葱
- 麻根
- 剑叶耳草
- 山柰
- 蔓胡颓子
- 亮叶冬青
- 热痱草
- 桑椹酒
- 沙枣
- 莲子
- 地涩涩
- 黄花夹竹桃
- 山马兰
- 小叶柳
- 土附子
- 四方草
- 草地早熟禾
- 大叶黄杨根
- 黄花菜
- 檰芽
- 南瓜根
- 戟叶石韦
- 楮实
- 野杜仲果
- 砂仁花
- 疣果冷水花
- 柱果木榄叶
- 黄鼠肉
- 朴树皮
- 寄马桩
- 家独行菜
- 牛心果
- 猫头
- 光杆琼
- 野梨枝叶
- 牡荆子
- 金丝草
- 桃枝
- 大鹅儿肠
- 贯众
- 铁浆
- 水火麻
- 大肺经草
- 十姊妹
- 水牛尾
- 撒发
- 野樱桃根
- 野决明
- 水马桑
- 矮脚苦蒿
- 白扁豆
- 苦艾
- 白柳
- 荜茇根
- 滇南冠唇花
- 古羊藤
- 猫须草
- 小报春
- 茵芋
- 白猪栗
- 羊哀
- 牛蹄
- 金发草
- 佛甲草
- 五瓣寄生
- 黑头草
- 黄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