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蕨萁
《中华本草》:小蕨萁
拼音注音
Xiǎo Jué Qí
别名
小蕨鸡、白粉蕨、华北粉背蕨
来源
药材基源:为中国蕨科植物华北薄鳞蕨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Leptolepidium kuhnii(Milde)Hsing et S.K.Wu[Cheilanthes kuhnii Milde;Aleuritopteris kuhnii(Milde)Ching]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收,洗净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陆生小型蕨类植物,植株高20-40cm。根茎直立,密被红棕色卵形或阔披针形鳞片。叶草质,簇生;叶柄栗红色,圆柱形,长4-15cm,下部疏生膜质长卵形的鳞片;叶轴棕色;叶片长圆状披针形或狭椭圆形,长10-25cm,宽3.5-8.5cm,先端渐尖,下部三回羽状深裂;羽片10-12对,近对生,无柄或具极短的柄,基部1对羽片卵状三角形,长2.5-4cm,二回羽状深裂,顶部羽状深裂;小羽片4-5对,卵状长圆形,先端渐尖,长1-1.5cm,宽5-7mm,羽状深裂;裂片4-5对,长约3mm,宽约2mm,边缘全缘。下面疏被灰白色粉末,叶脉羽状。孢子囊群圆形,成熟时汇合成线形;囊群盖革质,连接,边缘波状,老时褐色,沿裂片边缘着生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2700-3500m的林下或路边岩石上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东北、华北、陕西、甘肃、四川、云南等地。
化学成分
叶含22(29)-何帕烯[hop-22(29)-ene], 22-何帕醇(hydroxyhopane),铁线蕨酮(adiantone),粉背蕨烯三醇(cheilanthenetriol),粉背蕨烯二醇(cheilanthenediol),3,5-二羟基-7,4'-二甲氧基黄酮(3,5-dihydroxy-7,4'-dimethoxyflavone),5-羟基-3,7,4'-三甲氧基黄酮(5-hydroxy-3,7, 4'-trimethoxy flavone),4-甲氧基苯甲酸(4-methoxybenzoic acid),游离的豆甾醇(stigmasterol),菜油甾醇(campesterol),谷甾醇(sitosterol)及它们的棕榈酸酯。对羟苯乙烯基-β-D-葡萄糖甙(p-hydroxystyrol-β-D-glucoside)。
性味
苦;寒
功能主治
润肺止咳;凉血止血。主咳血;外伤出血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5-30g。外用:适量,研末敷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新香草
- 细叶泥炭藓
- 小血藤
- 莕菜
- 小赤麻
- 显子草
- 狭叶竹节参
- 相思子
- 小距紫堇
- 蝎子草
- 玄台
- 向天蜈蚣
- 小过路黄
- 徐长卿
- 象牙参
- 犀牛皮
- 小獐毛
- 小白蒿
- 小白鱼
- 仙鹤草
- 小谷精草
- 小青
- 夏枯草
- 新疆羌活
- 旋覆花
- 熊胆
- 纤毛婆婆纳
- 向日葵
- 小金挖耳
- 喜马拉雅米口袋
- 旋复花根
- 蠵龟筒
- 消毒药
- 锈毛钝果寄生
- 溪荪
- 小粘药
- 仙掌子
- 苋
- 蟹壳
- 小茄
- 兴安白头翁
- 血苋
- 锡
- 细叶桉
- 苋菜
- 小铜锤
- 西北莸
- 橡木皮
- 狭萼半边莲
- 小球藻
- 细叶马料梢
- 细花丁香蓼
- 细齿叶柃
- 小芸木
- 下果藤
- 小马齿苋
- 夏至草
- 小一把抓
- 西南金刚藤
- 辛参
- 溪黄草
- 细穗爵床
- 细轴荛花
- 仙茅参
- 向日葵壳
- 虾须豆
- 蝎子七
- 小雪人参
- 新木姜子
- 新疆藜芦
- 旋覆花根
- 小画眉草
- 小白棉
- 小百部
- 细叶鼠曲草
- 小败火草
- 小鬼钗
- 象肉
- 辛夷
- 小牛力
- 籼米
- 小金牛草
- 西伯利亚青兰
- 西南槐树
- 玄参
- 细叶刺针草
- 绣球藤
- 小苏苏棵花
- 萱草
- 蟹
- 杏香兔耳风
- 小白撑
- 新疆香堇
- 小紫金牛
- 虾筏草
- 夏枯草露
- 血风藤
- 星蕨
- 象胆
- 犀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