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蕨萁
《中华本草》:小蕨萁
拼音注音
Xiǎo Jué Qí
别名
小蕨鸡、白粉蕨、华北粉背蕨
来源
药材基源:为中国蕨科植物华北薄鳞蕨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Leptolepidium kuhnii(Milde)Hsing et S.K.Wu[Cheilanthes kuhnii Milde;Aleuritopteris kuhnii(Milde)Ching]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收,洗净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陆生小型蕨类植物,植株高20-40cm。根茎直立,密被红棕色卵形或阔披针形鳞片。叶草质,簇生;叶柄栗红色,圆柱形,长4-15cm,下部疏生膜质长卵形的鳞片;叶轴棕色;叶片长圆状披针形或狭椭圆形,长10-25cm,宽3.5-8.5cm,先端渐尖,下部三回羽状深裂;羽片10-12对,近对生,无柄或具极短的柄,基部1对羽片卵状三角形,长2.5-4cm,二回羽状深裂,顶部羽状深裂;小羽片4-5对,卵状长圆形,先端渐尖,长1-1.5cm,宽5-7mm,羽状深裂;裂片4-5对,长约3mm,宽约2mm,边缘全缘。下面疏被灰白色粉末,叶脉羽状。孢子囊群圆形,成熟时汇合成线形;囊群盖革质,连接,边缘波状,老时褐色,沿裂片边缘着生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2700-3500m的林下或路边岩石上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东北、华北、陕西、甘肃、四川、云南等地。
化学成分
叶含22(29)-何帕烯[hop-22(29)-ene], 22-何帕醇(hydroxyhopane),铁线蕨酮(adiantone),粉背蕨烯三醇(cheilanthenetriol),粉背蕨烯二醇(cheilanthenediol),3,5-二羟基-7,4'-二甲氧基黄酮(3,5-dihydroxy-7,4'-dimethoxyflavone),5-羟基-3,7,4'-三甲氧基黄酮(5-hydroxy-3,7, 4'-trimethoxy flavone),4-甲氧基苯甲酸(4-methoxybenzoic acid),游离的豆甾醇(stigmasterol),菜油甾醇(campesterol),谷甾醇(sitosterol)及它们的棕榈酸酯。对羟苯乙烯基-β-D-葡萄糖甙(p-hydroxystyrol-β-D-glucoside)。
性味
苦;寒
功能主治
润肺止咳;凉血止血。主咳血;外伤出血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5-30g。外用:适量,研末敷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细叶泥炭藓
- 薤叶
- 细草
- 毛诃子
- 小鹭鸶兰
- 喜鹊肉
- 西伯利亚蓼
- 小茅香
- 小金樱子
- 狭叶山胡椒
- 猩猩花
- 兴安薄荷
- 小通草
- 向阳花
- 小青藤
- 细叶野牡丹
- 锡叶藤
- 小药木
- 小血藤叶
- 夏天无
- 席草
- 斜叶榕叶
- 千脚虫
- 小连翘
- 小蕨鸡
- 小粘叶
- 向日葵根
- 小驴蹄草
- 夏腊梅
- 象头花
- 小白绵参
- 血散薯
- 相思子根
- 仙人球
- 显脉罗伞
- 锈毛白枪杆
- 杏子
- 锈叶野牡丹
- 绣球花
- 西河柳
- 蛇王藤
- 蘘荷子
- 旋复花
- 癣草
- 绣线菊子
- 萱草嫩苗
- 新香草
- 细叶桉叶
- 小酒瓶花
- 小米草
- 菥蓂子
- 响铃豆
- 阳桃叶
- 鬼灯笼根
- 小萹蓄
- 仙百草
- 小金樱
- 蚬肉
- 下草
- 苋根
- 山萝花
- 青灰叶下珠
- 绣球防风根
- 象牙
- 小赤麻根
- 朱顶红
- 蘘草
- 貒骨
- 新木橿子
- 西瓜子壳
- 杏李
- 辛夷
- 萱藻
- 心叶百合
- 虾子草
- 熊尾草
- 细叶草乌
- 肖菝葜
- 飞廉
- 狭果茶藨
- 豨仙草
- 小牛肋巴
- 小青杨
- 绣线菊根
- 小铜锤
- 西北莸
- 细花丁香蓼
- 小芸木
- 萱草根
- 辛参
- 狭头橐吾
- 西南金刚藤
- 小画眉草
- 小白棉
- 姜味草
- 细穗爵床
- 杏仁
- 小败火草
- 虾须豆
- 细叶鼠曲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