青杠膏
《中华本草》:青杠膏
拼音注音
Qīnɡ Gànɡ Gāo
出处
出自《西藏常用中草药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壳斗科植物高山栎之叶煎煮成的浓缩膏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Quercus semicarpifolia Smith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叶。取叶投入沸水中,煮30-45min,再取新叶如上法,至沸水成粘糊状,沉淀浓缩成膏。
原形态
常绿乔木,高达30m,有时呈灌木状。幼枝被微毛;叶片革质,椭圆形或长椭圆形,长5-12cm,宽1.5-6cm,先端圆钝,基部浅心形,全缘或具短齿,上面无毛或疏被星状毛,下面被棕色粉状物或星状毛,老后仅下面除中脉外有蜡质锈色细绒毛,有时脱净,侧脉8-14对。花单性,雌雄同株,雄花序为下垂葇荑花序,长3-6cm,除花轴被灰褐色长毛外均无毛;雌花1-2朵,簇生于叶腋。果1-3枚生于长0.5-1cm的总梗上,果序长2-7cm,轴无毛。壳斗浅杯形或碟形,包果基部,直径1.5-2.5cm,高5-8mm,小苞片披针形,长2-3mm,被灰白色短绒毛,先端褐色;坚果近球形,直径约2.5cm,高2-3cm,无毛或近顶部微被毛,有时带紫黑色。果当年成熟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2600-4300m的山坡杂树林中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四川西部、西藏等地。
形状
性状鉴别 本品为棕黑色的粘稠浸膏。气微,味苦、涩。
性味
苦;涩;性平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。主泄泻;痢疾;哮喘
用法用量
内服:1-1.5g,开水调分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青杠膏
拼音注音
Qīnɡ Gànɡ Gāo
出处
《西藏常用中草药》
来源
为壳斗科植物高山栎之叶煎煮成的膏。全年可采。
原形态
常绿乔木,高达30米。生于开旷山顶时常呈灌木状;幼枝有锈色柔毛。单叶互生,椭圆形至长椭圆形,长3~8厘米,宽1.5~3厘米,先端圆形或钝,基部圆形至浅心形,全缘或有齿状锯齿,幼时有锈色柔毛,老后仅下面除中脉外有蜡质锈色细绒毛,侧脉6~8对;叶柄短。花雌雄同株;雄花序为下垂的柔荑花序;雌花1~2朵,簇生于叶腋。果1~3枚生于长0.5~1厘米的总梗上;壳斗盘形,包围坚果基部,内面密生绒毛;苞片卵状长椭圆形至披针形,钝头,顶端与壳斗分离,开展;坚果当年成熟,球形,直径约2.5厘米,具短尖,无毛。
制法
取叶投入沸水中,煮30~45分钟,取出,再取新叶如上法,至沸水成粘糊状,沉淀浓缩成膏,备用。
生境分布
生于山坡杂树林中。分布四川、云南、西藏等地。
性味
苦涩,平。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。治寒热夹杂之泻痢,肠炎及哮喘。种子亦可入药,功用相同。
用法用量
内服:开水调,3~5分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葛粉
- 玉簪
- 甘西鼠尾
- 羊外肾
- 人参条
- 铅灰
- 马鬃
- 青葙花
- 黑骨走马
- 青蛙
- 黄颡鱼涎
- 水苦荬果实
- 水枇杷叶
- 麻栎
- 水稻清乳汁
- 水底龙
- 青蛙胆
- 青钱柳叶
- 黑塔子根
- 夜吹箫
- 粗叶耳草
- 黑芝
- 饺剪藤
- 岩松鼠骨
- 橄榄露
- 贯众
- 鹅肠草
- 红楤木
- 黑沙蒿
- 过山枫
- 构树
- 玉蜀黍叶
- 飞来鹤
- 鳖甲胶
- 海龟
- 凹头苋
- 马蔺叶
- 两广瘤足蕨
- 尖舌苣苔
- 水獭
- 无缝珠
- 梭子蟹
- 黄麻梗虫
- 葛蕈
- 金盏草
- 黄花地桃花
- 青檀香
- 刺果甘草
- 葛上亭长
- 硬九子连环草
- 烟管蓟
- 薄叶卷柏
- 马铃根
- 玉叶金花
- 蕤仁
- 小黄鼠狼
- 盐麸子根
- 青蛇藤
- 黑沙蒿子
- 马陆
- 骑马参
- 鳗鲡鱼膏
- 狗脊贯众
- 马钱子
- 青鱼
- 青鱼枕
- 玉带海雕
- 青鱼胆草
- 青兔耳风
- 水榆果
- 盐蛇
- 麦角
- 狗毛
- 三七
- 水塔花叶
- 大皂角
- 黑水鸡
- 黑珠芽薯蓣
- 黑蒴
- 狗屎花根
- 驱虫斑鸠菊
- 玉溪天仙藤
- 马蹄草
- 黑果
- 麦门冬
- 狗宝
- 马缨花
- 麦瓶草
- 黑参
- 葛仙米
- 黄鳝藤
- 羖羊角
- 黑腺珍珠菜
- 铅
- 狗肾
- 青棉花藤根
- 禹州漏芦
- 麻雀肉
- 盐麸树白皮
- 羊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