宜梧
《中华本草》:宜梧
拼音注音
Yí Wú
别名
白叶刺根、锅底刺、椬梧、柿模、咸匏柴、胡颓子、白叶刺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胡颓子科植物福建胡颓子的根。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Elaeagnus oldhamii Maxim.
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,挖根,洗净,切片晒干。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Elaeagnus oldhamii Maxim.
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,挖根,洗净,切片晒干。
原形态
福建胡颓子 常绿直立灌木,高1-2m。具粗壮长棘刺,刺长10-40mm或更长,刺基部有时着生花和叶,幼枝密被褐色鳞片。单叶互生;叶柄长4-7mm;叶近革质,倒卵形或倒卵状披针形,长3-4.5cm,宽1.5-2.5cm,先端圆形,向基部渐窄狭,全缘,幼时上面密被银白色鳞片,后逐渐脱落,下面密被银白色和散生少数深褐色鳞片。花淡白色,被鳞片,数花簇生于叶腋成短总状花序,花梗长3-4mm;花被筒短,杯状,长约2mm,上部4裂,裂片与花被筒等长或更长,长达3mm,内面无毛或疏生白色星状柔毛;雄蕊4,花丝极短,花药长圆形,长约1.5mm;花柱直立,无毛。果实卵圆形,长5-8mm,幼时密被银白色鳞片,成熟时红色。花期11-12月,果期翌年2-3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500m以下的空旷地区和山坡灌木丛中。
资源分布:分布于福建、台湾、广东等地。
资源分布:分布于福建、台湾、广东等地。
形状
性状鉴别 根圆柱形,直径1-2cm。表面暗棕色,具纵沟纹,栓皮易剥落。质坚硬,不易折断。断面皮部红棕色,木部浅黄色。气微,味微酸涩。
性味
苦;酸;微温
功能主治
祛风活血;健脾益肾。主风湿痹痛;跌打瘀肿;慢性肝炎;胃痛腹泻;消化不良;肾亏腰痛;劳倦乏力;盗汗;遗精;白带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0-60g。
注意
《福建药物志》:“孕妇禁服。”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狼紫草
- 齿叶橐吾
- 疏叶香根芹
- 荭草花
- 绢毛菊
- 母丁香
- 囊距翠雀
- 豆列当
- 鲦鱼
- 黄明胶
- 天浆壳
- 菩提香
- 大草乌
- 小三棵针
- 土牡蛎
- 艾麻草
- 土百部
- 橘核
- 藏菌陈
- 牛角瓜
- 狗尾草
- 碎骨红
- 大风药
- 皱叶子
- (鱼彭)鱼脑
- 烟管蓟
- 塔黄
- 九牛力
- 千年耗子屎种子
- 鹿药
- 西南毛莨
- 水枇杷
- 松木皮
- 西藏羊耳兰
- 鳢鱼血
- 阿利藤
- 柽柳
- 红背酸藤
- 龙眼叶
- 白茅根
- 粗叶木叶
- 李树叶
- 两指剑
- 狸尾草
- 萝芙木
- 绿豆
- 苍山冷杉
- 红背叶
- 牛马藤
- 橘络
- 羊脑
- 鳢鱼肠
- 紫金标
- 榔榆皮
- 抓地虎
- 牛耳草
- 菊花根
- 狗筋蔓
- 麦瓶草种子
- 早谷藨
- 人参娃儿藤
- 三匹叶
- 鲤鱼肠
- 细叶桉
- 白果根
- 榔榆茎
- 藜实
- 簕欓
- 朱砂七
- 角翅卫矛果
- 艾叶
- 馒头蟹
- 倒提壶
- 蓝叶棵
- 双肾草
- 蝇子草
- 肥荚红豆
- 翅柄铁线蕨
- 叉分蓼
- 黄葵
- 大叶马尾连
- 头花杜鹃
- 驼乳
- 芸香草
- 美商陆子
- 黄背草苗
- 大一箭球
- 芭茅果
- 牛毛七
- 斑鸠菊
- 大白顶草
- 马蹄叶
- 谷皮树
- 金雀根
- 藤檀
- 梵天花
- 山橘
- 石芥菜
- 灰叶
- 刺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