鹰骨
《中华本草》:鹰骨
拼音注音
Yīnɡ Gǔ
别名
鹞婆骨
英文名
Goshawk bone
出处
出自《本草纲目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鹰科动物苍鹰的骨胳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Accipiter gentilis (Linnaeus)
原形态
苍鹰,大型鸟类,体长约50cm。嘴黑色,基部带暗蓝色,蜡膜黄绿色。虹膜金黄色。前额以至后颈为石板灰色。羽基白色;眼上方有白色眉纹,羽轴黑色,耳羽黑色;上体为石板灰色;肩羽和尾上覆羽有白色横斑;其余杂有灰白、黑褐色斑块或横斑。下体灰白。喉有黑褐色细纹,胸、腹、两胁与覆腿羽均杂有黑褐色横斑。羽轴均为黑褐色。脚绿黄,爪锐利,黑色。
栽培
野生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栖息于山林间。飞行迅速,善能捕取野兔、野鼠等小动物为食。资源分布:繁殖在我国东北北部;河北、湖北、广东、广西、云南等处为旅鸟和冬候鸟。
化学成分
骨含大量胶原(bone collagen),钙,磷,脂类(lipid)等。
性味
味辛;咸;性温
归经
肝;肾经
功能主治
祛风湿;续筋骨。主筋骨疼痛;损伤骨折
用法用量
内服:焙脆研末,5-10g;或浸酒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鹰骨
拼音注音
Yīnɡ Gǔ
别名
鹞婆骨(《陆川本草》)。
出处
《纲目》
来源
为鹰科动物苍鹰的骨胳。
原形态
苍鹰(魏澹《文集》),又名:黄鹰(魏澹《文集》),鷞鸠(《尔雅翼》),角鹰(《纲目》),鹞鹰。
体长约50厘米。嘴黑,基部带暗蓝色,蜡膜黄绿色。虹膜金黄色。前额以至后颈为暗石板灰色。羽基白色;眼上方有白色眉纹,羽轴黑色;耳羽黑;肩、背、腰及尾上覆羽均石板灰色,肩羽和尾上驳羽有白色横斑;飞羽暗灰褐色,并有黑褐色的横斑;内翈杂有灰白色的块斑;尾羽灰褐,具宽阔的黑褐色横斑,端缘灰白。下体灰白,喉有黑褐色细纹,胸、腹、两胁与覆腿羽均杂以黑褐色横斑,羽轴均为黑褐色;肛周及尾下覆羽白色,有稀少褐色横斑。脚绿黄,爪锐利,黑色。
栖于山林间。飞行迅速,善能捕取野兔、野鼠、鹑类和野鸭等为食。
本动物的头(鹰头)、眼睛(鹰眼睛)、嘴和脚爪(鹰嘴爪)亦供药用,各详专条。
生境分布
繁殖在我国东北北部;河北、湖北、广东、广西、云南等处为旅鸟和冬候鸟。
性味
①《医林纂要》;"辛咸,温。"
②《陆川本草》:"咸,微温。"
功能主治
续筋骨,祛风湿。治损伤骨折,筋骨疼痛。
①《纲目》:"伤损,接骨。"
②《医林纂要》;"壮筋骨,益气力,除痹祛风,明目,去积,消鸡骨鲠。"
③《陆川本草》:"续筋骨,祛风湿。治损伤,接骨,风湿骨痛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酥炙烧存性,2~3钱酒调服;或浸酒饮。
复方
治伤损,接骨:鹰骨烧灰,每服二钱,酒服,随病上、下,食前、食后服。(《纲目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鬼臼
- 香菇
- 酸梅簕
- 鳖头
- 鸽卵
- 香蕉弄蝶
- 疳积药
- 青江藤
- 左黑果
- 铁扫帚
- 黄香薷
- 矮醋栗
- 翻白草
- 柏树油
- 都拉鸢尾
- 光刺兔唇花
- 粉苞苣
- 芭蕉油
- 鸡嗉子根
- 瑞连草
- 香面叶
- 豆豉草
- 冰
- 蛇胆
- 福建胡颓子叶
- 白刺
- 鸭公树子
- 铁
- 鸡冠花
- 花叶矮沱沱
- 行夜
- 白簕枝叶
- 苦地胆
- 豹肉
- 鸽肉
- 斑花杓兰
- 苦丁茶
- 柄果槲寄生
- 桉叶
- 珍珠伞
- 云南红豆蔻
- 铁海棠花
- 香茅
- 人血七
- 鸡腿堇菜
- 香茅花
- 苦葛根
- 铜罗伞
- 香堇菜
- 樗叶花椒
- 白花射干
- 蛇鲻
- 黑大豆
- 肥猪苗
- 象骨
- 牌楼七
- 苦白蜡
- 盐匏藤
- 百日草
- 白椴
- 芭蕉花
- 蚌壳草根
- 珍珠草
- 一把香
- 枕材
- 鸡公柴果
- 竹林标
- 马钱子
- 鸭脚黄边
- 黄颔蛇
- 白苞筋骨草
- 软骨藻
- 安徽刺黄柏
- 黑汉条
- 贴骨散
- 刚毛香茶菜
- 陈壶卢瓢
- 苏铁根
- 香椿子
- 甘蕉根
- 青杠碗
- 白蔻
- 浮尸草
- 西红花
- 铁扇子
- 黑珠芽薯蓣
- 瓜蒂
- 赛金刚
- 鸡血七
- 香橼叶
- 鱼腥草
- 观音茶
- 白金古榄
- 芦子兰
- 柯蒲木
- 香青
- 艾叶
- 蜂房
- 鹦鹉
- 枳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