鸡骨柴
《中华本草》:鸡骨柴
拼音注音
Jī Gǔ Chái
别名
鸡骨柴
出处
《晶珠本草》引载了多部藏医名着对本品的记载。《晶珠本草》记载:“息柔巴防伤口腐烂,治疳疮。分黄黑两种,黄者为息柔赛保(黄香薷);黑者为息柔那保(黑香薷)”。钧多吉说:“息柔巴利虫病”。《八支自释》中记载“息柔巴分为黄黑两种,黑香薷又分蓝、紫两种。蓝者为息柔俄保,紫者为息柔莫保”。《图鉴》中记载“黄香薷生长在高山草甸、泉边、沼泽草甸。叶状如荨麻叶,花穗状如虎豹尾,花黄色,状如稷花。气味浓烈,功效防虫
来源
药材基源:为忍冬科植物去南双盾木的根。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Dipelta yunnanensis Franch.[D.ventricosa Hemsl.]
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收,切段晒干。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Dipelta yunnanensis Franch.[D.ventricosa Hemsl.]
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收,切段晒干。
原形态
云南又盾木,落叶灌木,高达4m。幼枝被短柔毛。叶对生;叶柄长约5mm;叶椭圆形至宽披针形,长5-10cm,宽2-3cm,先端渐尖至长渐尖,基部钝圆至近圆形,全缘或具疏浅齿,上面疏生短柔毛,主脉下陷,下面沿脉被白色长柔毛,边缘具睫毛。伞房状的聚伞花序,1-4花生于短枝顶部叶腋;小苞片2对,一对较小,卵形,不等形,另一对较大,肾形;萼筒密被柔毛,萼齿5,钻状条有浅囊或否,喉部橘黄色,具柔毛,裂片5;雄蕊4,二强;花柱细,超出雄蕊,柱头头状。蒴果卵形,被柔毛,具宿存而增大的4枚小苞片,其中对网脉明显,肾形,以其弯曲部分贴生于果实,长2.5-3cm,宽1.5-2cm。种子扁,外面具脊。花期5-6朋,果期6-11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880-2400m的山坡灌丛中。
资源分布:分布于陕西、甘肃、湖北、四川、贵州和云南。
资源分布:分布于陕西、甘肃、湖北、四川、贵州和云南。
形状
性状鉴别:本品长短不一,顶端多弯曲,全体被灰白色短茸毛,尤以花序为多。枝略呈四棱形,具纵沟槽及细条纹,紫褐色,灰绿色,有的具暗紫色斑纹,较下部的外皮呈片状剥落,剥落处光滑,节间长2~7cm,节上有明显的对生叶痕及长卵形芽迹,质硬脆,易折断,断面外围淡绿色或紫褐色,木质,髓部类白色,海绵质。叶皱缩卷曲,多破碎,具短柄,展平后,卵形至椭圆状披针形,上面绿褐色,背面灰绿色,密被细小腺点,叶缘具浅波状锯齿,脉网状,背面明显凸出,叶片纸质。穗状花序灰绿色,长2~12cm;苞片卵状披针形至狭披针形,灰绿色至黑褐色;花萼筒状钟形,5齿裂,花冠淡棕色,二唇形。小坚果椭圆形或卵形,褐色,光滑。气浓香,味微苦。[br]显微鉴别:1.鸡骨柴嫩枝(直径约1mm)横切面:表皮为1列扁小长方形细胞,排列整齐,外被多数非腺毛和腺毛,表皮内侧为数列厚角细胞,大小不等,胞壁波状弯曲。皮层狭窄。内皮层明显。中柱鞘厚壁组织排列成环状,由纤维及长方形或类方形的石细胞组成。维管束呈筒状,外韧型。韧皮薄壁细胞内含黄棕色透明物。形成层成环。木质部较宽,细胞均木化,导管单列,径向排列,木射线多为1~3列细胞。髓部宽广,细胞壁较厚,外围的几列细胞较小,壁厚,木化,壁孔明显。[br]2.鸡骨柴粗枝(直径约3mm)横切面:内皮层不明显,在中柱鞘与韧皮部之间,形成1列径向延长的大型木栓化细胞,垂周壁弯曲。本品厚角组织,薄壁组织、木射线及髓细胞中均含细小淀粉粒,髓细胞中并散在草酸钙柱晶和方晶。[br]3.鸡骨柴叶表皮平面观:上表皮细胞呈不规则多角形,平周壁多平滑,被非腺毛和小腺毛。下表皮细胞垂周壁波状弯曲,平周壁角质层呈细波状纹理,可见小腺毛与金黄色腺鳞。气孔为不定式,副卫细胞4~6,非腺毛多生于脉上表皮。[br]粉末鉴别:鸡骨柴粉末:非腺毛众多,由1~10余个细胞组成,有的有分叉,全长30~400μm,基部宽10~40μm,壁较厚,外壁有齿状角质层纹理,表面具疣状突起。小腺毛甚多,全长30~40μm,腺头球形,细胞2,直径20~30μm,单细胞柄。腺鳞大,圆形,直径60~100μm,多由8个分泌细胞组成,充满棕黄色物质及圆形油滴。石细胞多见,较小,正方形、长方形或类圆形,沟孔及圆形单纹孔均甚明显。草酸钙柱晶和方晶长15~30μm,宽6~12μm。
化学成分
本品的枝叶及花序经预试证明,有生物碱、黄酮、有机酸、内酯、香豆精、酚性物质和挥发油的反应。
性味
味苦;性平
功能主治
发表透疹;解毒止痒。主麻疹痘毒;湿热身痒;穿裸风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9-15g。
制剂
汤剂,膏剂。
复方
方一:鸡骨柴鲜草适量捣烂,敷在疮疡表面,可防虫蝇叮咬。[br]方二:鸡骨柴60g,渣训膏、黑冰片、洪莲、翼首草、马蔺子各30g。共研粗粉,一次6~9g,一日2次,煎服。治急性胃肠炎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鸡骨柴
拼音注音
Jī Gǔ Chái
别名
双翔草、老妈妈棵、瘦狗还阳草、酒药花、紫油苏
来源
唇形科鸡骨柴Elsholtzia fruticosa (D. Don)Rehd.,以根入药。
生境分布
广西、湖北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、西藏。
性味
苦,温。
功能主治
温经通络,祛风除湿。主治风湿关节疼痛。
用法用量
配药泡酒服,用量3~5钱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鸡爪槭
- 苦碟子
- 蔷薇花
- 木瓜核
- 地蜂子
- 地枫皮
- 鸡子黄
- 虎杖叶
- 鮹鱼
- 臭常山
- 鲎
- 鼠牙半支
- 点地梅
- 水鳖蕨
- 结香花
- 紫堇花
- 大叶刺篱木叶
- 刺槐
- 黄毛榕
- 紫背天葵草
- 九节风
- 草果药
- 砗磲
- 丹参
- 独行千里
- 鹅绒藤
- 黄练芽
- 斑叶兰
- 菠萝皮
- 药用倒提壶
- 宽筋藤
- 大叶樟
- 黄秦艽
- 石刁柏
- 大鲵
- 马骝卵
- 娃娃鱼
- 白螺蛳壳
- 黑壳楠
- 蝮蛇
- 水紫菀
- 白矾
- 括金板
- 鱼串草
- 黄花鸢尾
- 无风自动草
- 野京豆
- 醉针茅根
- 芝麻菜
- 味牛膝
- 乌蛇膏
- 蒙自水芹
- 广枣
- 蓬莱草
- 真藓
- 细叶七星剑
- 打虫果
- 大麦奴
- 金背枇杷果
- 银紫丹参
- 异木患
- 黄唇鱼心
- 石灰
- 簇生卷耳
- 续断
- 臭山羊
- 黄花地丁
- 四楞蒿
- 小白蒿
- 小花清风藤
- 角螺厣
- 止咳菊
- 薄雪草
- 龙船乌泡
- 蝇子草
- 楮头红
- 白毛蛇
- 黄颡鱼涎
- 刺蓬花
- 江珧柱
- 大叶胡枝子
- 屈头鸡
- 杏香兔耳风
- 红根
- 肾子草
- 枯萝卜
- 蟾头
- 圆果罗伞
- 小飞扬草
- 广西过路黄
- 白仙茅
- 破头风
- 狭头橐吾
- 卡密
- 大叶蒟
- 十大功劳叶
- 鼠脂
- 貒肉
- 土草果
- 藏羚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