青杠膏
《中华本草》:青杠膏
拼音注音
Qīnɡ Gànɡ Gāo
出处
出自《西藏常用中草药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壳斗科植物高山栎之叶煎煮成的浓缩膏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Quercus semicarpifolia Smith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叶。取叶投入沸水中,煮30-45min,再取新叶如上法,至沸水成粘糊状,沉淀浓缩成膏。
原形态
常绿乔木,高达30m,有时呈灌木状。幼枝被微毛;叶片革质,椭圆形或长椭圆形,长5-12cm,宽1.5-6cm,先端圆钝,基部浅心形,全缘或具短齿,上面无毛或疏被星状毛,下面被棕色粉状物或星状毛,老后仅下面除中脉外有蜡质锈色细绒毛,有时脱净,侧脉8-14对。花单性,雌雄同株,雄花序为下垂葇荑花序,长3-6cm,除花轴被灰褐色长毛外均无毛;雌花1-2朵,簇生于叶腋。果1-3枚生于长0.5-1cm的总梗上,果序长2-7cm,轴无毛。壳斗浅杯形或碟形,包果基部,直径1.5-2.5cm,高5-8mm,小苞片披针形,长2-3mm,被灰白色短绒毛,先端褐色;坚果近球形,直径约2.5cm,高2-3cm,无毛或近顶部微被毛,有时带紫黑色。果当年成熟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2600-4300m的山坡杂树林中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四川西部、西藏等地。
形状
性状鉴别 本品为棕黑色的粘稠浸膏。气微,味苦、涩。
性味
苦;涩;性平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。主泄泻;痢疾;哮喘
用法用量
内服:1-1.5g,开水调分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青杠膏
拼音注音
Qīnɡ Gànɡ Gāo
出处
《西藏常用中草药》
来源
为壳斗科植物高山栎之叶煎煮成的膏。全年可采。
原形态
常绿乔木,高达30米。生于开旷山顶时常呈灌木状;幼枝有锈色柔毛。单叶互生,椭圆形至长椭圆形,长3~8厘米,宽1.5~3厘米,先端圆形或钝,基部圆形至浅心形,全缘或有齿状锯齿,幼时有锈色柔毛,老后仅下面除中脉外有蜡质锈色细绒毛,侧脉6~8对;叶柄短。花雌雄同株;雄花序为下垂的柔荑花序;雌花1~2朵,簇生于叶腋。果1~3枚生于长0.5~1厘米的总梗上;壳斗盘形,包围坚果基部,内面密生绒毛;苞片卵状长椭圆形至披针形,钝头,顶端与壳斗分离,开展;坚果当年成熟,球形,直径约2.5厘米,具短尖,无毛。
制法
取叶投入沸水中,煮30~45分钟,取出,再取新叶如上法,至沸水成粘糊状,沉淀浓缩成膏,备用。
生境分布
生于山坡杂树林中。分布四川、云南、西藏等地。
性味
苦涩,平。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。治寒热夹杂之泻痢,肠炎及哮喘。种子亦可入药,功用相同。
用法用量
内服:开水调,3~5分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马铃根
- 鹈鹕油
- 铜罗汉
- 鹦鹉
- 理肺散
- 青蒜
- 青海马尾连
- 苦葵鸦葱
- 青活麻
- 通天连
- 铁树
- 青鱼
- 青木香
- 麻牛膝
- 贴骨散
- 荜茇根
- 地龙
- 马鞭石斛
- 庵 (艹闾)子
- 蝇子草
- 鹅肠菜
- 铁破锣
- 枯萝卜
- 荃皮
- 通脱木花上粉
- 顶果膜蕨
- 鳝鱼头
- 綟木
- 黄颡鱼颊骨
- 铜锤草
- 雨蛙
- 青鱼胆草
- 阔叶水竹叶
- 青果
- 雀翘
- 青箭
- 铅粉
- 飞机草
- 钝齿铃子香
- 黑塔子根
- 青骨藤
- 青藤子
- 金盏菊
- 高原蚤缀
- 蜂蜜树
- 铜钱细辛
- 钓竿柴
- 通经草
- 刺楸树叶
- 青头菌
- 白朱砂莲
- 粟米
- 齐墩果
- 峨眉石凤丹
- 鹅内金
- 雀榕叶
- 荸荠
- 青葙子
- 螲蟷
- 麦门冬
- 黄龙藤叶
- 鸽
- 马鬃
- 铜脚威灵仙
- 芭茅
- 黑塔子叶
- 麦麸草根
- 驱风通
- 石见穿
- 铁扇子
- 青葙花
- 黄颔蛇
- 高山扁枝石松
- 鲨鱼油
- 凹瓦韦
- 黑穗画眉草
- 艾虎脑
- 青杠碗
- 黑及草
- 酸不溜
- 接骨木花
- 苦楝花
- 青蒿露
- 青药
- 鹊豆
- 黑皮青木香
- 散血草
- 萼果香薷
- 青脚莲
- 瓶耳小草
- 青刺尖
- 蝙蝠草
- 青琅玕
- 青皮树
- 麦冬
- 菝葜叶
- 雀舌豆
- 铁皮石斛
- 粉防己
- 牛尾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