狗娃花
《中华本草》:狗娃花
拼音注音
Gǒu Wá Huā
别名
狗哇花、斩龙戟
英文名
root of Hispid Heteropappus
出处
始载于《拉汉种子植物名称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菊科植物狗娃花的根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Heteropappus hispidus (Thunb.) Less. [Aster hispidus Thunb.]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挖,洗净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狗娃花 一或二年生草本,高30-50cm,有时达150cm。主根纺锤形。茎单生或数个丛生,多少被粗毛。叶互生;下部叶有长柄,倒卵形,长4-13cm,宽0.5-1.5cm,先端钝或圆形,基部渐狭,全缘或有疏齿,两面被疏毛或无毛,质薄;中部叶长圆状披针形或条形,较小,常全缘;上部叶小,条形。头状花序,径3-5cm,单生于枝端而排成伞房状;总苞半球形,长7-10mm,径10-20mm;总苞片2层,近等长,内层边缘膜质,具粗毛,常有腺点;舌状花约30多个,管部长约2mm,舌片浅红色或白色,条状长圆形,长12-20mm,宽2.5-4mm05-6-21管状花有5裂片,其中1裂片较长。瘦果倒卵形,扁,长2.5-3mm,宽约1.5mm,有细边肋,被密毛;冠毛在舌状花极短,白色,膜片状,或部分带红色,糙毛状;在管状花糙毛状,初白色,后带红色,与花冠近等长。花期7-9月,果期8-9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荒地、路旁、林缘木求鱼及草地。资源分布:广泛分于我国东北、华北及西北等地,赤见于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台湾、湖北及四川等地。
性味
味苦;性凉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;消肿。主疮肿;蛇咬伤
用法用量
外用:适量,捣敷。
各家论述
《新华本草纲要》:有解毒消肿的功能。用于疮肿、蛇咬伤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牛奶树
- 樱额
- 山乌桕叶
- 宿苞豆
- 龙舌箭
- 山小橘
- 无患子叶
- 刺梨根
- 钗子股
- 三角风
- 白丁香
- 大叶钩藤根
- 橡木皮
- 戴胜
- 向阳花
- 樟梨
- 黄花香
- 鲨鱼油
- 地柏
- 附地菜
- 东风菜根
- 厚叶算盘子
- 锈毛络石
- 补血薯
- 驱虫斑鸠菊
- 螃蟹七
- 蟹壳
- 扁豆衣
- 大扁竹兰
- 岩豇豆
- 桐子花
- 乌蛇卵
- 五凤朝阳草
- 四楞通
- 油鸭
- 大叶樱叶
- 椰子瓤
- 绣球花
- 台湾榕
- 鼻血草
- 鸭儿芹
- 海桐皮
- 鳟鱼
- 黑皮跌打
- 鼠李根
- 黄花香薷
- 楮实
- 白鹅膏
- 野海椒
- 石楠
- 大百解薯
- 山苍子
- 大叶狼豆柴
- 仙掌子
- 香柏
- 裂叶崖角藤
- 龙州线蕨
- 皱叶羊蹄
- 南板蓝叶
- 玉簪
- 蒙自赤杨
- 獾骨
- 拦路虎
- 颠茄草
- 野花椒叶
- 大画眉草
- 戴星草
- 大绿藤
- 走马芹
- 血沟丹
- 凫肉
- 兴安独活
- 菊花根
- 山野芋
- 水茄
- 天荞麦根
- 川木通
- 大戟
- 小叶买麻藤
- 万寿菊
- 篦子三尖杉
- 亮菌
- 接气草
- 窄叶鼠李
- 竹蜂
- 羊蹄实
- 玉蝉花
- 桦菌芝
- 交让木
- 桦革裥菌
- 幌伞枫
- 土鳖虫
- 白花柴
- 满江红根
- 仙人球
- 披针叶毛茛
- 黄花远志
- 野席草根
- 土人参
- 小叶金花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