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独叶草
《中华本草》:大独叶草
拼音注音
Dà Dú Yè Cǎo
别名
化血丹、大马蹄香、独叶草
英文名
Root or leaf of Dockleaf Goldenray
出处
出自《昆明民间常用草药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菊科植物大独叶草的根、叶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Ligularia lapathifolia (Franch.) Hand.-Mazz.[Senecio lapathifoliuas Franch.]采收和储藏:秋、冬季采收,洗净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大独叶草 多年生草本,高达1m,直径1.5-2cm。根10余条,丛生。茎粗壮,被蛛丝状短毛。吉互生;下部叶有基部稍抱茎的长柄;叶片长圆状卵状披针形,长达40cm,宽达20cm,常较叶柄稍长,基部截形或稍下延,边缘有具小尖头的细齿,有10余对羽状脉,下面或两面被蛛丝状疏毛;中部叶较小,下部渐狭而抱茎;上部叶小,披针形。头状花序较多,排列成密伞房状或复伞房状,有短或长的梗及条形苞叶;总苞宽钟状,被密蝗丝状毛;总苞片10-13个,长圆形,长10-15mm,边缘膜质;舌状花1层,舌片长15-18mm,黄色。瘦果倒卵圆形;冠毛红褐色,约与筒状花花冠等长。花果期7-10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山谷坡地草丛中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四川、云南、西藏等地。
性味
味辛;微苦;性热;小毒
功能主治
散瘀活血;止痛。主跌打损伤;瘀肿疼痛;风湿痹痛
用法用量
内服:研末,0.9-1.5g,开水或酒送服。外用:适量,研末调敷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大独叶草
拼音注音
Dà Dú Yè Cǎo
别名
化血丹
出处
《昆明民间常用草药》
来源
为菊科植物大独叶草的根、叶。秋冬采收,洗净晒干。
原形态
多年生草本。根十数条,丛生。大叶1枚,基生;叶柄长约16厘米;叶片卵状三角形,长约50厘米或更大,宽约33厘米,先端渐尖,有小突尖,基部阔楔形或近平截,叶缘有不规则锯齿,两面均被粗毛,上面有棕色粗点。头状花序径约24毫米,排为总状,花序总梗细长,被绵毛,有狭披针形苞片2~3枚;总苞钟形,苞片2型,外面的较狭,内面的阔而明显,边缘均呈膜质;舌状花1列,黄色,雌性,着生较疏;花冠线状倒披针形;管状花两性,黄色。瘦果狭柱形,棕色,冠毛黄白色。花期秋季。
生境分布
生于山坡土质较厚地带。分布云南等地。
性味
辛麻微苦,热,有小毒。
功能主治
散瘀,活血,止痛。治跌打损伤,瘀肿疼痛,风湿筋骨痛。
用法用量
内服:研末,3~5分。外用:研末调敷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木香
- 宽叶杜香
- 大理木香
- 天罗水
- 番荔枝
- 灰贯众
- 鳢鱼肠
- 铁扫帚
- 茅瓜
- 蜂蜡
- 娃娃鱼
- 掌叶蓼
- 枫树
- 蒙古扁桃
- 刺黄柏茎叶
- 刺瓜
- 方蟹
- 软枣子
- 马尿烧
- 蛇胆草
- 腐婢
- 蜂乳
- 佛手柑
- 河蚌
- 蓖麻蚕
- 木槿
- 马陆
- 拐芹
- 地绵绵
- 马先蒿
- 蜜蜂房
- 蒙古山萝卜
- 茅香根
- 蔓胡颓子
- 马心
- 蒙自虎耳草
- 脉耳草
- 蘑菇
- 蔓荆子
- 马勃
- 蔓荆子叶
- 马桑根
- 柳叶卫矛
- 九牛力
- 川楝子
- 硫化铅
- 春砂花
- 接筋草
- 蔓斑鸠菊
- 马来蒲桃
- 蟒蛇草
- 茅香
- 茅草箭
- 霸王根
- 伏毛苎麻
- 法罗海
- 鱼香草
- 桂叶素馨
- 黑穗石蕊
- 山梅花
- 紫茉莉
- 杜香
- 凤尾贯众
- 桂花跌打
- 马蔺根
- 峨眉石凤丹
- 锈叶野牡丹
- 青葙花
- 香胶木
- 竹鼠肉
- 小礼花种子
- 藏三七
- 使君子叶
- 南五味子叶
- 狐肠
- 桄榔子
- 黄金凤
- 纵条肌海葵
- 桦褶孔
- 金精石
- 紫金牛根
- 球兰
- 红参
- 稻槎菜
- 黄龙藤
- 苦玄参
- 鸡爪槭
- 阔叶箬竹
- 人尿
- 巨紫堇
- 柞蚕蛹
- 庵闾子
- 朴树果
- 野苏麻
- 银牙莲
- 银鱼
- 橘饼
- 婆罗门皂荚
- 披散糖芥
- 普贤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