百味参
《中华本草》:百味参
拼音注音
Bǎi Wèi Shēn
别名
虎须草、绵毛肺筋草、白花痢疾草、麂子草、盗汗草、鹿吃草、小棕皮、夏生草、母复生、偏竹参、一柱香
英文名
all-grass of Khas Aletris
出处
出自《昆明民间常用草药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百合科植物穗花粉条儿菜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Aletris pauciflora (Klotz.)Franch.var.khasiana(Hllk.f) Wang et Tang[A.lanuginlsa Bur.et Franch.;A. khasiana Hook.f.]采收和储藏:秋季采收,洗净,晒干。
原形态
穗花粉条儿菜,多年生草本,高23-35cm。根茎极短,丛生多数纤维状细根,外皮淡褐色,肉质,中具细木质髓心一缕。叶自基部丛生,外面具纤维状残基;叶片线形,坚挺似虎须,长4-20cm,宽1-4mm,先端尖,基部对折,白绿色而具膜质边缘,上部淡绿,平行脉明显于下面凸出,自中部以上沿边缘凸出的平行脉上密被细短毛。穗状花序或总状花序自叶丛中抽出;苞片较花短,斜卵形;花小形,花梗长1-2mm;花被片6,白铎,长倒卵形,长2.5-4mm;雄蕊6,着生于花被基部,与花被对生,较花被稍短;花丝丝状,基部较宽,花药椭圆形,熟后3裂,种子多数,细小。花、果期夏、秋季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2300-4800m的山间的草地或路旁。资源分布:分布四川、云南、西藏等地。
性味
昧辛;微苦;性温
归经
肺;肝经
功能主治
补虚敛汗;止血。主体虚多汗;盗汗;神经衰弱;吐血;便血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5-30g;或炒炭存性研末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百味参
拼音注音
Bǎi Wèi Shēn
别名
小棕皮
出处
《昆明民间常用草药》
来源
为百合科植物百味参的全草。秋季采收。
原形态
多年生草本,高约30厘米。根丛生,稍肉质,纺锤形,叶基生;线状披针形,长10~16厘米,宽4~10毫米,平行脉明显,上面被毛茸,下面稀疏;茎生叶狭细,线状。花茎圆柱形,表面被有白色长绵毛;小花多数,肉红色,排成穗式的总状花序,花轴波状扭曲使花成螺旋排列,花梗短,花下线状苞片1枚;花被6裂。蒴果卵形,熟后3裂,包藏干残留的花被内;种子小,多数,呈不规则卵形,种皮成红棕色。
生境分布
生于山野路旁。分布云南、贵州等地。
性味
辛微苦,温。
功能主治
补气血,止血。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0.5~1两;或煅存性研末。
复方
①治体虚出虚汗:百味参根水煎服。
②治吐血下血:百味参全草烧灰存性,内服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百味参
拼音注音
Bǎi Wèi Shēn
别名
小棕皮
来源
百合科肺筋草属植物百味参Aletris lanuginosa Bur. et Franch.,以全草入药。秋季采收,洗净晒干。
性味
辛、微苦,温。
功能主治
补虚敛汗,止血。用于体虚多汗,神经衰弱,肺结核咯血,盗汗。
用法用量
0.5~1两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蜂药
- 白藨
- 白酒草
- 白萆薢
- 牛筋刺寄生
- 百蕊草根
- 破牛膝
- 白鹇
- 百合子
- 白菊花根
- 田麻
- 豆豉草
- 黑风藤
- 猫眼睛
- 芫青
- 药芹菜根
- 四大天王
- 黑藁本
- 马肠薯蓣
- 鼋甲
- 葡萄
- 铺地罗伞
- 皮袋香
- 黑顶卷柏
- 三叶铜钱草
- 钓樟枝叶
- 上山龙
- 三翅铁角蕨
- 乳花
- 鸢嘴
- 三棱草
- 丝瓜子
- 驹胞衣
- 肉穗草
- 绒毛桢楠
- 滇南鸟足兰
- 三叶枫
- 长梗排草
- 三叉苦
- 三叶鬼针草
- 三枝叶
- 三对节
- 三月花
- 三分三
- 荛花
- 十两叶
- 戎盐
- 双剪菜
- 伞花马钱
- 人参须
- 三七叶
- 三叉虎根
- 三叶罗伞
- 狨
- 榕树胶汁
- 伸筋藤
- 蚺蛇胆
- 软骨藻
- 绒白乳菇
- 升药底
- 三加
- 丝瓜叶
- 参须
- 入地金牛
- 伞形梅笠草
- 如意草
- 柔毛水杨梅
- 三叶海棠
- 蚺蛇膏
- 伤寒草
- 三匹箭
- 三尖杉根
- 三棱马尾
- 三叶茶
- 三楞草
- 薄雪草
- 三棱
- 篦子三尖杉
- 三角咪
- 乳香
- 三白草根
- 丝点地梅
- 三叶木蓝
- 三花枪刀药
- 中华短肠蕨
- 鼠李根
- 三块瓦
- 鸭跖草
- 软水黄连
- 软蒺藜
- 篦子舒筋草
- 绒毛鸭脚木
- 三钻风
- 丝绵
- 软骨过山龙
- 人面子叶
- 蕤核
- 紫荆木
- 三加皮
- 丝茅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