冰
《中华本草》《中药大辞典》:冰
拼音注音
Bīnɡ
别名
凌、石水
英文名
ice
出处
出自《本草纲目拾遗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水凝成的无色透明的固体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Ice
原形态
晶体结构属六方晶系。常为细粒致密块体;或为具六方对称的雏晶、树枝状连晶等(见于雪花、霜华、冰花),或具同心状结构(如冰雹)、钟乳状结构(岩洞中钟乳冰、石笋冰);很少见片、板状的规则集合体。无色透明,含气泡、裂隙处呈乳白色或混浊的白色;大块纯净的冰,散射光略带淡蓝色调。无解理,断口贝壳状、次贝壳状。硬度1.5。性脆、易碎。相对密度0.917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冰分布于冰川、雪山外,北方各省区冬冷见冰雪,秋凉见霜,夏晶天然产的冰可见于低温岩洞中(沿裂隙下渗的地下水冻结成冰),不论南北均属罕见。资源分布:人工制冰在全国四季均有产出。
性味
甘;大寒;无毒
归经
肺;胃经
功能主治
退热消暑;解渴除烦。主伤寒阳毒;热甚昏迷;中暑烦渴
用法用量
内服:含化。外用:罨敷。
注意
不可过食。
各家论述
1.《本草拾遗》:主去热烦。2.《日用本草》:解烦渴,消暑毒。3.《纲目》:伤寒阳毒、热甚昏迷者,以冰一块置于膻中,良。亦解烧酒毒。4.《医林纂要》:凡天行热毒,伤寒阳毒,阳明壮热,以至神气昏迷者,置冰块心胸间,即可清醒。不可过食。冰过食反伤阳,命火以衰,脾胃不能化矣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《中药大辞典》
《*辞典》:冰
拼音注音
Bīnɡ
别名
凌(《纲目》)
出处
《本草拾遗》
来源
为水凝成的无色透明的固体。
性味
《本草拾遗》:"味甘,大寒,无毒。"
功能主治
退热消暑,解渴除烦。治伤寒阳毒,热甚昏迷,中暑烦渴。
①《本草拾遗》:"主去热烦。"
②《日用本草》:"解烦渴,消暑毒。"
③《纲目》:"伤寒阳毒、热甚昏迷者,以冰一块置于膻中,良。亦解烧酒毒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含化.外用:罨敷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扁竹兰
- 茖葱
- 罗汉松
- 芦荟
- 老枪谷根
- 扁蕾
- 大麦苗
- 老来青
- 扁樱桃
- 芦荟花
- 绿豆花
- 荔枝壳
- 绿青
- 半把伞
- 罗伞树
- 北细辛
- 腊雪
- 半夏曲
- 半枫荷叶
- 半边山
- 半蒴苣苔
- 变豆菜
- 老白花
- 老婆子针线
- 罗布麻
- 扁担杆
- 半边钱
- 扁青
- 良旺茶
- 芦茎
- 绿花耧斗菜
- 变叶榕
- 罗勒根
- 老米酒树
- 宝盖草
- 半圆盖阴石蕨
- 扁果
- 莨菪
- 壁钱幕
- 巴茅根
- 腊梅花
- 巴旦杏仁
- 罗浮柿
- 绿豆粉
- 变蛋
- 布渣叶
- 罗汉果
- 斑叶兰
- 博落回
- 扁豆叶
- 绿豆叶
- 芦竹箨
- 报春花
- 绿衣枳壳
- 罗汉松实
- 老鼠簕
- 肋柱花
- 包袱七
- 壁钱
- 罗浮柿根
- 罗盖叶
- 老熊花
- 绿花独活
- 荔枝核
- 罗裙带根
- 老蜗生
- 罗望子叶黄檀
- 老头草
- 老君须
- 半拉子
- 羊血
- 叉枝藻
- 羊蹄实
- 刺藦苓草
- 刺蒺藜
- 羊须
- 刺梨根
- 薏苡根
- 出山虎
- 垂柳
- 刺菱根
- 小柿子
- 腰骨藤
- 羊肉
- 芫荽
- 刺黄连
- 羊肾
- 刺齿凤尾蕨
- 芸香草
- 刺楸
- 茵芋
- 羊耳朵叶
- 羊脑
- 羊皮
- 羊蹄暗消
- 催产草
- 蘡薁
- 羊肌藤
- 羊角桃
- 刺果甘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