冰
《中华本草》《中药大辞典》:冰
拼音注音
Bīnɡ
别名
凌、石水
英文名
ice
出处
出自《本草纲目拾遗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水凝成的无色透明的固体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Ice
原形态
晶体结构属六方晶系。常为细粒致密块体;或为具六方对称的雏晶、树枝状连晶等(见于雪花、霜华、冰花),或具同心状结构(如冰雹)、钟乳状结构(岩洞中钟乳冰、石笋冰);很少见片、板状的规则集合体。无色透明,含气泡、裂隙处呈乳白色或混浊的白色;大块纯净的冰,散射光略带淡蓝色调。无解理,断口贝壳状、次贝壳状。硬度1.5。性脆、易碎。相对密度0.917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冰分布于冰川、雪山外,北方各省区冬冷见冰雪,秋凉见霜,夏晶天然产的冰可见于低温岩洞中(沿裂隙下渗的地下水冻结成冰),不论南北均属罕见。资源分布:人工制冰在全国四季均有产出。
性味
甘;大寒;无毒
归经
肺;胃经
功能主治
退热消暑;解渴除烦。主伤寒阳毒;热甚昏迷;中暑烦渴
用法用量
内服:含化。外用:罨敷。
注意
不可过食。
各家论述
1.《本草拾遗》:主去热烦。2.《日用本草》:解烦渴,消暑毒。3.《纲目》:伤寒阳毒、热甚昏迷者,以冰一块置于膻中,良。亦解烧酒毒。4.《医林纂要》:凡天行热毒,伤寒阳毒,阳明壮热,以至神气昏迷者,置冰块心胸间,即可清醒。不可过食。冰过食反伤阳,命火以衰,脾胃不能化矣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《中药大辞典》
《*辞典》:冰
拼音注音
Bīnɡ
别名
凌(《纲目》)
出处
《本草拾遗》
来源
为水凝成的无色透明的固体。
性味
《本草拾遗》:"味甘,大寒,无毒。"
功能主治
退热消暑,解渴除烦。治伤寒阳毒,热甚昏迷,中暑烦渴。
①《本草拾遗》:"主去热烦。"
②《日用本草》:"解烦渴,消暑毒。"
③《纲目》:"伤寒阳毒、热甚昏迷者,以冰一块置于膻中,良。亦解烧酒毒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含化.外用:罨敷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白椴
- 黄蜀葵子
- 竹鼠油
- 黑头草
- 白毛蛇
- 皂角菌
- 竹茹
- 柞木叶
- 粘人花根
- 直立婆婆纳
- 扁豆根
- 竹叶心
- 棕叶芦
- 黑阳参
- 鬼箭锦鸡儿
- 猪毛
- 巴豆叶
- 斑竹壳
- 枣叶
- 黑皮根
- 鬼臼
- 准噶尔鸢尾
- 鸽卵
- 颠茄草
- 白檀
- 黑萼棘豆
- 黄蜀葵茎
- 黄锁梅叶
- 鸽肉
- 猪母柴根
- 猪牙皂
- 高山望
- 黑珠芽薯蓣
- 变豆菜
- 白背枫
- 黑沙蒿
- 珍珠
- 皱叶变豆菜
- 过山枫
- 止痢蒿
- 北风草
- 黑老虎
- 再生稻
- 腐婢根
- 竹叶兰
- 跌破竻
- 珍珠草
- 竹林标
- 枕材
- 白兰花
- 独角牛
- 黄颔蛇
- 枳实
- 鬼灯笼根
- 皱叶鼠李
- 龟版
- 半蒴苣苔
- 朱砂莲
- 高山金挖耳
- 粘人花
- 黑细辛
- 高原蚤缀
- 柞木根
- 黑皮跌打
- 猪心
- 柏树
- 椆树桑寄生
- 炸腰果
- 斑点虎耳草
- 白勒
- 白桂木根
- 中华石楠
- 白楠木
- 白沙蒿
- 渐尖毛蕨
- 钉耙七
- 掌叶蓼
- 高粱泡
- 鬼箭羽
- 豆麻
- 八角莲叶
- 黄金凤
- 柏树果
- 草红藤
- 黑风散根
- 雕爪
- 报春花
- 斑叶兰
- 掌叶半夏
- 高粱火焰苞
- 白屈菜
- 白狼毒
- 抓地虎
- 稻草
- 黑穗石蕊
- 白沙糖
- 斑鸠菊
- 白檀根
- 白沙虫药
- 柞树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