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独叶草
《中华本草》:大独叶草
拼音注音
Dà Dú Yè Cǎo
别名
化血丹、大马蹄香、独叶草
英文名
Root or leaf of Dockleaf Goldenray
出处
出自《昆明民间常用草药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菊科植物大独叶草的根、叶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Ligularia lapathifolia (Franch.) Hand.-Mazz.[Senecio lapathifoliuas Franch.]采收和储藏:秋、冬季采收,洗净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大独叶草 多年生草本,高达1m,直径1.5-2cm。根10余条,丛生。茎粗壮,被蛛丝状短毛。吉互生;下部叶有基部稍抱茎的长柄;叶片长圆状卵状披针形,长达40cm,宽达20cm,常较叶柄稍长,基部截形或稍下延,边缘有具小尖头的细齿,有10余对羽状脉,下面或两面被蛛丝状疏毛;中部叶较小,下部渐狭而抱茎;上部叶小,披针形。头状花序较多,排列成密伞房状或复伞房状,有短或长的梗及条形苞叶;总苞宽钟状,被密蝗丝状毛;总苞片10-13个,长圆形,长10-15mm,边缘膜质;舌状花1层,舌片长15-18mm,黄色。瘦果倒卵圆形;冠毛红褐色,约与筒状花花冠等长。花果期7-10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山谷坡地草丛中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四川、云南、西藏等地。
性味
味辛;微苦;性热;小毒
功能主治
散瘀活血;止痛。主跌打损伤;瘀肿疼痛;风湿痹痛
用法用量
内服:研末,0.9-1.5g,开水或酒送服。外用:适量,研末调敷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大独叶草
拼音注音
Dà Dú Yè Cǎo
别名
化血丹
出处
《昆明民间常用草药》
来源
为菊科植物大独叶草的根、叶。秋冬采收,洗净晒干。
原形态
多年生草本。根十数条,丛生。大叶1枚,基生;叶柄长约16厘米;叶片卵状三角形,长约50厘米或更大,宽约33厘米,先端渐尖,有小突尖,基部阔楔形或近平截,叶缘有不规则锯齿,两面均被粗毛,上面有棕色粗点。头状花序径约24毫米,排为总状,花序总梗细长,被绵毛,有狭披针形苞片2~3枚;总苞钟形,苞片2型,外面的较狭,内面的阔而明显,边缘均呈膜质;舌状花1列,黄色,雌性,着生较疏;花冠线状倒披针形;管状花两性,黄色。瘦果狭柱形,棕色,冠毛黄白色。花期秋季。
生境分布
生于山坡土质较厚地带。分布云南等地。
性味
辛麻微苦,热,有小毒。
功能主治
散瘀,活血,止痛。治跌打损伤,瘀肿疼痛,风湿筋骨痛。
用法用量
内服:研末,3~5分。外用:研末调敷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枣槟榔
- 胡颓子
- 煨姜
- 猬胆
- 骆驼毛
- 散血藤
- 斩龙草
- 眼子菜根
- 南瓜叶
- 紫背金盘草
- 兴安白头翁
- 莙荙子
- 有柄石韦
- 南瓜七
- 大花卫矛
- 灵芝草
- 野香橼花
- 龙胆
- 田螺壳
- 红毛叶马蹄香
- 银边吊兰
- 草果
- 光板猫叶草
- 田螺
- 滇绣球
- 毛蜂斗草
- 粗毛蹄盖蕨
- 四方藤
- 草泽泻
- 益智
- 大泡通叶
- 无毛南蛇藤
- 地榆
- 粗皮松萝
- 海松子
- 臭节草根
- 郎伞木
- 苘麻子
- 樟树皮
- 地红子根
- 鳗鲡鱼
- 三角泡
- 一皮草
- 猫儿屎果
- 一匹草
- 花南星
- 黄龙须
- 荩草
- 娃娃鱼
- 小红藤
- 屎咕咕
- 香石藤果
- 黄颡鱼涎
- 土半夏
- 樗鸡
- 叶下花
- 栝楼皮
- 金钱白花蛇
- 江珧柱
- 刘寄奴
- 冰球子
- 酒
- 祁州一枝蒿
- 尖子木
- 倒爪草
- 将军树
- 桧叶
- 管南香
- 凉山虫草
- 白附子
- 白朱砂莲
- 野冬菊
- 女菀
- 牛金子
- 柠条
- 尖叶铁扫帚
- 薤白
- 三消草
- 金钮扣
- 苦天茄叶
- 白背叶根
- 了哥王根
- 独蕨箕
- 簕欓
- 异木患
- 黄花香
- 鸭嘴花
- 羊屎条根
- 楤木根
- 鱼脑石
- 荔枝草
- 金雀马尾参
- 猪鬃草
- 四大天王
- 龟甲胶
- 臭柏
- 芙蓉根
- 蝇虎
- 云芝
- 淡豆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