豨仙草
《中华本草》:豨仙草
拼音注音
Xī Xiān Cǎo
别名
豨莶草、蘅签草、野苏子、香苏
来源
药材基源:为唇形科植物丽江糙苏带根的全草。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Phlomis likiangensis C.Y.Wu[P.bracteosa auct.non Royle]
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收,洗净,晒干。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Phlomis likiangensis C.Y.Wu[P.bracteosa auct.non Royle]
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收,洗净,晒干。
原形态
丽法糙苏,多年生草本,高60-150cm。根粗厚。茎粗壮,四棱形,具槽及条纹,上部密被星瘙短绒毛,下部疏被星状疏柔毛,有分枝。下部的茎生叶叶柄长7-13cm;叶片心形或阔卵形,上部卵形,长7-18cm,宽6-15cm,先端急尖或尾状渐尖,基部心形至圆形,边缘为具胼胝尖的中齿状,上面疏生星状短柔毛及单毛,下面密被星状短柔毛;苞片卵一菜或卵状披针形,超过花序很多,柄长0.5-5.5cm。轮伞花序具总梗;苞片叶状,线状披针形,通常长4-13mm,宽1.5-5mm;花萼管状,外面被灰色星状短毡毛,萼齿5齿;花冠白色或黄色,冠檐二唇形,上唇边缘流苏状,内面被髯毛,下唇3圆裂,侧裂片较小;雄蕊4,二强,内藏花丝被毛,后对花丝在毛环上方有钩状反折的附属器;花柱先端不等的2短裂。小坚果无毛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约3500m的草地上。
资源分布:分布于云南西北部。
资源分布:分布于云南西北部。
性味
味辛;苦;性微温
归经
肝;晒干
功能主治
祛风化痰;通络止痉;除湿解毒。主中风痰壅;半身不遂;口眼呐斜;瘫痪麻木;痿痹不仁风湿骨痛;痰咳气喘;麻风;白癜风;白带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-9g;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知量,捣敷或煎汤洗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强壮莲座蕨
- 猴头菌
- 血见愁老鹳草
- 刺血红
- 花皮胶藤
- 黑红菇
- 渐尖毛蕨
- 炮仗花
- 千屈草
- 鸡谷草
- 鸡公柴果
- 白背小报春
- 香水塔花
- 野鸡肉
- 山茱萸
- 花蜘蛛
- 筋骨散
- 穗花蛇菰
- 山荸荠
- 鸡脚莲
- 黑草
- 欧泽芹
- 蜘蛛香
- 蝼蛄
- 蒲葵
- 蛇接骨
- 剑麻
- 大千生
- 牛屎树
- 鸭胆
- 砂茴香子
- 梨果仙人掌
- 矮脚罗伞
- 藨草
- 鸦椿卫矛
- 列当
- 黄精叶钩吻
- 无患树皮
- 红缘层孔菌
- 泡花子
- 刺参
- 黑面叶根
- 伸筋草
- 千里马
- 刺果苏木
- 九节风
- 苦檀叶
- 蓝叶棵
- 清风藤
- 螃蟹脚
- 蜘蛛
- 凤凰衣
- 皮哨子
- 鹿筋
- 茅香
- 飘拂草
- 鸡血藤
- 胖根藤
- 头顶一支花
- 甜地丁
- 山大颜
- 金雀花
- 长前胡
- 石楠
- 回心草
- 蕨
- 大避债蛾
- 软丝藻
- 黄颡鱼
- 灰藋
- 驳骨草
- 三叉凤尾蕨
- 大独叶草
- 胡椒
- 草木灰
- 鲛鱼
- 大白药
- 蒟酱叶
- 风叶藤
- 猴接骨草
- 人指甲
- 毛茄
- 一口红
- 高粱火焰苞
- 角翅卫矛果
- 菊花叶
- 角蒿
- 六月青
- 刺楸树叶
- 千金子霜
- 安徽小檗
- 鳖脂
- 雄黄豆
- 荆三棱
- 牛奶树
- 景天
- 黄山五叶参
- 大白顶草
- 蟾皮
- 芦山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