狗娃花
《中华本草》:狗娃花
拼音注音
Gǒu Wá Huā
别名
狗哇花、斩龙戟
英文名
root of Hispid Heteropappus
出处
始载于《拉汉种子植物名称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菊科植物狗娃花的根。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Heteropappus hispidus (Thunb.) Less. [Aster hispidus Thunb.]
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挖,洗净,鲜用或晒干。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Heteropappus hispidus (Thunb.) Less. [Aster hispidus Thunb.]
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挖,洗净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狗娃花 一或二年生草本,高30-50cm,有时达150cm。主根纺锤形。茎单生或数个丛生,多少被粗毛。叶互生;下部叶有长柄,倒卵形,长4-13cm,宽0.5-1.5cm,先端钝或圆形,基部渐狭,全缘或有疏齿,两面被疏毛或无毛,质薄;中部叶长圆状披针形或条形,较小,常全缘;上部叶小,条形。头状花序,径3-5cm,单生于枝端而排成伞房状;总苞半球形,长7-10mm,径10-20mm;总苞片2层,近等长,内层边缘膜质,具粗毛,常有腺点;舌状花约30多个,管部长约2mm,舌片浅红色或白色,条状长圆形,长12-20mm,宽2.5-4mm05-6-21管状花有5裂片,其中1裂片较长。瘦果倒卵形,扁,长2.5-3mm,宽约1.5mm,有细边肋,被密毛;冠毛在舌状花极短,白色,膜片状,或部分带红色,糙毛状;在管状花糙毛状,初白色,后带红色,与花冠近等长。花期7-9月,果期8-9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荒地、路旁、林缘木求鱼及草地。
资源分布:广泛分于我国东北、华北及西北等地,赤见于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台湾、湖北及四川等地。
资源分布:广泛分于我国东北、华北及西北等地,赤见于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台湾、湖北及四川等地。
性味
味苦;性凉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;消肿。主疮肿;蛇咬伤
用法用量
外用:适量,捣敷。
各家论述
《新华本草纲要》:有解毒消肿的功能。用于疮肿、蛇咬伤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黄茄花
- 望江南
- 山桂皮
- 蜀葵叶薯蓣
- 野丁香根
- 毛叶黄杞
- 水紫菀
- 黄果茄
- 石龙刍
- 代代花枳壳
- 广州山柑
- 草果
- 胡桃仁
- 蜜蜂房
- 东北延胡索
- 人参
- 化橘红
- 岩白菜
- 棣棠花
- 沙红柳
- 胡麻仁
- 硬飘拂草
- 白龙穿彩
- 鸡桑根
- 狨
- 毛叶柿叶
- 秋木瓜
- 大浮萍
- 粗梗黄堇
- 荔枝壳
- 大叶黄杨根
- 胡芦巴
- 刺苞南蛇藤叶
- 高山金挖耳
- 三丫苦叶
- 黄藁本
- 红花鹅掌柴
- 刺茶美登木
- 小白撑
- 木竹子
- 地钱
- 母猪藤根
- 蜥蜴
- 柳絮
- 金丝杜仲
- 披散糖荠
- 雕骨
- 东风螺
- 绿茎槲寄生
- 看麦娘
- 玉屑
- 大叶苣荬菜
- 玉簪
- 黄龙藤
- 七叶一把伞
- 尖尾风
- 黄花夹竹桃叶
- 三月泡
- 香石藤果
- 荠菜子
- 南方六道木
- 麦撇花藤
- 散血藤
- 香橼
- 牛金子
- 芦子藤
- 赤芍药
- 海南粗榧
- 附地菜
- 黄葛树
- 藏三七
- 帽兰
- 白背叶根
- 千里光
- 续断
- 饭团藤
- 马比木
- 蜗牛
- 红鬼笔
- 过墙风
- 金棒锤
- 乌脚枪
- 野大豆藤
- 地牯牛
- 海螺壳
- 败酱草
- 黑壳楠
- 箭杆风
- 黄缨菊
- 黄山药
- 紫花地丁
- 楤木根
- 风藤草
- 金不换
- 蝴蝶暗消
- 豹皮樟
- 马牙七
- 冰球子
- 穿地龙
- 雪猪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