黑骨蕨
《中华本草》:黑骨蕨
拼音注音
Hēi Gǔ Jué
来源
药材基源:为中国蕨科植物薄叶碎米蕨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Cheilesoria tenuifolia(Burm.)Trev.[Trichomanes tenuifolium Burm.]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收,洗净,晒干或鲜用。
原形态
陆生蕨类植物,植株高15-40cm。根茎短,直立,连同叶柄基部密被棕黄色、钻状披针形鳞片;叶薄革质,簇生;叶柄栗色,长6-25cm,下面圆形,上面有沟,下部稀有鳞片;叶片五角状卵形、三角形或阔卵状披针形,远较叶柄为短,长4-18cm,宽4-12cm,三回羽状;羽片6-8对,基部1对最大,卵状三角形或卵状披针形,长2-9cm,宽2.5-4.5cm,柄长3-10mm,二回羽状;小羽片5-6对,具有狭翅的短柄,一回羽状;末回小羽片羽状半裂,裂片椭圆形;小脉单一或分叉。孢子囊群生于裂片上半部的叶脉先端;囊群盖多少由受质的叶边反卷而成,连续或断裂,全缘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50-1000m的溪旁、田边或山地林下石上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江西、福建、湖南、广东、海南、广西、云南等地。
性味
苦;凉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;活血散瘀。主痢疾;跌打损伤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5-30g。外用:适量,捣敷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野猪外肾
- 榕树
- 野粟
- 银柴胡
- 野素馨
- 虎头兰
- 山皮条
- 野茉莉
- 野猪脂
- 野牡丹
- 栗壳
- 野枇杷
- 野席草根
- 山橙
- 野甘草
- 马缨杜鹃
- 野荞麦
- 野兔毛
- 水朝阳根
- 野厚朴花
- 吹火筒
- 粗灰钉
- 椿白皮
- 萝藦
- 大黑头草
- 鬼灯笼
- 爬藤榕
- 白郎花
- 蚌兰花
- 花苜蓿
- 鬼盖
- 打破碗花花
- 破布木
- 华南铁角蕨
- 荔枝藤
- 接骨草
- 见血封口
- 黄荆沥
- 罗裙带
- 五蕊寄生
- 马鬐膏
- 强威生草
- 莎木面
- 香堇菜
- 秋石
- 三花枪刀药根
- 鳍蓟
- 商陆花
- 银耳
- 天目木兰
- 石黄连
- 小叶黑面叶
- 无风自动草
- 香叶
- 紫檀
- 云南美登木
- 野绿麻
- 胡桃花
- 荠苨苗
- 散血子
- 麻腐
- 小果蔷薇
- 燕麦灵
- 小花琉璃草
- 野前胡
- 野丹参
- 大金香炉
- 苦绳
- 川党参
- 迎红杜鹃
- 蝇虎
- 黑骨蕨
- 沙枣树皮
- 野慈姑
- 野猪皮
- 野核桃仁
- 丁香
- 野冬青皮
- 野漆树
- 湖北海棠
- 白暨豚
- 杏树皮
- 铜罗汉
- 滇南美登木
- 卵叶娃儿藤
- 迎山红
- 柳杉
- 野杜仲
- 天雄
- 土圞儿
- 水香柴
- 米仔兰
- 牦牛角
- 矩镰荚苜蓿
- 泡桐树皮
- 野棕
- 衣鱼
- 野冬青果
- 野山芝麻
- 鹭肉