竹节草
《中华本草》:竹节草
拼音注音
Zhú Jié Cǎo
别名
竹节菜、翠蝴蝶、翠娥眉、笪竹花、倭青草、竹菜、鸭跖草、竹节草、竹蒿草、竹节花、黄花草、竹蒿草
英文名
Herb of Diffuse Dayflower
出处
出自《生草药性备要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鸭跖草科植物竹筋草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Commelina diffusa Burm.f.采收和储藏:6-7月采收,洗净,鲜用或果干。
原形态
竹筋草,披散草本。茎匍匐地面,节上生根,或为半攀援状。叶互生;叶片披针形或生于下部的叶卵形,长3-6cm,宽1-1.5cm,先端急尖或渐尖,基部呈鞘状,边缘粗糙;叶鞘上常有红色斑点,鞘口具白色长短不等睫毛。总苞片具柄,卵状披针形,长1.5-3cm,折叠状,先端渐尖,基部不连合,圆形或微心形,外面被短柔毛或近无毛,有纵脉,横脉不显,西风长1.5-4cm。总苞内有花2朵,一般下部有花1-3朵,不结实,上部有花1-2朵,结实;萼片3,膜质,披我形;花蓝色,花瓣3,膜质, 其中片较大而有柄;发育雄蕊和退化雄蕊各3;子房卵状长圆形,长1.5mm,3室,花柱丝状。蒴果3室。种子5,黑色,有网纹和深窝孔。花期7-11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200-2300m的溪旁、山坡草地阴湿处及林下。广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广东、海南、广西、贵州、云南、西藏等地。
性味
淡;寒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;利尿消肿;止血。主疮疖痈肿;咽喉肿痛;热痢;白浊;小便不利;外伤出血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0-20g,鲜品30-60g。外用:适量,捣敷;或研末撒。
各家论述
1.《生草药性备要》:治白浊,消热散毒,利小便。2.《岭南采药录》:根茎捣烂,敷疮疖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竹节草
拼音注音
Zhú Jié Cǎo
别名
竹节菜、翠蝴蝶、翠娥眉、笪竹花、倭青草(《救荒本草》),竹菜、鸭跖草(《岭南采药录》)。
出处
《生草药性备要》
来源
为鸭跖草科植物竹筋草的全草。6~7月采收,晒干。
原形态
多年生披散草本。茎柔弱,匍匐地面,节上生根,或为半攀援状。叶披针形或卵形,长3~7厘米,宽1~1.5厘米,先端短尖或渐尖,秃净或披柔毛;鞘常有红色小斑点,鞘口有睫毛。佛焰苞具柄,卵状披针形,折迭状,长1.5~2.5厘米,先端短尖或渐尖,基部浑圆或心形,秃净或被毛,有纵线条,横线条不明显,柄长1~3厘米;聚伞花序在1苞内2个,下部1个有花1~3朵,不结实,上部的有花1~2朵,结实;萼片3;花瓣3,蓝色或外面1枚淡白色;发育雄蕊3,退化雄蕊3;子房3室,其中2室含胚珠2颗,背室含胚珠1颗。蒴果。种子黑色,有网纹和深窝点。花期夏、秋。
生境分布
生于阴湿之地。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。
性味
《生草药性备要》:"味淡,性寒。"
功能主治
①《生草药性备要》:"治白浊,消热散毒,利小便。"
②《岭南采药录》:"根茎捣烂,敷疮疖。"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三叶铜钱草
- 接骨仙桃
- 屎咕咕
- 石上莲
- 蛋不老
- 女金丹
- 鲤鱼鳞
- 长石
- 麻油
- 掌叶半夏
- 桑叶露
- 见血飞
- 木瓜
- 薯良
- 砂仁壳
- 麻滓
- 假苦瓜
- 山胡椒根
- 节瓜
- 羊屎果树皮
- 白辣蓼
- 宽叶返魂草
- 大黄
- 老虎姜
- 胡麻叶
- 眼睛草
- 乌骨藤
- 罗汉果根
- 马鞭石斛
- 白贝
- 樗鸡
- 毛冬青
- 车前
- 狗脊
- 蝉翼藤
- 扁秆藨草
- 白草莓
- 灯笼草
- 独脚乌桕
- 粉藜
- 风叶藤
- 红走马胎
- 蓝圆鲹
- 苦茄
- 麦麸草根
- 簇生卷耳
- 千层楼
- 山黄麻
- 石凉伞
- 水银
- 台湾土豆蔻
- 香椿子
- 豨莶草
- 羊耳蒜
- 岩石羊
- 追骨风
- 云南野当归
- 扁担杆
- 慈竹沥
- 莿(木冬)
- 海蜇皮
- 水栀
- 芦荟花
- 野苋菜
- 玉溪天仙藤
- 木兰皮
- 龙眼核
- 功劳叶
- 迎春花叶
- 小果蕗蕨
- 石楠
- 紫芋
- 青叶丹
- 夜关门
- 野苋子
- 五指毛桃
- 草蛛
- 铜牛皮
- 西河柳
- 虎耳草
- 芦竹笋
- 大瓦韦
- 金光菊
- 聚藻
- 小接骨丹
- 竹根七
- 百尾笋
- 牛耳岩白菜
- 藤碎补
- 野薴麻
- 南天仙子
- 下果藤
- 干岩矸
- 天雄
- 竹芋
- 狭叶海金沙
- 栾犀
- 脆骨风
- 牛血
- 椴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