丁榔皮
《中华本草》:丁榔皮
拼音注音
Dīnɡ Lánɡ Pí
别名
松杨木皮
英文名
Bark of Largeleaf Dogwood
出处
出自《陕西中草药志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山茱萸科植物(木来)木的树皮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Swida macrophylla (Wall.)Sojak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,剥取树皮,切段,晒干。
原形态
落叶乔木或灌木,高4-15m。一年生枝赤褐色,疏生柔毛,有棱角。叶对生;叶柄长1.6-3cm,上面有浅沟,基部略呈鞘状;叶片椭圆状卵形至椭圆状长圆形,长8-16cm,宽4-8cm,先端渐尖,基部圆形或宽楔形,侧脉5-7对,弓状弯曲。伞房状聚伞花序顶生,长8-9cm,宽9-11cm;总花梗红色,花小,白色至黄色;花萼裂片4,齿三角形,外面褐柔毛;花瓣4,长圆形至长圆状披针形;雄蕊4,花药丁字形着生;子房下位,花柱短,棍棒表,宿存。核果球形,成熟时蓝黑以,核骨质,扁球形,两侧各有1条浇沟及6条脉纹。花期6-7月,果期8-9月。
性味
味苦;性平
功能主治
祛风通络;利湿止泻。主筋骨疼痛;肢体瘫痪;痢疾;水泻腹痛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6-15g。
各家论述
1.《本草拾遗》:主水痢,不问冷热,取皮煎令黑,服一升。2.《陕西中草药》:祛风止痛,通经活络。治筋骨疼痛,腰腿痛,肢体瘫痪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丁榔皮
拼音注音
Dīnɡ Lánɡ Pí
别名
丁木树、白对节子
来源
山茱萸科灯台树属植物梾木Cornus macrophylla Wall.,以树皮入药。夏季剥取较老树枝的皮,晒干。
性味
苦,平。
功能主治
祛风止痛,舒筋活络。用于风湿筋骨痛,腰腿痛,肢体瘫痪。
用法用量
3~5钱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《*辞典》:丁榔皮
拼音注音
Dīnɡ Lánɡ Pí
别名
松杨木皮(《本草拾遗》)。
出处
《陕西中草药》
来源
为山茱萸科植物椋子木的树皮。夏季剥取较老树枝的皮,晒干。
性味
《本草拾遗》:"苦,平,无毒。"
功能主治
①《本草拾遗》:"主水痢,不问冷热,取皮煎令黑,服一升。"
②《陕西中草药》:"祛风止痛,通经活络。治筋骨疼痛,腰腿痛,肢体瘫痪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~5钱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刮筋板
- 上山龙
- 续断
- 心叶风毛菊
- 中间骨牌蕨
- 岩豆
- 春尖油
- 岩梭花
- 岩谷伞
- 云支花
- 夜合花
- 草地早熟禾
- 虫牙药
- 一味药
- 葱叶
- 圆瓣冷水花
- 岩七
- 岩菖蒲
- 一朵云叶
- 叶天天花
- 樗鸡
- 宜昌荚蒾叶
- 岩松鼠骨
- 苍条鱼鳖
- 一枝黄花
- 岩冬菜
- 岩胡椒
- 亚麻子
- 厓花子
- 岩椒
- 云南五叶参
- 一叶萩
- 茨菇草
- 一枝旗
- 草果药
- 亚乎奴
- 春花胡枝子
- 原羚角
- 圆叶乌头
- 草泽泻
- 云牛膝
- 优若藜
- 原蚕蛾
- 叶上珠
- 楮茎
- 圆叶野扁豆
- 砗磲肉
- 岩椒草
- 岩蜈蚣
- 苍山橐吾
- 茶条槭
- 一颗针
- 叶上珠根
- 圆叶锦葵
- 橙子
- 穿心草
- 樗叶
- 岩莴苣
- 云南地黄连
- 云南重楼
- 云香草
- 叶下珠
- 圆叶碱毛茛
- 宜昌荚蒾
- 岩景天
- 苍耳花
- 楮叶
- 圆叶南蛇藤茎
- 圆果冷清草
- 岩节连
- 一味药根
- 草鞋青
- 葱花
- 叶上花
- 岩丸子
- 岩扫把
- 臭菘种子
- 元宝槭
- 叶上果根
- 咬人狗
- 亚黑管菌
- 葱汁
- 兖州卷柏
- 岩白菜素
- 草灵脂
- 川明参
- 余甘子
- 豺皮
- 岩枇杷
- 翅茎蜂斗草
- 草原老鹳草
- 草血竭
- 圆叶南蛇藤根
- 残槁蔃
- 楮头红
- 圆叶千金藤
- 岩梭
- 粗皮松萝
- 岩葱
- 圆叶白杨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