广州山柑
《中华本草》:广州山柑
拼音注音
Guǎnɡ Zhōu Shān Gān
别名
广州槌果藤。
英文名
root-bark of Canton capet
出处
始载于《中国高等植物图鉴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白花菜科植物广州山柑的根、种子或茎叶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Capparis cantoniensis Lour.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收,洗净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广州山柑 攀缘灌木。小枝平直,幼时有棱角,被淡黄色短柔毛,节间长1-4cm;刺坚硬,平展或外弯,尖端常暗黑色,花枝上刺小或不存在。叶柄长4-6mm;叶片近革千周,长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,先端有小凸尖头。圆锥花序顶生,由数个至多个亚伞形花序组成,每个亚伞形花序有花数于十一朵,总花梗长1-3cm;苞片钻形,长1-2mm,早落;花蕾球形,直径3-4mm;花梗长7-12mm;花白色,有得味;萼片长4-5mm,宽约3mm,外轮2个稍大,舟形,外被短柔毛,边缘膜质,内轮2个略小,椭圆形或倒卵形,白色膜质边缘上被白色缘毛;花瓣倒卵形或长圆形,长4-6mm,宽1.5-2.5mm,常在内面中下部被白色柔毛;雄蕊20-45,雌蕊柄6-8mm;子房近椭圆形,胎座2。果球形至椭圆形直径10-15mm,果皮薄,革质,平滑;种子一至数个,球形或近椭圆形,长6-7mm。几乎全年都有开花结果记载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山沟水旁或湿润林中。资源分布:分布福建、广东、海南、广西、贵州、云南等地。
性味
苦;寒
归经
心;肺经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;止咳;止痛。主咽喉肿痛;肺热咳嗽;胃脘热痛;跌打伤痛及疥癣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6-12g。外用:根或茎叶适量,捣敷。
各家论述
《新华本草纲要》:根、藤、种子、味苦、性寒。有清热解毒,镇痛,疗肺止咳的功能。广州鼎湖山民间用茎、叶治疥癣,亦作农药;广西民间用件子治喉痛和心气痛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枫寄生
- 地筋
- 白螺蛳壳
- 黄花菜
- 苞蔷薇根
- 新疆一支蒿
- 万年藓
- 蟅虫
- 火秧竻
- 狗筋蔓
- 扁豆衣
- 广西九里香根
- 九里香根
- 茶树根
- 马齿
- 大浮萍
- 马来蒲桃
- 玉米花
- 猫肉
- 狼尾草根
- 蛇鲻
- 食茱萸
- 水玉簪
- 一把香
- 糖茶藨
- 厚壳树
- 八角枫根
- 黄唇鱼肝
- 紫玉簪根
- 娃娃鱼
- 光石韦
- 滇池海棠
- 自消容
- 蒙自木蓝
- 地五泡藤
- 九龙藤
- 酒糟
- 黄唇鱼鳃
- 细叶藤柑
- 榛子花
- 苜蓿
- 大团囊虫草
- 水晶花
- 盒子草
- 凤眼果壳
- 马桑树皮
- 番泻叶
- 灰绿水苎麻
- 铁鞭草
- 豹子眼睛果
- 小团叶根
- 鸡头
- 薄荷油
- 东北埃蕾
- 美丽胡枝子
- 油鱼
- 小叶买麻藤
- 牛心果
- 木莲
- 榆叶
- 鲤鱼目
- 冬瓜藤
- 臭茉莉
- 地菍果
- 灰凤梨
- 糙叶千里光
- 蜂蜜树
- 青杠膏
- 鬼毛针
- 鸡爪草
- 铁华粉
- 乌榄核
- 铁苋
- 豺肉
- 苦芥
- 黄蜀葵
- 衡州乌药
- 大果榆
- 偏翅唐松草根
- 白兰花
- 草金杉
- 滇常山花
- 画眉草
- 牡荆茎
- 松叶防风花
- 虫笋
- 簝叶竹根
- 崖棕根
- 三角草
- 大千生
- 丽江青木香
- 长毛香科科
- 石茶
- 银粉背蕨
- 鹄绒毛
- 马骨节
- 蟾酥
- 车螯
- 下山虎
- 大叶钩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