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独叶草
《中华本草》:大独叶草
拼音注音
Dà Dú Yè Cǎo
别名
化血丹、大马蹄香、独叶草
英文名
Root or leaf of Dockleaf Goldenray
出处
出自《昆明民间常用草药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菊科植物大独叶草的根、叶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Ligularia lapathifolia (Franch.) Hand.-Mazz.[Senecio lapathifoliuas Franch.]采收和储藏:秋、冬季采收,洗净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大独叶草 多年生草本,高达1m,直径1.5-2cm。根10余条,丛生。茎粗壮,被蛛丝状短毛。吉互生;下部叶有基部稍抱茎的长柄;叶片长圆状卵状披针形,长达40cm,宽达20cm,常较叶柄稍长,基部截形或稍下延,边缘有具小尖头的细齿,有10余对羽状脉,下面或两面被蛛丝状疏毛;中部叶较小,下部渐狭而抱茎;上部叶小,披针形。头状花序较多,排列成密伞房状或复伞房状,有短或长的梗及条形苞叶;总苞宽钟状,被密蝗丝状毛;总苞片10-13个,长圆形,长10-15mm,边缘膜质;舌状花1层,舌片长15-18mm,黄色。瘦果倒卵圆形;冠毛红褐色,约与筒状花花冠等长。花果期7-10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山谷坡地草丛中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四川、云南、西藏等地。
性味
味辛;微苦;性热;小毒
功能主治
散瘀活血;止痛。主跌打损伤;瘀肿疼痛;风湿痹痛
用法用量
内服:研末,0.9-1.5g,开水或酒送服。外用:适量,研末调敷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大独叶草
拼音注音
Dà Dú Yè Cǎo
别名
化血丹
出处
《昆明民间常用草药》
来源
为菊科植物大独叶草的根、叶。秋冬采收,洗净晒干。
原形态
多年生草本。根十数条,丛生。大叶1枚,基生;叶柄长约16厘米;叶片卵状三角形,长约50厘米或更大,宽约33厘米,先端渐尖,有小突尖,基部阔楔形或近平截,叶缘有不规则锯齿,两面均被粗毛,上面有棕色粗点。头状花序径约24毫米,排为总状,花序总梗细长,被绵毛,有狭披针形苞片2~3枚;总苞钟形,苞片2型,外面的较狭,内面的阔而明显,边缘均呈膜质;舌状花1列,黄色,雌性,着生较疏;花冠线状倒披针形;管状花两性,黄色。瘦果狭柱形,棕色,冠毛黄白色。花期秋季。
生境分布
生于山坡土质较厚地带。分布云南等地。
性味
辛麻微苦,热,有小毒。
功能主治
散瘀,活血,止痛。治跌打损伤,瘀肿疼痛,风湿筋骨痛。
用法用量
内服:研末,3~5分。外用:研末调敷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花木通
- 党参
- 大理木香
- 光决明
- 大散血
- 大青草
- 丁香
- 百解马兜铃
- 狗枣猕猴桃
- 灯笼婆婆纳
- 丁榔皮
- 藁本
- 飞蛾树
- 大羽铁角蕨
- 葛菌
- 狗脚草根
- 百解藤
- 当归
- 野黄皮
- 大青盐
- 慈竹根
- 飞龙掌血
- 楮皮间白汁
- 椴叶独活
- 百两金叶
- 东北蛔蒿
- 白苏梗
- 对节叶根
- 鸢嘴
- 大鲵
- 狗牙贝
- 狗枣子
- 弹刀子菜
- 白贝
- 大还魂草
- 石斑鱼
- 百里香叶杜鹃
- 碧桃干
- 大独脚金
- 滴血根
- 太白花
- 花蜘蛛
- 东北红豆杉
- 白螺蛳壳
- 东菊
- 狗娃花
- 风轮菜
- 狗母鱼
- 定木香
- 葛藟汁
- 刚毛尖子木
- 虎掌南星
- 大山黧豆
- 大膜盖蕨
- 百步还阳丹
- 风湿木
- 大雪上一枝蒿
- 杜父鱼
- 光背杜鹃
- 光风轮菜
- 大麦秸
- 花叶竹芋
- 灯盏细辛
- 光亮密网蕨
- 刺叶苏铁
- 公鱼
- 白鸡屎藤
- 东当归
- 大头艾纳香
- 狗骨节
- 毒根斑鸠菊
- 东北桤木
- 冻绿刺
- 白脂麻
- 苏木蓝
- 关木通
- 榄仁树皮
- 木莲
- 獭肝
- 炮仗筒
- 蚕蜕
- 赤瓟根
- 苦菜花子
- 大过路黄
- 石楠
- 水百合
- 有柄石韦
- 柚花
- 峨眉香科
- 牛心果
- 天文草
- 茯神木
- 张公鱼
- 海狸香
- 风藤草根
- 栲栗叶
- 黄缅桂果
- 红花点地梅
- 麦门冬
- 粉菝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