青杠膏
《中华本草》:青杠膏
拼音注音
Qīnɡ Gànɡ Gāo
出处
出自《西藏常用中草药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壳斗科植物高山栎之叶煎煮成的浓缩膏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Quercus semicarpifolia Smith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叶。取叶投入沸水中,煮30-45min,再取新叶如上法,至沸水成粘糊状,沉淀浓缩成膏。
原形态
常绿乔木,高达30m,有时呈灌木状。幼枝被微毛;叶片革质,椭圆形或长椭圆形,长5-12cm,宽1.5-6cm,先端圆钝,基部浅心形,全缘或具短齿,上面无毛或疏被星状毛,下面被棕色粉状物或星状毛,老后仅下面除中脉外有蜡质锈色细绒毛,有时脱净,侧脉8-14对。花单性,雌雄同株,雄花序为下垂葇荑花序,长3-6cm,除花轴被灰褐色长毛外均无毛;雌花1-2朵,簇生于叶腋。果1-3枚生于长0.5-1cm的总梗上,果序长2-7cm,轴无毛。壳斗浅杯形或碟形,包果基部,直径1.5-2.5cm,高5-8mm,小苞片披针形,长2-3mm,被灰白色短绒毛,先端褐色;坚果近球形,直径约2.5cm,高2-3cm,无毛或近顶部微被毛,有时带紫黑色。果当年成熟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2600-4300m的山坡杂树林中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四川西部、西藏等地。
形状
性状鉴别 本品为棕黑色的粘稠浸膏。气微,味苦、涩。
性味
苦;涩;性平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。主泄泻;痢疾;哮喘
用法用量
内服:1-1.5g,开水调分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青杠膏
拼音注音
Qīnɡ Gànɡ Gāo
出处
《西藏常用中草药》
来源
为壳斗科植物高山栎之叶煎煮成的膏。全年可采。
原形态
常绿乔木,高达30米。生于开旷山顶时常呈灌木状;幼枝有锈色柔毛。单叶互生,椭圆形至长椭圆形,长3~8厘米,宽1.5~3厘米,先端圆形或钝,基部圆形至浅心形,全缘或有齿状锯齿,幼时有锈色柔毛,老后仅下面除中脉外有蜡质锈色细绒毛,侧脉6~8对;叶柄短。花雌雄同株;雄花序为下垂的柔荑花序;雌花1~2朵,簇生于叶腋。果1~3枚生于长0.5~1厘米的总梗上;壳斗盘形,包围坚果基部,内面密生绒毛;苞片卵状长椭圆形至披针形,钝头,顶端与壳斗分离,开展;坚果当年成熟,球形,直径约2.5厘米,具短尖,无毛。
制法
取叶投入沸水中,煮30~45分钟,取出,再取新叶如上法,至沸水成粘糊状,沉淀浓缩成膏,备用。
生境分布
生于山坡杂树林中。分布四川、云南、西藏等地。
性味
苦涩,平。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。治寒热夹杂之泻痢,肠炎及哮喘。种子亦可入药,功用相同。
用法用量
内服:开水调,3~5分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井边茜
- 离根香
- 棘胸蛙
- 轮叶铃子香
- 多齿蹄盖蕨
- 细叶七星剑
- 姜叶三七
- 披针叶兔耳风
- 接筋草
- 鸡血
- 荷叶
- 中华水龙骨
- 木荷
- 七叶一把伞
- 栲栗果壳
- 野漆树叶
- 波缘假瘤蕨
- 橘叶
- 滨旋花
- 吉笼草
- 蜂糖罐
- 青稞
- 马交儿
- 高粱泡叶
- 红蒿枝
- 红花寄生
- 蒙自草胡椒
- 女菀
- 回回蒜果
- 买麻藤
- 野黄麻
- 野马蹄草
- 辐射石豆兰
- 半枫荷
- 双翎草
- 豆黄
- 岭南花椒根
- 羊靥
- 树扁竹
- 蟾皮
- 鸡子黄
- 杯菊
- 毛根杜仲
- 醉魂藤
- 松节
- 万年青根
- 婆婆纳
- 银老梅
- 虾蟆皮
- 桂花跌打
- 碎骨子
- 骆驼蹄瓣
- 石上瓜子菜
- 臭矢菜
- 肉豆蔻衣
- 箐跌打
- 薜荔根
- 豹子眼睛花
- 换锦花
- 鸭脚艾
- 枪花药
- 巴豆壳
- 升药
- 荠苨
- 山鸡
- 棘豆根
- 鲫鱼藤
- 栘枍
- 铺地黍
- 豆瓣七
- 太阳海星
- 块茎糙苏
- 木绣球茎
- 灯台树
- 山臭草
- 臭藿香
- 獐耳细辛
- 河豚子
- 虎牙
- 楮实
- 大风子油
- 鸢油
- 苜蓿根
- 光刺兔唇花
- 癣草
- 西藏圆柏
- 板蓝根
- 仙掌子
- 骨碎补毛
- 樱草根
- 天山堇菜
- 毛梾枝叶
- 苦参
- 白犁头草
- 茱苓草
- 阴地蕨
- 香椿
- 甜瓜
- 乌藨连
- 茜草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