青杠膏
《中华本草》:青杠膏
拼音注音
Qīnɡ Gànɡ Gāo
出处
出自《西藏常用中草药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壳斗科植物高山栎之叶煎煮成的浓缩膏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Quercus semicarpifolia Smith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叶。取叶投入沸水中,煮30-45min,再取新叶如上法,至沸水成粘糊状,沉淀浓缩成膏。
原形态
常绿乔木,高达30m,有时呈灌木状。幼枝被微毛;叶片革质,椭圆形或长椭圆形,长5-12cm,宽1.5-6cm,先端圆钝,基部浅心形,全缘或具短齿,上面无毛或疏被星状毛,下面被棕色粉状物或星状毛,老后仅下面除中脉外有蜡质锈色细绒毛,有时脱净,侧脉8-14对。花单性,雌雄同株,雄花序为下垂葇荑花序,长3-6cm,除花轴被灰褐色长毛外均无毛;雌花1-2朵,簇生于叶腋。果1-3枚生于长0.5-1cm的总梗上,果序长2-7cm,轴无毛。壳斗浅杯形或碟形,包果基部,直径1.5-2.5cm,高5-8mm,小苞片披针形,长2-3mm,被灰白色短绒毛,先端褐色;坚果近球形,直径约2.5cm,高2-3cm,无毛或近顶部微被毛,有时带紫黑色。果当年成熟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2600-4300m的山坡杂树林中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四川西部、西藏等地。
形状
性状鉴别 本品为棕黑色的粘稠浸膏。气微,味苦、涩。
性味
苦;涩;性平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。主泄泻;痢疾;哮喘
用法用量
内服:1-1.5g,开水调分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青杠膏
拼音注音
Qīnɡ Gànɡ Gāo
出处
《西藏常用中草药》
来源
为壳斗科植物高山栎之叶煎煮成的膏。全年可采。
原形态
常绿乔木,高达30米。生于开旷山顶时常呈灌木状;幼枝有锈色柔毛。单叶互生,椭圆形至长椭圆形,长3~8厘米,宽1.5~3厘米,先端圆形或钝,基部圆形至浅心形,全缘或有齿状锯齿,幼时有锈色柔毛,老后仅下面除中脉外有蜡质锈色细绒毛,侧脉6~8对;叶柄短。花雌雄同株;雄花序为下垂的柔荑花序;雌花1~2朵,簇生于叶腋。果1~3枚生于长0.5~1厘米的总梗上;壳斗盘形,包围坚果基部,内面密生绒毛;苞片卵状长椭圆形至披针形,钝头,顶端与壳斗分离,开展;坚果当年成熟,球形,直径约2.5厘米,具短尖,无毛。
制法
取叶投入沸水中,煮30~45分钟,取出,再取新叶如上法,至沸水成粘糊状,沉淀浓缩成膏,备用。
生境分布
生于山坡杂树林中。分布四川、云南、西藏等地。
性味
苦涩,平。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。治寒热夹杂之泻痢,肠炎及哮喘。种子亦可入药,功用相同。
用法用量
内服:开水调,3~5分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竹兰草
- 玫瑰花
- 奶汁树
- 母猪藤
- 接骨木叶
- 金樱子
- 百足藤
- 倒挂草
- 节节茶
- 毛蜂子
- 蜜环菌
- 猪毛菜
- 青鱼
- 酒饼叶
- 柏树果
- 鹅脚板
- 地筋
- 黄杞皮
- 樟梨子
- 滇榧子
- 佛手花
- 腰骨藤
- 大横纹
- 炙红芪
- 白淋草
- 蹋菜
- 倒吊笔
- 假刺藤
- 通骨消茎叶
- 青藤
- 刺针草
- 消毒药
- 竹柏根
- 脆骨风
- 牡丹藤
- 金刷把
- 浆水
- 刺海松
- 绞股蓝
- 平贝母
- 白粉蝶
- 驴阴茎
- 化血胆
- 木麻黄
- 荷青花
- 白蔹子
- 木莲果
- 杜根藤
- 二郎剑
- 云实根
- 绿衣枳壳
- 蝇子草
- 藤五加
- 藤碎补
- 藤仲
- 梨果榕
- 南赤瓟
- 心胆草
- 青丝线
- 合萌根
- 红蒂蛇
- 银牙莲
- 白婆婆纳
- 一口红
- 锦地罗
- 凤凰衣
- 朱砂菌
- 鲦鱼
- 野牡丹子
- 落花生枝叶
- 峨屏草
- 猫眼草
- 罗汉果
- 燕麦草
- 白竻薳
- 铁篱巴果
- 小牛力
- 蔓荆子
- 鳞始蕨
- 峨眉紫金牛
- 通天草
- 金盏菊
- 毛木通
- 马扫帚
- 兰花参
- 竻苋菜
- 驱风通
- 白花丹
- 九头妖
- 九牛造
- 接骨风
- 藤乌头
- 通光散
- 甜瓜皮
- 金钮扣
- 金雀根
- 羊蹄肉
- 蓝叶藤
- 僵蛹
- 瓜子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