背花疮
《中华本草》:背花疮
拼音注音
Bèi Huā Chuānɡ
别名
独色草、四季青、大石芥、铜钱草、石苋菜、阿飞虻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荨麻科植物盾叶冷水花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Pilea peltata Hance采收和储藏:夏季采收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肉质草本。茎高5-27cm。全株无毛。叶常集生于茎顶端,下部裸露,节间长1-4cm,不分枝。叶肉质,对生;叶柄长0.6-4.5cm;托叶三角形,宿存;叶片稍不等大,常盾状着生,近圆形,稀扁圆形,长1-4.5cm,宽1-3.5cm,先端锐尖或钝,基部心形,微缺或圆形,边缘有数枚圆齿,两面干时常带蓝绿色,下面呈蜂窝状,钟乳体条形,上面密布;基出脉3条,侧脉数对,细脉末端常有腺点。雌雄同株或异株;团伞花序,数个稀疏着生于单一的序轴上,呈串珠状,雄花序长3-4cm,其中花序梗长1-1.7cm;雌花序长1-2.5cm,其中花序梗长达1cm;苞片披针形。雄花具短梗或无梗,淡黄绿色;花被片4,幼时帽状,熟时变兜形,被钟乳体;雄蕊4,花丝下部与花被片贴生;退化子房极小,长圆形。雌花近无梗;花被片3,不等大,果时中间1枚船形,侧生的2枚卵形;退化雄蕊长圆形。瘦果卵形,果时扁,先端歪斜,棕褐色,光滑,边缘有一圈不明显的条纹。花期6-8月,果期8-9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100-500m的石灰岩山上石隙或灌丛下阴湿处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湖南、广东、广西、贵州等地。
性味
辛;淡;性凉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;祛痰化瘀。主肺热咳喘;肺痨久咳;咯血;疮疡肿毒;跌打损伤;外伤出血;疳积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5-15g。外用:适量,捣敷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毛叶天胡荽
- 橘络
- 白枪杆
- 蜘蛛果
- 黄鼠狼
- 刺南蛇藤
- 鼻烟
- 星状风毛菊
- 车前子
- 苦天茄叶
- 两指剑
- 肉爬皂
- 蟾头
- 锅焦
- 水蔗草
- 白毛委陵菜
- 沼生水马齿
- 排草香
- 莲须
- 石莽草
- 鼋肉
- 山柰
- 刺竹叶
- 松针
- 白首乌
- 猫脚印
- 白草
- 白簕枝叶
- 美人蕉根
- 路边草
- 毛连
- 番杏
- 琴唇万带兰
- 水柏枝
- 野菊
- 马桑
- 白蔹子
- 毛桐
- 野苜蓿
- 白荷花露
- 荠薴
- 刘寄奴
- 野苎麻
- 红毛悬钩子
- 柿霜
- 白婆婆纳
- 珠儿参叶
- 细叶香桂
- 白粉藤
- 秋枫
- 毛轴铁角蕨
- 瓦松
- 白皮
- 腊梅
- 白牛尾七
- 节节茶
- 喉痧药
- 鸡爪枝皮
- 锯鲨翅
- 金线草
- 灯笼果
- 羊肺
- 野梨枝叶
- 穿鞘花
- 香橼叶
- 岩松
- 酸果藤
- 土荆皮
- 黑鸫
- 白鱼尾果
- 麋骨
- 红茎黄芩
- 岩枣树
- 宽叶紫萁
- 棒棒木
- 猫胡子花
- 香胶木叶
- 桃枝
- 木芙蓉叶
- 白草莓
- 密褶红菇
- 柯蒲木
- 红枫荷
- 海尼豆瓣绿
- 毛翠雀花
- 水葫芦根
- 白芷叶
- 红杉
- 毛叶小寒药
- 苦葛根
- 红根
- 蔓生百部
- 秋子梨
- 丝线吊芙蓉
- 毛黄连
- 黄花岩松
- 松寄生
- 红泽兰
- 赤杨
- 虫豆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