百味参
《中华本草》:百味参
拼音注音
Bǎi Wèi Shēn
别名
虎须草、绵毛肺筋草、白花痢疾草、麂子草、盗汗草、鹿吃草、小棕皮、夏生草、母复生、偏竹参、一柱香
英文名
all-grass of Khas Aletris
出处
出自《昆明民间常用草药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百合科植物穗花粉条儿菜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Aletris pauciflora (Klotz.)Franch.var.khasiana(Hllk.f) Wang et Tang[A.lanuginlsa Bur.et Franch.;A. khasiana Hook.f.]采收和储藏:秋季采收,洗净,晒干。
原形态
穗花粉条儿菜,多年生草本,高23-35cm。根茎极短,丛生多数纤维状细根,外皮淡褐色,肉质,中具细木质髓心一缕。叶自基部丛生,外面具纤维状残基;叶片线形,坚挺似虎须,长4-20cm,宽1-4mm,先端尖,基部对折,白绿色而具膜质边缘,上部淡绿,平行脉明显于下面凸出,自中部以上沿边缘凸出的平行脉上密被细短毛。穗状花序或总状花序自叶丛中抽出;苞片较花短,斜卵形;花小形,花梗长1-2mm;花被片6,白铎,长倒卵形,长2.5-4mm;雄蕊6,着生于花被基部,与花被对生,较花被稍短;花丝丝状,基部较宽,花药椭圆形,熟后3裂,种子多数,细小。花、果期夏、秋季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2300-4800m的山间的草地或路旁。资源分布:分布四川、云南、西藏等地。
性味
昧辛;微苦;性温
归经
肺;肝经
功能主治
补虚敛汗;止血。主体虚多汗;盗汗;神经衰弱;吐血;便血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5-30g;或炒炭存性研末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百味参
拼音注音
Bǎi Wèi Shēn
别名
小棕皮
出处
《昆明民间常用草药》
来源
为百合科植物百味参的全草。秋季采收。
原形态
多年生草本,高约30厘米。根丛生,稍肉质,纺锤形,叶基生;线状披针形,长10~16厘米,宽4~10毫米,平行脉明显,上面被毛茸,下面稀疏;茎生叶狭细,线状。花茎圆柱形,表面被有白色长绵毛;小花多数,肉红色,排成穗式的总状花序,花轴波状扭曲使花成螺旋排列,花梗短,花下线状苞片1枚;花被6裂。蒴果卵形,熟后3裂,包藏干残留的花被内;种子小,多数,呈不规则卵形,种皮成红棕色。
生境分布
生于山野路旁。分布云南、贵州等地。
性味
辛微苦,温。
功能主治
补气血,止血。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0.5~1两;或煅存性研末。
复方
①治体虚出虚汗:百味参根水煎服。
②治吐血下血:百味参全草烧灰存性,内服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百味参
拼音注音
Bǎi Wèi Shēn
别名
小棕皮
来源
百合科肺筋草属植物百味参Aletris lanuginosa Bur. et Franch.,以全草入药。秋季采收,洗净晒干。
性味
辛、微苦,温。
功能主治
补虚敛汗,止血。用于体虚多汗,神经衰弱,肺结核咯血,盗汗。
用法用量
0.5~1两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石南实
- 坡参
- 南瓜子
- 醋
- 千脚虫
- 樗叶花椒皮
- 黄麻灰
- 矩叶大青
- 山海螺
- 缬草
- 白升麻
- 合掌草
- 西藏花木通
- 小黄皮
- 香茅根
- 新疆远志
- 黑山蔗
- 粘鱼须
- 红地榆
- 川麻黄
- 厚膜藻
- 虎筋
- 穗花杉叶
- 小天冬
- 挪挪果
- 鹅首马先蒿
- 过腰蛇
- 紫弹树
- 大叶紫苏
- 酸浆根
- 虎皮草
- 树头发
- 驱风通
- 大驳骨
- 细香葱
- 云南荚蒾根
- 香槁树
- 苍蝇草
- 接骨木
- 钝叶蔷薇
- 黄蜀葵花
- 满天星
- 扶桑花
- 绿玉树
- 老蛇头
- 金鸡勒
- 海带根
- 咬人狗
- 辣根菜
- 绿茎槲寄生
- 紫楠根
- 狗胆
- 毛果算盘子
- 红螺塔
- 白背三七
- 枳壳
- 何首乌
- 咳喘木
- 栘依
- 辣蓼草
- 地骨皮
- 野芝麻
- 川明参
- 枫香树根
- 夏丸
- 糙壳菱蟹
- 小石松
- 西藏凤仙花
- 车前草
- 砒霜
- 笔管榕
- 书带蕨
- 野梧桐
- 早禾树
- 柞树皮
- 猫花
- 茅瓜叶
- 三颗针
- 红豆蔻
- 锯齿王
- 还阳参
- 樗白皮
- 山豆根
- 石斑鱼
- 候风藤
- 九龙吐珠
- 绞股蓝
- 苦地丁
- 漏斗瓶蕨
- 毛草龙
- 铜苋菜
- 鹰爪莲
- 铁草鞋
- 小叶薄荷
- 串珠耳叶苔
- 天脚板根
- 罗伞树
- 五叶泡
- 小羊肚菜
- 白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