丁榔皮
《中华本草》:丁榔皮
拼音注音
Dīnɡ Lánɡ Pí
别名
松杨木皮
英文名
Bark of Largeleaf Dogwood
出处
出自《陕西中草药志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山茱萸科植物(木来)木的树皮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Swida macrophylla (Wall.)Sojak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,剥取树皮,切段,晒干。
原形态
落叶乔木或灌木,高4-15m。一年生枝赤褐色,疏生柔毛,有棱角。叶对生;叶柄长1.6-3cm,上面有浅沟,基部略呈鞘状;叶片椭圆状卵形至椭圆状长圆形,长8-16cm,宽4-8cm,先端渐尖,基部圆形或宽楔形,侧脉5-7对,弓状弯曲。伞房状聚伞花序顶生,长8-9cm,宽9-11cm;总花梗红色,花小,白色至黄色;花萼裂片4,齿三角形,外面褐柔毛;花瓣4,长圆形至长圆状披针形;雄蕊4,花药丁字形着生;子房下位,花柱短,棍棒表,宿存。核果球形,成熟时蓝黑以,核骨质,扁球形,两侧各有1条浇沟及6条脉纹。花期6-7月,果期8-9月。
性味
味苦;性平
功能主治
祛风通络;利湿止泻。主筋骨疼痛;肢体瘫痪;痢疾;水泻腹痛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6-15g。
各家论述
1.《本草拾遗》:主水痢,不问冷热,取皮煎令黑,服一升。2.《陕西中草药》:祛风止痛,通经活络。治筋骨疼痛,腰腿痛,肢体瘫痪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丁榔皮
拼音注音
Dīnɡ Lánɡ Pí
别名
丁木树、白对节子
来源
山茱萸科灯台树属植物梾木Cornus macrophylla Wall.,以树皮入药。夏季剥取较老树枝的皮,晒干。
性味
苦,平。
功能主治
祛风止痛,舒筋活络。用于风湿筋骨痛,腰腿痛,肢体瘫痪。
用法用量
3~5钱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《*辞典》:丁榔皮
拼音注音
Dīnɡ Lánɡ Pí
别名
松杨木皮(《本草拾遗》)。
出处
《陕西中草药》
来源
为山茱萸科植物椋子木的树皮。夏季剥取较老树枝的皮,晒干。
性味
《本草拾遗》:"苦,平,无毒。"
功能主治
①《本草拾遗》:"主水痢,不问冷热,取皮煎令黑,服一升。"
②《陕西中草药》:"祛风止痛,通经活络。治筋骨疼痛,腰腿痛,肢体瘫痪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~5钱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七鳃鳗
- 银朱
- 瘴气藤
- 人参条
- 锅铲叶
- 山菅兰
- 黄芩
- 香椿子
- 大叶沿阶草
- 鱼脑石
- 奶浆参
- 龟胶
- 山羊肝
- 薄荷素油
- 椒蒿
- 鸡血七
- 枫寄生
- 玉簪
- 过山蕨
- 朱砂根叶
- 山麻黄
- 娃娃鱼
- 荠菜
- 天山花楸
- 大驳骨
- 小青杨
- 狗骨
- 升药底
- 小伸筋草
- 瓜蒌子
- 红果参
- 使君子叶
- 六月雪叶
- 地龙
- 双飞蝴蝶
- 榼藤子
- 贝齿
- 桤木
- 红叶木姜子根
- 尖尾风
- 千里光
- 小草
- 黑参
- 野菠菜
- 竹叶艾
- 茱苓草
- 虫牙药
- 枳壳
- 牛胞衣
- 海龙
- 花椒叶
- 姜石
- 石彭子
- 蓝树
- 柞蚕蛹
- 西红柿
- 球花马蓝
- 绣球花
- 肉半边莲
- 铃兰
- 苔菜
- 苦草
- 南方六道木
- 大皂角
- 海螺壳
- 蜥蜴
- 柳絮
- 锦葵
- 川木通
- 鱼鳔
- 午香草
- 白金果榄
- 野烟叶
- 红楤木
- 苦楝子
- 剑叶耳草
- 黄龙藤
- 栝楼皮
- 鸡屎白
- 铧头草
- 火炭母
- 獾油
- 毛大丁草根
- 红娘子
- 花生壳
- 钓鱼竿
- 蝙蝠
- 一匹草
- 紫丁香
- 瞿麦
- 大肺经草
- 黄杨
- 花蕊石
- 护心草
- 寒莓
- 黄花补血草
- 鼠妇
- 牛金子
- 胆南星
- 瓜子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