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参内脏
《中华本草》:海参内脏
拼音注音
Hǎi Shēn Nèi Zànɡ
别名
海参肠
来源
药材基源:为刺参科动物刺参、绿刺参、花刺参等的内脏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1.Apostichopus japonicus(Selenka)[Stichopus japonicus Selenka]2.Stichopus chloronotus Brandt采收和储藏:将剖出的内脏阴干,蜜封于阴凉干燥处。
原形态
1.刺参,体呈圆柱状,一般长20-40cm,宽3-6cm,背面隆起,具4-6行圆锥形大小不等的肉刺,腹面管足较密,排成不规则的纵带。口在前端,后端为肛门。口偏于腹面,周围具楯状触手20个。口背有一乳突,生殖孔即位于孔突处。皮内的骨片主要为桌形体,幼小个体的桌形体塔部细而高,底盘较大,周缘平滑,老年个体的桌形体塔部变低或消失,只剩下小形的穿孔盘。产卵季节在5月底到7月初。2.绿刺参,体呈四广柱形,一般长达30cm以上,沿身体的边棱,各有两行交互排列的圆锥形肉刺。腹面管足较多,排列成3纵带,中央带较宽。口稍偏于腹面,具触手20个。浅层皮内的骨片,主要是略成方形的桌形体,上方稍向外扩张,顶上有小齿8-12个,最多可达16个;下方底盘小,有穿孔4-8个。深层皮内的骨片为小形的C形体。3.花刺参,体稍呈方柱形,一般长30-40cm,最长可达95cm。背面散生多数圆锥形和排列不规则的肉刺。腹面管足排列成3纵带,喘带较宽。触手20个。皮的内片:第1种为桌形体,基塔部顶端具12个向外扩张的小齿,它的底盘小,略带方形,中央常有4个大孔,周围有4个或4个以上的小孔;底盘较大的桌形体,其周围小孔也较多。第2种骨片是大小不等的C形体。第3种似为数个C形体连接组成的花纹样体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活时体色变异很大,多为橄榄绿灰色,并间有灰黄、浅褐及浓绿等色的斑点或斑纹,肉刺末端有的带红色。多栖息于潮间带珊瑚礁旁或岩石下,大形个体多在海水较深处。产卵季节在6月下旬。资源分布:我国分布于海南及雷州半岛、西沙群岛等沿岸浅海。
功能主治
镇惊;和胃;解毒透疹;生肌止血。主癫痫;小儿消化不良;胃及十二指肠溃疡;麻疹;疮疖;外伤出血
用法用量
内服:研末,每次3-12g;或煎服。外用:适量,研末敷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槐米
- 横经席
- 哈蟆油
- 海底柏
- 小牛肝菌
- 化香树叶
- 河乌
- 桦桃树
- 桦褶孔
- 合掌草
- 大枣
- 猪肉
- 化橘红
- 旱柳
- 伽果
- 海蟑螂
- 河口莲座蕨
- 旱柳叶
- 换锦花
- 海蜇
- 鸡血七
- 厚朴果
- 大叶凤仙花
- 粗榧枝叶
- 水将军
- 槐白皮
- 河豚子
- 满山白
- 长叶丹参
- 棉花根
- 翻背白草
- 河套大黄
- 海南三七
- 五味藤
- 海螵蛸
- 海南虎皮楠
- 和筋草
- 核桃青龙皮
- 香圆子
- 金钟茵陈
- 黄瓜仁草
- 海参
- 合子草
- 华南皂荚
- 红花杜鹃
- 子楝树根
- 河鲀鱼
- 海虾壳
- 华山矾果
- 海桐树
- 海菜
- 壶卢
- 海人草
- 紫楠根
- 合萌
- 铅霜
- 铁钉菜
- 蛇王藤
- 河豚鱼肝油
- 华清香藤
- 杭州荠薴
- 葛叶
- 鳆鱼
- 枣核
- 十字苔草
- 鹿耳翎
- 林檎根
- 谷皮藤
- 地黄实
- 茱苓草
- 绵参
- 淡豆豉
- 蓼螺
- 岗松根
- 竹节树
- 石柑子
- 土桂皮
- 旋覆花根
- 香血藤
- 宽叶紫萁
- 鄂西粗筒苣苔
- 刺人参
- 鸡爪参
- 南岭黄檀
- 杜鹃花果实
- 芭茅
- 紫金莲
- 蛴螬
- 毒鱼藤
- 酸模
- 苦荞头
- 地梅子
- 寻骨风
- 焦槟榔
- 火麻仁
- 海鳗卵
- 细柱五加
- 香雪兰
- 草果药
- 铁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