血水草根
《中华本草》:血水草根
拼音注音
Xuè Shuí Cǎo Gēn
别名
广扁线、捆仙绳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罂粟科植物血水草Eomecon chionantha Hance的根及根茎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Eomecon chionantha Hance采收和储藏:9-10月采,晒干或鲜用。
原形态
血水草 多年生草本,高30-60cm。植株具红橙色汁液。根和根茎匍匐,黄色。茎紫绿色,有光泽。叶基生;叶柄细长,长10-30cm,基部具窄鞘;叶片卵圆状心形或圆心形,长5-26cm,宽5-20cm,先端急尖,基部耳垂状,长2-9cm,表面绿色,背面灰绿色,有白粉,掌状脉5-7条,细脉网状,明显,边缘呈波状。花季灰绿色而略带紫红色,高20-40cm,有花3-5朵,排列成伞房状聚伞花序;苞片和小苞片卵状披针形,长0.2-lcm,先端渐尖;花萼2,盔状,长0.5-1.5cm,无毛,先端渐尖,基部合生,早落;花瓣4,白色,倒卵形,长1-2.5cm,宽0.7-1.8cm;雄蕊多数,花丝长0.5-0.7cm,花药长圆形,长约0.3cm,黄色;子房卵形或窄卵形,长0.5-1cm,无毛,花柱长0.3-0.5cm,柱头2裂。蒴果长椭圆形,长约2cm,直径约0.5cm,先端稍细小。花期3-6月,果期5-7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700-2200m的山谷、溪边、林下阴湿肥沃地,常成片生长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河南、湖北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等地。
形状
1.性状鉴别 根茎细圆柱形,弯曲或扭曲,长可至50cm,直径1.5-5mm。表面红棕色或灰棕色,平滑,有细纵纹,节间长2-5cm,节上着生纤细的须状根。质脆,易折断,折断面不平坦,皮部红棕色,中柱淡棕色,有棕色小点(维管束)。气微,味微苦。[br]2.显微鉴别 根茎横切面:表皮细胞扁小,有的可见单细胞毛。皮层宽广。外韧型维管束数个,排列成环状。韧皮部外侧有新月形纤维束。束内形成层隐约可见。木质部有十至数十个导管。髓较大。髓射线宽。本品皮层及髓部散有乳汁管,直径40-90μm,有时可见黄色或白色油滴状分泌物。
化学成分
根茎含血根碱(sanguinarine),白屈菜红碱(chelerythrine)。
性味
苦;辛;凉;有小毒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;散瘀止痛。主风热目赤肿痛;咽喉疼痛;尿路感染;疮疡疖肿;毒蛇咬伤;产后小腹瘀痛;跌打损伤及湿疹;疥癣等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5-15g;或浸酒。外用:适量,捣烂敷;或研末调敷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透骨香根
- 菊叶三七
- 铁线草
- 羊蹄甲
- 药绿柴
- 橡木皮
- 天茄子
- 白牛胆
- 金雀花
- 紫藤根
- 金猫头
- 鹅骨梢
- 北豆根
- 白辣蓼
- 一文钱
- 大脖子药
- 单刀根
- 虻虫
- 大叶桉果
- 牙痈草
- 大泡通
- 羊蹄实
- 峨山雪莲花
- 滇绿豆
- 千屈菜
- 菊花苗
- 红背叶
- 吴茱萸叶
- 象皮木
- 白果根
- 心叶忽布
- 青礞石
- 狗缨子
- 刺楸茎
- 大叶南苏
- 稀花蓼
- 帽辫七
- 五色梅叶
- 野洋参
- 狼萁草
- 白草莓
- 鳞花草
- 乌蔹莓
- 夏至草
- 泥炭藓
- 岗梅叶
- 土当归
- 马先蒿
- 二仙桃
- 白蝶花
- 白珠树
- 血盘草
- 椿白皮
- 乌鸦翅羽
- 滴水珠
- 蘡薁根
- 小蕨鸡
- 毛稔根
- 鹅臎
- 狗尾草
- 狼紫草
- 普贤菜
- 桃南瓜
- 藏紫菀
- 马桑根
- 藤黄
- 鄂西粗筒苣苔
- 野苋菜
- 草绣球
- 铁
- 铁包金
- 铜罗伞
- 雀榕叶
- 分筋草
- 紫玉簪叶
- 鹤顶兰
- 小百部
- 绛梨木
- 通花根
- 白铃子
- 菊花参
- 枫柳皮
- 五龙根
- 大叶紫薇
- 退血草
- 青灰叶下珠
- 青葙花
- 青蒿
- 紫石英
- 美穗草
- 铁破锣
- 伽蓝菜
- 天竺子
- 黄藤
- 关白附
- 铁海棠
- 蚕豆花
- 羊肚菌
- 青通草
- 假木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