丁榔皮
《中华本草》:丁榔皮
拼音注音
Dīnɡ Lánɡ Pí
别名
松杨木皮
英文名
Bark of Largeleaf Dogwood
出处
出自《陕西中草药志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山茱萸科植物(木来)木的树皮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Swida macrophylla (Wall.)Sojak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,剥取树皮,切段,晒干。
原形态
落叶乔木或灌木,高4-15m。一年生枝赤褐色,疏生柔毛,有棱角。叶对生;叶柄长1.6-3cm,上面有浅沟,基部略呈鞘状;叶片椭圆状卵形至椭圆状长圆形,长8-16cm,宽4-8cm,先端渐尖,基部圆形或宽楔形,侧脉5-7对,弓状弯曲。伞房状聚伞花序顶生,长8-9cm,宽9-11cm;总花梗红色,花小,白色至黄色;花萼裂片4,齿三角形,外面褐柔毛;花瓣4,长圆形至长圆状披针形;雄蕊4,花药丁字形着生;子房下位,花柱短,棍棒表,宿存。核果球形,成熟时蓝黑以,核骨质,扁球形,两侧各有1条浇沟及6条脉纹。花期6-7月,果期8-9月。
性味
味苦;性平
功能主治
祛风通络;利湿止泻。主筋骨疼痛;肢体瘫痪;痢疾;水泻腹痛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6-15g。
各家论述
1.《本草拾遗》:主水痢,不问冷热,取皮煎令黑,服一升。2.《陕西中草药》:祛风止痛,通经活络。治筋骨疼痛,腰腿痛,肢体瘫痪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丁榔皮
拼音注音
Dīnɡ Lánɡ Pí
别名
丁木树、白对节子
来源
山茱萸科灯台树属植物梾木Cornus macrophylla Wall.,以树皮入药。夏季剥取较老树枝的皮,晒干。
性味
苦,平。
功能主治
祛风止痛,舒筋活络。用于风湿筋骨痛,腰腿痛,肢体瘫痪。
用法用量
3~5钱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《*辞典》:丁榔皮
拼音注音
Dīnɡ Lánɡ Pí
别名
松杨木皮(《本草拾遗》)。
出处
《陕西中草药》
来源
为山茱萸科植物椋子木的树皮。夏季剥取较老树枝的皮,晒干。
性味
《本草拾遗》:"苦,平,无毒。"
功能主治
①《本草拾遗》:"主水痢,不问冷热,取皮煎令黑,服一升。"
②《陕西中草药》:"祛风止痛,通经活络。治筋骨疼痛,腰腿痛,肢体瘫痪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~5钱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罗勒根
- 多头风轮菜
- 丝瓜络
- 零陵香
- 麝香壳
- 红土子
- 黄葛树
- 赪桐
- 衣鱼
- 东北红豆杉
- 小丁香
- 鸡肚肠草
- 绿萼梅
- 风藤草
- 蕉芋
- 广豆根
- 香樟叶
- 脱力草
- 夏天无
- 散血芹
- 瓶尔小草
- 单叶铁线莲
- 片鸡尾草
- 牛膝
- 竹叶防风
- 铧头草
- 四叶细辛
- 算盘子叶
- 文冠果
- 百合子
- 越橘
- 血党
- 乌榄核
- 过江龙
- 蚌花
- 香榧草
- 铜棒锤
- 黄鳝藤
- 千年耗子屎种子
- 野竹兰
- 竹林消
- 草灵脂
- 合掌消
- 蟋蟀
- 蛇王藤
- 萹蓄
- 野冬菊
- 翻白叶
- 绵萆薢
- 桑螵蛸
- 锅铲叶
- 枸骨子
- 南牡蒿
- 毛葡萄
- 过墙风
- 翅果唐松草
- 地笋
- 硼砂
- 石彭子
- 龟胶
- 牛胞衣
- 鹿仙草
- 驱虫斑鸠菊
- 荩草
- 狼油
- 管仲
- 地筋
- 朝天罐
- 水枇杷
- 风寒草
- 木槿根
- 石韦
- 冰球子
- 香石藤果
- 山羊肝
- 尖叶铁扫帚
- 酸水草
- 黄颡鱼涎
- 山莴苣
- 红葵
- 仙鹤草
- 羊屎条根
- 桦菌芝
- 蛤蟆草
- 芦子
- 华萝藦
- 树腰子
- 麦撇花藤
- 枳壳
- 牛马藤
- 紫雪花
- 金雀马尾参
- 鸡血七
- 乌蔹莓
- 地蜂子
- 柘树果实
- 胆南星
- 白背枫
- 薄柱草
- 牛金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