竹节草
《中华本草》:竹节草
拼音注音
Zhú Jié Cǎo
别名
竹节菜、翠蝴蝶、翠娥眉、笪竹花、倭青草、竹菜、鸭跖草、竹节草、竹蒿草、竹节花、黄花草、竹蒿草
英文名
Herb of Diffuse Dayflower
出处
出自《生草药性备要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鸭跖草科植物竹筋草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Commelina diffusa Burm.f.采收和储藏:6-7月采收,洗净,鲜用或果干。
原形态
竹筋草,披散草本。茎匍匐地面,节上生根,或为半攀援状。叶互生;叶片披针形或生于下部的叶卵形,长3-6cm,宽1-1.5cm,先端急尖或渐尖,基部呈鞘状,边缘粗糙;叶鞘上常有红色斑点,鞘口具白色长短不等睫毛。总苞片具柄,卵状披针形,长1.5-3cm,折叠状,先端渐尖,基部不连合,圆形或微心形,外面被短柔毛或近无毛,有纵脉,横脉不显,西风长1.5-4cm。总苞内有花2朵,一般下部有花1-3朵,不结实,上部有花1-2朵,结实;萼片3,膜质,披我形;花蓝色,花瓣3,膜质, 其中片较大而有柄;发育雄蕊和退化雄蕊各3;子房卵状长圆形,长1.5mm,3室,花柱丝状。蒴果3室。种子5,黑色,有网纹和深窝孔。花期7-11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200-2300m的溪旁、山坡草地阴湿处及林下。广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广东、海南、广西、贵州、云南、西藏等地。
性味
淡;寒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;利尿消肿;止血。主疮疖痈肿;咽喉肿痛;热痢;白浊;小便不利;外伤出血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0-20g,鲜品30-60g。外用:适量,捣敷;或研末撒。
各家论述
1.《生草药性备要》:治白浊,消热散毒,利小便。2.《岭南采药录》:根茎捣烂,敷疮疖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竹节草
拼音注音
Zhú Jié Cǎo
别名
竹节菜、翠蝴蝶、翠娥眉、笪竹花、倭青草(《救荒本草》),竹菜、鸭跖草(《岭南采药录》)。
出处
《生草药性备要》
来源
为鸭跖草科植物竹筋草的全草。6~7月采收,晒干。
原形态
多年生披散草本。茎柔弱,匍匐地面,节上生根,或为半攀援状。叶披针形或卵形,长3~7厘米,宽1~1.5厘米,先端短尖或渐尖,秃净或披柔毛;鞘常有红色小斑点,鞘口有睫毛。佛焰苞具柄,卵状披针形,折迭状,长1.5~2.5厘米,先端短尖或渐尖,基部浑圆或心形,秃净或被毛,有纵线条,横线条不明显,柄长1~3厘米;聚伞花序在1苞内2个,下部1个有花1~3朵,不结实,上部的有花1~2朵,结实;萼片3;花瓣3,蓝色或外面1枚淡白色;发育雄蕊3,退化雄蕊3;子房3室,其中2室含胚珠2颗,背室含胚珠1颗。蒴果。种子黑色,有网纹和深窝点。花期夏、秋。
生境分布
生于阴湿之地。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。
性味
《生草药性备要》:"味淡,性寒。"
功能主治
①《生草药性备要》:"治白浊,消热散毒,利小便。"
②《岭南采药录》:"根茎捣烂,敷疮疖。"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乱角莲
- 双肾子
- 阳桃根
- 黄连
- 丝绵木
- 锦地罗
- 绢毛石花
- 黑山蔗
- 羊皮
- 光叶水苏
- 皱叶狗尾草
- 鹅涎
- 象皮
- 水茄冬果
- 吊干麻
- 山黄瓜
- 青龙藤
- 岭南杜鹃
- 光叶海桐根
- 山脚麻
- 黑种草子
- 岩泽兰
- 三角叶风毛菊
- 榆树
- 棕榈皮
- 矮杨梅皮
- 鼺鼠
- 芜菁子
- 水冬瓜根
- 驴蹄
- 箭杆七
- 点地梅
- 瓶耳小草
- 鹗骨
- 扛板归根
- 海蚯蚓
- 风箱树花
- 华西小石积
- 光叶闭鞘姜
- 沙地柏
- 四方木皮
- 相思子
- 黑老虎
- 金钱木根
- 黄栌
- 沙苑子
- 黄颡鱼颊骨
- 猫爪草
- 石龙子
- 三张叶
- 伞杨
- 无毛南蛇藤
- 莲蓬草
- 雀榕叶
- 青箭
- 升药底
- 夜交藤
- 大叶青木香
- 桂花枝
- 大叶蛇总管
- 膀胱七
- 接骨木叶
- 广石豆兰
- 无患子
- 桑白皮
- 螃蟹七
- 椿叶
- 狐肉
- 露兜竻蔃
- 显脉罗伞
- 海马
- 野亚麻
- 落葵花
- 黑升麻
- 罗望子叶黄檀
- 黄鳝
- 含羞草根
- 棕榈子
- 菊花根
- 多花景天三七
- 铅霜
- 铧尖草
- 豌豆
- 窝儿七
- 圆叶母草
- 茄子根
- 苦草
- 鸡卵草
- 麦撇花藤
- 地蜂子
- 八爪金龙
- 三消草
- 慕荷
- 赤扬
- 杯苋
- 盆架树
- 赤茯苓
- 矩形叶鼠刺
- 甘草
- 黑大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